“双减”之下,理想怎样照进现实
2021-12-29贾立行
○贾立行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教育培训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双减”能否有效阻断教育内卷,效果尚在期待中。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校外补习阵地正在悄然转移。
现象1:小何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妈妈给他报了数学、英语、物理等几个科目的补习班,周六日集中上课。“双减”令后,这些补习班统一由线下转为线上授课,费用没有减少,课时更为灵活。小何原本盼望轻松一些的梦想很快破碎了。每个周末,他的时间仍然被补习班占得满满的,而且眼睛一连几个小时盯着电脑屏幕,视力明显下降。
现象2:晓涵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报了语、数、英三个补习班。每个周末妈妈都骑着自行车带着她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双减”令明确规定,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都在“禁补”之列。有的课外培训机构马上调整了课时安排,将周末改为周中。现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下午放学后,晓涵都要去补习班接着上课,晚饭来不及吃,就在妈妈车后座上匆匆吃几口。看着孩子这么辛苦,妈妈也很无奈。
现象3:最近,初一年级的萱萱和同学们报名参加的英语培训班违规补课,被举报了。正当她们盼望能够减轻一份负担时,查处结果却出人意料,培训班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照上不误。因为英语培训班补的是新概念英语,而不是义务教育课本知识,不在“双减”之列,所以不予处罚。“双减”政策之下,很多补课机构为了生存往往改头换面,将补课内容从学科范围内划出去,或另做一套教材,起一个新名字,其实换汤不换药,教的还是那些知识,补习内容与课堂所学并没什么两样。
这些变相的补课操作,说明政策还有空子可钻,虽然能够蒙混过关,但是受苦的还是孩子,并没有实现真正减负。而且补课阵地转移之后,教育培训行业将更难监管。
以往“减负”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解决了供给侧问题而没有解决需求侧问题。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普通百姓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同时存在,这些都为校外培训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生态的一次系统性纠偏,目的是让教育从“育分”回到育人的轨道上来。要走出过去政策循环的怪圈,不能单纯依靠取消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减法”,而要更多地做好“加法”。比如,增加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性投入,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统筹本地区教育资源以缩小校际差距,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成才的多元化之路等。
我们相信,治理教育培训产业只是一个开始,“双减”也仅是教育改革政策组合拳中的一项。一系列后续措施正在路上,比如,新一轮的教师轮岗制度,普及课后延时服务,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校等。
理想照进现实需要时间。只有加快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名校招生掐尖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双减”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