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情境让幼儿美术课堂焕发活力
2021-12-29□凌茵
□凌 茵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培养幼儿美术兴趣,提高幼儿想象力、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指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要“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幼儿艺术情感进行培养”。
然而,当前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在价值与目标的定位上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弱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着美术教育的价值。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应突破固有的美术教育观念和方法,依据自主、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开展美术教学,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提高其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化、情景化、生活化的场景,把绘本内容和美术活动有机地融合,营造特定的教学氛围,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同时采取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构建宽松、欢快的课堂情境,让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艺术内容,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美术活动轻松有趣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有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实践证明,开放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有兴趣欣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进行大胆的艺术活动,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将课程目标蕴含于游戏中,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感知美术,习得经验。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主题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手套和帽子”的美术活动。依照传统的教材目标,本课旨在教会幼儿用点、线设计手套和帽子的花纹,然后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展示。为了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教师在活动一开始设定了一个接电话的情境:孩子们,森林里的小动物给我打了电话,说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把它们的房子都压倒了。小动物们非常寒冷,想让我们帮助它们设计一顶温暖的帽子和一副漂亮的手套,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愿意!当然愿意!”大家兴致勃勃,异口同声地说道。接着,教师展示了多种款式、颜色不同的帽子和手套,让幼儿说说它们的不同功能以及如何进行花纹和色彩的搭配。该过程旨在引导幼儿用线描画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帽子、手套,并自由选择作画的材料和工具。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趣高涨、热情洋溢。为了不让小动物们挨冻,幼儿运用各种线条和颜色设计了多款帽子和手套。他们还发现线条与线条、颜色与颜色之间不经意的结合,竟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图案,这让他们异常兴奋。在这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幼儿像一群自由翱翔的小鸟,享受着想象和创作带来乐趣与成就感,一个普通的美术活动也变得与众不同。
二、借助故事情境,让美术活动内涵丰富
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但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利用故事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绘本故事《变色鸟》情节有趣,语句通俗易懂,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呈现了颜色的奇妙性,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故事利用变色鸟换装的过程让幼儿认识了三原色,并对两两颜色混合后所产生的新颜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美术活动“变色鸟”中,教师带领幼儿用红色、黄色和蓝色调出多种不同的颜色,让变色鸟变得更特别。这一过程进一步吸引了幼儿,他们主动探究,尝试将已有的颜色混合,调出新的颜色。再如大班绘本故事《独一无二的你》,该绘本每一页的画面都非常精美,五颜六色的石头小鱼具有各种形态、花纹,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眼球,让幼儿明白“美其实无处不在,要有发现美的眼睛”。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小鱼丹尼独自出发去探索世界,一路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断指引他们进行探究与创造,其创作灵感得以点燃。
三、引入多媒体情境,让美术活动真实可感
美术活动形式多样,线描、剪纸、水彩、泥塑、印染、版画、名画欣赏等都是常见的活动形式。这些艺术活动看似复杂,实际却简单而常见,时常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情境辅助教学,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让幼儿真正想说、敢说、会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大班有一个美术活动是欣赏米勒的名画《拾穗者》,教学时,教师先播放了幼儿秋游去农场的视频。视频呈现了幼儿参观稻谷的收割和加工过程以及参与割稻的场景。播放视频时,幼儿兴致很高,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该视频带领幼儿回忆了在农场看到的一望无际的稻田,重新体会了农民伯伯耕作的辛劳。教师由此引入,引导幼儿欣赏米勒的《拾穗者》,体会画家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感受。实践证明,引入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幼儿身临其境,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美术活动真实可感、内涵丰富,起到了舒缓幼儿情绪、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
四、构建亲子情境,让美术活动温馨感动
相较于其他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在大班时的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且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总能听见幼儿与伙伴之间的各种交谈。有的说:“我妈妈最讨厌了,每天总让我去上很多兴趣班,有时一晚上要上两节课。我忙都忙死了。”有的说:“我妈妈最喜欢睡懒觉了,每天都很迟才送我来幼儿园,早操也不用做了。”还有孩子说:“我妈妈从来不肯给我玩手机,可她自己每天都要玩很长时间的手机,晚上很晚了还在手机上买东西。”从这些谈话间可以看出,幼儿与家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为了消除亲子间的隔阂,增进双方的沟通,教师利用美术活动“我眼中的妈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首先教幼儿制作了邀请卡,在母亲节这一天让幼儿把妈妈请到幼儿园,让她们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抱住她们,对她们说声“妈妈,我爱您”,接着在妈妈的耳边轻声歌唱《听我说声谢谢你》。许多妈妈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接着,教师让幼儿“夸夸我妈妈”以及“讲讲我的心里话”。最后,幼儿和妈妈一起,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作画工具和材料,创作《我眼中的妈妈》。有的幼儿用扭扭棒给妈妈做了卷卷的头发,有的幼儿用皱纹纸折叠出爱莎公主的裙子,并把它粘贴在作品的相应位置,更多的幼儿用线描或水彩画出了妈妈陪自己游玩或运动的画面……活动结束后,妈妈们纷纷在班级群留言,感谢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表达对自己的爱,也感谢美术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和感动。由此可见,美术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童年的守护者、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其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