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2021-12-29任辰洋
任辰洋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3)
新时代条件下,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的不断完善、提高,研究生队伍在不断扩大。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研究生是国家重点栽培对象,他们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关。理想信念作为研究生的精神“钙片”,是其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1]因此,加强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他们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能充分发挥其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研究生正处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这为其大展身手提供了全新发展机遇和广阔发挥舞台。虽然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其中又掺杂着不和谐音符,存在的个别问题渐渐显露。
(一)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理想信念提升
研究生一般被要求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这既是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也是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势所在。这继而导致了部分研究生一味重视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信念的提升,平时醉心科研,相对缺乏人文素养和关怀,造成了思政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不能形成协同效应,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度不够,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均衡发展。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学习;不重视思政相关课程,对课下作业和结课考试应付了事;私下较少关注国内外政事,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深,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不高,造成了理想信念的动摇甚至丧失。
(二)重个人理想信念,轻社会理想信念
受独生家庭环境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当代研究生中个人主义者仍有存在,他们多惯于强调个人中心,重视个人追求,忽视社会集体的共同理想信念。首先,重个人前途,轻国家前途。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隔离开来,只关注自己的学业是否顺利、事业是否成功、家庭是否美满,缺乏一定的政治远见,存在对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理想持回避态度的个别现象。其次,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在集体社会中,过度关注自我诉求,缺少社会担当和奉献意识,不能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切实结合起来,针对社会公众问题却是避而远之。最后,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不能有效平衡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功利之心存在,损公肥私、见利忘义、奢侈浪费等行为仍有发生,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根本上损害了国家利益。
(三)重理想信念理论,轻理想信念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新时代研究生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既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熏陶,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锤炼。在实际生活中,“瘸腿”教育问题频频显现,部分研究生仅限于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所欠缺,轻视理想信念实践的潜在作用。一是对理想信念主题活动缺少参与热情,遇到活动能避就避、能躲则躲。二是理想信念理论学习的实效没经过实践检验,在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后,它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没有在日常实践中得到反馈。三是在具体践行中,学生学习理想信念,多停留于口头和大脑,不见诸于行动,割裂了理论教化与实践锻炼的统一关系,使得正确理想信念不能得到全面树立和确切落实。
二、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追本溯源,找到问题背后的“始作俑者”。造成研究生理想信念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客观兼而有之,内外因共同影响。
(一)自我认知理解存在的偏差
从研究生这一主体视角来看,部分研究生轻视理想信念现象的存在,根本上还是自身的认知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精准地认识到理想信念“它是什么”“为什么用它”及“如何用它”等问题 。一是对理想信念的概念存在偏差。对理想信念的具体概念和蕴含深意不明晰,对其纯洁度、高深度、有效度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目标方向感,造成理想信念的模糊。二是对理想信念的内容存在偏差。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内容过于抽象晦涩、老旧无趣,把共产主义看作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能真正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内核,不能切实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缺乏“四个自信”,造成理想信念动摇。三是对理想信念的实现存在偏差。由于对学习内容流于表面,没有内化于心,出现了仅限学术研究、个人本位、片面学习等错误倾向。
(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国外错误思潮不断涌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一些西方国家从没有放弃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消解着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3],金钱至上、自由散漫、奢靡之风等错误思想不断滋生,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侵蚀。有的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存有“一切向西方国家看齐”的错误思想,国家民族意识淡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更甚者,有的研究生面对新时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缺少应有的大局意识和胆识魄力,存在“有无自己皆可”的消极内隐心态,民族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淡化,严重阻碍了其正确理想信念的养成和发展。
(三)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不足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实践化、社会化进程。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常态化实践教学”模式还不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衔接不当,与某些对应的组织单位缺乏畅通的衔接渠道,缺乏广泛的综合实践平台,大幅减少了研究生的学习锻炼机会。加之,由于研究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层面接触较少,学习生活环境单一、封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参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得到及时激发和调动,理想信念的实践教育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加之,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时,往往会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安全、天气、场地、设备等不定性因素的存在、组织经验的缺乏、学生主观参与的弱化等问题,都影响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举措
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始终萦绕在每位研究生的心里。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让理想信念在研究生群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对研究生的吸引力,就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下功夫。丰富教育内容,立足本专业,把学术研究与理想信念学习内容巧妙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指导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阅读学习量,把时政热点引入思政教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知理解能力。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学科专业课堂和思政教育课堂的优势互补,寻找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包括“两微一端”、门户网站、自媒体等,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教育,满足不同层度研究生的额外学习需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教育内容,使研究生更主动、更容易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强化研究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凝聚各方合力,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面教育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发挥家长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塑造健康家庭风气,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校园环境中,创建文明和谐的学校氛围,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平台,加大思想政治宣传,使研究生群体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拓宽主流思想的教育路径,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普及性和时效性。在社会环境中,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研究生提供大有可为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注重知行合一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存在反作用。加强新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各个高校“必须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行为‘对于价值选择的巩固和深化,对于价值情感的丰富和提升,对于价值理想的确立和实施’”[4]的重要作用,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一要夯实学生理论基础,通过开展“党的理论进思政课堂”相关讲座,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体系展开系统性学习,同时扩充党情、国情、党史、国史等涉猎范围,以科学理论引领理想信念。二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与政府、社区、帮扶乡村、企业等联系,调动各方资源,开展志愿服务、定点帮扶、实地学习、创业就业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真学、真炼、真感受,把稳精神之舵,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随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