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发展特征及培育路径探赜
2021-12-29高军
高军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
政治责任感是指个体对应当履行的各种政治义务的自我意识,是对政治责任的一种觉悟[1]。政治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政治诉求。加强政治责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首要责任,有助于维持现有社会政治关系,提升个体政治品质和政治能力[2]。本研究从政治责任认知、政治责任认同和政治责任行动视角,以科学的方法测量和评价当前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现状和特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水平。
一、研究设计
研究工具。基于魏进平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中的政治责任维度,扩编修订成《大学生政治责任感量表》,共有14个题项,包括3个维度:政治责任认知、政治责任认同和政治责任行动。总量表、3个分量表之间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3、0.861、0.817、0.921;重测信度分别为0.826、0.896、0.768、0.866,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江苏9所高校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3020份,有效问卷2692份。样本情况如下:男生1441人,女生1251人;985高校668人,211高校723人,地方本科高校703人,高职院校598人;城镇生源1475人,农村生源1217人。来自区域内重点中学生源1736人,来自普通中学生源956。大一852人,大二783人,大三578人,大四479人。上述几个维度的人数基本平衡。
二、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基本态势
(一)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总体情况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总体上,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均值3.79分(SD=0.94)。为便于观察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总体状况,根据SPSS高低分组方法,以各项分值的60%为标准划分高分组和低分组。2335人处于较高水平,占比86.74%,357人处于较低水平,占比13.26%。二级维度方面,政治责任认知均值为3.57分(SD=0.86),政治责任认同均值为3.76分(SD=0.83),政治责任行动均值为4.23分(SD=0.91)。由此可见,大学生总体政治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一致。但对比三个子维度发现,“知行倒置”问题突出,即政治认知水平低于政治认同水平,政治认同水平低于政治责任行动,这一点有悖“先知后行”的常理。
(二)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人口学差异
就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在性别、毕业高中层次、生源地、高校类型等几个因素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在年级、高校类型方面差异显著(p<0.05)。但是,在性别、毕业高中层次、生源地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年级方面,对年级进行F检验,F(2129,3)=8.753,p=0.000<0.001,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水平大一最高,大四其次,大二再次,大三最低。高校类型方面,对高校类型进行F检验(因“985”和“211”高校均值接近,故将两者合并),F=(2207,2)=9.826,p=0.000<0.001,结果显示差异显著,政治责任感水平“985”和“211”高校>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
三、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发展特征
调查显示,受测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水平尚佳。这一现象是党和政府长期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反映。进入新时代,政府不断加强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但也应看到,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协调的现象。
(一)政治责任感发展维度不平衡,存在“知行倒置”现象
“知行倒置”是指大学生在政治责任意识薄弱,不了解应承担的政治责任以及政治责任认同度较低的情况下,承担政治责任行为的现象。换言之,大学生可能会在不了解或者不赞同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情况下,而“按照党和政府的政策去做事”[4]。这种让人喜忧参半:“利”的方面,大学生可以自觉履行政治责任要求。“弊”的方面,一旦环境改变,如进入社会或出境学习,境外反华势力主动向大学生传送抹黑党和政府形象的信息时,大学生理想信念易动摇,甚至会出卖国家利益。此前,媒体上披露的在台学习的部分大学生被人利用,出卖国家机密的案例便是例证。自我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从已有的知识体系或价值取向出发,去认同符合已有知识体系或价值取向的信息,而非基于信息本身的特质,同时会主动忽略其他显而易见合理的信息[5]。这说明提升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重点在于强化政治责任认知。
(二)政治责任感发展过程不稳定,存在“U形结构”现象
有研究指出“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政治责任感属于社会责任感中的一个部分)也随之提高”[6]。但本调查发现,大一学生政治责任感水平最高,大二有所下降,大三时趋于平稳,大四时提升幅度较大,形成一个“U形结构”。这一现象说明了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发展不是恒定不变的,更不是与年龄呈现线性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对校园和社会活动充满理想色彩,希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责任获得“成人”身份认同。二三年级学生有所下降的原因可能与“高原效应”有关。心理学中的“高原效应”是指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学习效果出现停滞甚至下降。加之专业阶段学业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更多关注内心体验和自身发展,对外界有所疏离,甚至产生一种“有心无力”的无心态。进入大四,随着心智的成熟,信息鉴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其政治责任感水平又趋于上升。
(三)政治责任感发展群体不协调,存在“马太效应”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水平也存在着分化现象,即学校层次越高,政治责任感水平越强,反之亦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政治责任感与学业责任感高度相关[7],学习责任感高的个体,其政治责任感往往也较高。考入“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学习内驱力较强,学习责任感强的个体往往政治责任感也较强。二是思政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差异。“985”“211”高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而有些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缺乏,甚至由辅导员或管理岗人员兼职,授课质量良莠不齐。
四、提升大学生政治责任水平的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首先,明确课程建设与管理主体。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部等部门协同支持的管理机制。其次,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内容新进展,聚焦党的“五位一体”新决策新部署,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再次,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思政治理论课教师、哲社专业课教师、理工科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骨干教师,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研团体。最后,注重课程考核、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效果。
(二)协同育人,在专业教育中融合责任教育
美国学校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建构起来的“服务-学习”教育模式,在针对青少年的德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是一种将学习目标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活动中,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同时,巩固学校效果,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参与者责任感等品质[8]。“服务-学习”教育模式中社区服务和学校学习是两个相互渗透的过程,学生根据社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制定解决方案,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对服务和服务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因地制宜,缩小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差异
以实践育人为导向,基于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实践机会。基于地方高校和高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开展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将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在实习与工程实训中,提升对“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政治责任感水平。及时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985”等高层次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经验。其他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加以吸收、改进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