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在新闻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2021-12-29袁业涛
袁业涛
(信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一、 引言
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内容的重要一环, 新闻外宣可以从更广阔的维度实时展现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 而作为异域读者实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新闻报道在外宣中的作用重大。 但是在当前我国现有的新闻报道模式中, 直接用外文进行采编和报道的实践还相当匮乏, 更多的还是将汉语新闻进行翻译后的外宣报道。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新闻外宣内容的实时性上要体现新闻的基本特质, 同时也要注重新闻外宣内容能为异域读者所接受和认可。 但是, “很多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采编人员对国内情况了解不透, 对国外需求了解不深, 体现在稿件上就是选题不对路, 发出去的稿件, 你说它错嘛也没什么错, 但往往是我想告诉你的, 和你想知道的不搭界。 这样的外宣工作是一种低效或无效劳动”[1]。
外宣翻译应该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2]
具体到新闻传播领域, 考量到中西方在价值观、 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在外宣新闻翻译过程中要想把握叙事主动权, 同时能让自己的叙事话语为异域读者所接受, 对汉语新闻文本进行一定的编译就成为新闻外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 叙事学视角下的叙事建构
叙事学经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阶段, 它们的核心是研究叙事, 而叙事被认为是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3] 3。 英国学者蒙娜·贝克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突破了经典叙事学以文本为中心的狭隘性, 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了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之中, 注重多学科的结合研究, 不仅关注文本, 还关注作品的作者、 写作文本、 阅读者和社会语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视野下,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 在各种冲突特别是国际冲突中, 翻译从来不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副产品, 也不仅仅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结果, 也不是人与文本物力运动的副产品, 相反, 翻译正是社会、 政治运动发展过程本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 6翻译也并不是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沟通的桥梁、 交流的工具, 它能起到详细阐释和宣传某一特定叙事的作用, 是冲突各方使自己的事件版本即叙事合法化的工具。 在每次翻译过程中, 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意识形态框架, 并在此框架下采用时空建构、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建构、 标示性建构以及对参与者的重新定位等叙事策略去强化、 弱化或更改在原文文本或原文话语中的某些叙事内容, 从而有意或无意中参与对社会现实的磋商、 质疑和建构。 但不论译者使用何种叙事建构, 在这个过程中, “编译”的有效运用, 可以更好地达到把握叙事竞争主动权的效果。 我国的外宣翻译也不例外, 通过在外宣过程中使用“编译”, 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形象, 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国际话语氛围和发展空间。
三、 编译在新闻外译中的建构途径
1989年, 卡伦·斯戴汀(Karen Stetting)将英文中的“translating”(翻译)和“editing”(编辑)两个概念合二为一, 提出了“transediting”(编译)的概念。[4] 371在此基础上, 黄志凌认为: “编译就是‘编’和‘译’的结合, 也就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对原文进行编辑和翻译的过程。”[5]要想做好编译工作, 需要译者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同时还要具备深厚的语言驾驭功底。 毕竟, 外宣工作关乎国家形象, 虽不能说“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但宣传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异域受众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在进行外宣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是在进行叙事交流, 有些时候, 我们还要和他方展开叙事竞争。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信息战场”上, 谁能掌握话语权, 谁就赢得了叙事竞争的主动权。 一般来讲, 在新闻外宣工作实践中, 编译主要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增添、 对文本的删减以及对文本的重构三个途径来进行新闻叙事。
(一) 对新闻文本的增添建构
地域、 环境以及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客观存在, 造成了不同民族的交流语言各有特色。 中国的新闻若要更好地走出国门, 为异域读者所接受, 就必须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 不能自说自话。 就汉语新闻外译为英语新闻来讲, 汉语和英语无论在句式、 句法, 还是在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 我们在外宣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现实性的问题, 不能因为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差异化表达而造成我们外宣中的低效甚至无效表达。 蒙娜·贝克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认为叙事不仅能反映现实, 还能构建现实; 叙事还具有的一定的政治含义, 每接受一种叙事都是对其他叙事的否定, 从而导致叙事竞争。 在抵抗与统治的互动中, 叙事既能重新生产出现有的权力结构, 又提供了挑战它的方式。 翻译作为一种叙事, 同样如此。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 我们所进行的叙事, 不仅是在进行叙事交流, 让叙事对象更好地接受我们的叙事; 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也在利用叙事话语重新建构叙事, 进行叙事竞争。 新闻作为叙事的一种手段, 在新闻外宣中, 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于异域叙事接受者所不了解或容易造成误解抑或更好凸显我方叙事立场的新闻文本, 可以进行阐释性翻译, 适当增添叙事话语和信息, 从而更好达到叙事认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8年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 会上进一步要求大家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6]
四字词语是汉语表达的一大特色, 高度浓缩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力, 但是对于不熟悉中国政治的叙事接受者而言, 这无疑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 “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及“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 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 因此, 在外宣中需要慎重处理这几个术语, 增加必要的阐释以更好展现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 新华网在翻译这部分时, 增添了必要的内容对此作进一步具体阐释: At every level of government, we should keep firmly in mind the need to maintain political integrity, think in big-picture terms, follow the leadership core, and keep in alignment. We shoul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resolutely uphol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core position o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in the Party as a whole, and resolutely uphol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authority and its centralized, unified leadership.[7]
为了使文本表述更精简, 同时为了更好进行宣传, 类似这样的表述在汉语中比较常见。 因此, 在外宣工作中, 针对叙事接受者所不熟悉的但对理解文本有促进作用的, 或能有效提升政府形象的相关叙事, 译者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专业的职业操守, 该增添相关叙事话语的部分应做出适当补充阐释, 以增强叙事说服力。
(二)对新闻文本的删减建构
与增添建构叙事话语相对的就是对叙事内容的删减建构以更好提升叙事接受度。 中英语言在句法构造和语法构建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 在新闻叙事中, 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 行文要求精练、 言简意赅地传达新闻事实,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外译中要注意行文表达符合叙事接受者的语言规范。 同时关注中国的新闻对于异域叙事接受者来讲是否契合其阅读兴趣点, 否则, 就应对报道内容进行有效删减或调整, 从而提高其叙事接受度。 除此之外, 在汉语新闻相关报道中, 仅人物的职称、 头衔等信息就可能占较大篇幅, 如果我们在翻译中不重视这些细节问题, 将不利于叙事接受者对核心新闻事实的快速把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9年12月10日到12日在北京举行, 在对2019年的经济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同时对2020年的经济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参加了本次重要会议。 基于本新闻事实, 新华社刊发了一篇中文标题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的汉语新闻。 在导语中, 新华网首先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 然后在第二段对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进行说明。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 汪洋、 王沪宁、 赵乐际、 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并作了总结讲话。[8]
在此之后, 新华网用将近4500字的篇幅来对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报道, 以让读者对此次会议的内容有更好的认知。 这种叙事模式对中国读者来讲是可行的, 对参会主要领导的介绍可以凸显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高规格, 同时对会议内容的重点介绍可以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 及时将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公之于众, 也体现了公民参政议政的主人翁地位。 但是, 这种叙事模式如果照搬到异域, 则可能产生消极的叙事效果。 一来, 异域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崇尚民主和平等, 在新闻叙事中对参会者做首要介绍则冲淡了叙事的核心; 另一方面, 此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工作, 对于普通的异域叙事接受者来讲, 专业性太强, 很多人并不熟悉, 甚至并不关心这个问题。 因此, 新华网在对这则新闻进行编译时, 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删减和调整。 首先将汉语标题的参与人悉数删除, 只保留核心新闻叙事信息; 在导语和正文部分重点突出此次会议的核心要点, 只保留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的基本叙事, 即说明会议时间和地点以及习近平对经济工作的总结和来年经济工作的部署, 并将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全部删减。
China holds key economic meeting to plan for 2020
BEIJING, Dec. 12 (Xinhua) — The annual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was held in Beijing from Tuesday to Thursday, as Chinese leaders charted course for the economy in 2020.
In a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Chinese president an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reviewed the country’s economic work in 2019,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tlined key tasks for 2020.[9]
(三)对新闻文本的重构
中西方语言在谋篇布局上有差异明显。 汉语在行文中的表达呈“螺旋形”, 先从外围切入, 最后阐明话题。 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呈“直线形”, 先亮明话题, 再一一分层进行论述分析。 中西新闻文本在结构上对于标题和导语的处理基本一致, 标题要求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 导语部分能开宗明义, 直奔主题。 但是在主体部分还是有差异, 汉语新闻在导语之后多用“螺旋形”思维表达, 而英语新闻则多用“直线形”思维进行表达。 因此, 在新闻外宣中, 译者应深刻理解中西新闻文本在表达和结构上的异同, 积极做出有效调整, 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本重构, 从而更好进行外宣叙事。
美国于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8日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 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 对此,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这一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霸权行径坚决说“不”。 11月28日, 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就此紧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 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对此, 新华网当天刊发了一篇中文报道和对应的英文报道。
外交部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提出严正交涉。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28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 就美“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乐玉成指出美方将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 此举严重干预香港事务,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强烈愤慨, 坚决反对。
乐玉成强调,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 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 不容任何外国政府和外国势力干预。 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 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乐玉成强调, 中方强烈敦促美方纠正错误、 改弦更张, 不得将该法案付诸实施, 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务、 干涉中国内政, 以免给中美关系和两国重要领域合作造成更大损害。 对美方的错误举措, 中方必将予以坚决反制, 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由美方完全负责。[10]
China summons U.S. ambassador to lodge representations, protest against U.S. signing of HK-related act into law BEIJING, Nov. 28 (Xinhua) —Chinese Vice Foreign Minister Le Yucheng on Thursday summoned U.S. Ambassador to China Terry Branstad to lodge stern representations and strong protes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signing of the so-called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 into law.
“China strongly urges the U.S. to correct its mistake and make a fresh start, not to put the Act into effect, and immediately stop meddling in Hong Kong affairs or interfering in China’s other internal affairs so as to avoid making further damages to bilateral ties and cooperation in important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 demanded.
As for the wrong move taken b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will take countermeasures in response and the U.S. must bear all the consequences that may ensue, he said.
The United States’ signing of the so-called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 into law is a severe interference in Hong Kong affairs, which are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It is also in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is a gross hegemonic move, Le said, noting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express strong indignation and firm opposition against it.
Hong Kong is part of China and Hong Kong affairs are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brooking no interference from any foreign government or force, he sai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unswerving determination to defend national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implement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and oppose any external force in interfering in Hong Kong affairs, Le stressed.[11]
在该新闻文本中, 中文标题直接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进行呈现, 是基于这一错误行径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完整呈现该法案名称可以更好进行新闻叙事, 抓住读者眼球; 同时也是因为汉字字符相较英文字符更加经济。 在英译为英语文本时, 标题做了以下几个重新建构: 将“外交部”变成“中国”; 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这一术语改为“与香港相关的法案”以精简标题; 将“提出严正交涉”改为“提出强烈抗议”。 英文新闻文本如此建构, 一方面是基于英语字符表达更占行文空间, 而新闻标题又提倡精练简短; 更重要的是, 此举可以更好凸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美方这一严重错误行径的极大愤慨和不满, 用“中国”和“提出强烈抗议”从更高维度展示出我们坚决反对美方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决心,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国两制”的治港方针不会因美方的一个错误举动而动摇。
作为导语部分的中英文文本基本保持一致, 但在英文文本中, 译者的政治觉悟非常高, 充分认识到翻译不仅是叙事双方进行叙事交流, 在不同价值观的叙事中翻译还是叙事双方展开叙事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在英语文本中主动增添“so-called”一词, 从而更好向世人展示美国通过的这一所谓的“法案”不为中国人民所接受, 仅仅是一纸空文而已。
在正文中, 译者对文本的呈现顺序进行了大胆的重新建构, 将中文最后一段的内容直接前移到英文第二段和第三段, 不可谓不大胆。 中文最后一段的内容从语意角度来讲是对中方态度和立场的进一步阐明和直接表达, 从新闻行文重心来讲, 是该新闻的核心部分, 故在译成英语新闻时, 译者将其提前, 很好地顾及中英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通过文本重构, 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决心和意志有效地呈现给叙事接受者, 有效增强叙事话语的效果。
由此, 我们在外宣新闻翻译中, 应理性把握中英语言的异同, 有针对性地做好新闻叙事。 但对新闻文本的重构并不是在所有文本中都是一种通行做法, 译者不能“越俎代庖”, 随意重构, 否则就是不忠实翻译了。 译者要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和中西思维差异和行文差异等方面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建构, 以更好体现新闻叙事; 且在必要时, 通过文本建构, 进行叙事竞争。
在新闻外宣中, 译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正确区分外宣报道中的孰是孰非,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有效解决新闻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叙事话语建构, 有效提升叙事话语的接受度, 同时为了捍卫己方价值观和核心利益, 对新闻文本的增添建构、 删减建构甚至文本重构就显得尤为必要。 为此, 译者在新闻外宣中要主动作为, 找到中西文化和话语交流的异同之所在, 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有效建构相关叙事话语, 从而更好提升英文文本的叙事接受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