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我国发展观演进的历史考察
2021-12-29张明国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29)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通过发展经济,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此, 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 在这些发展观的指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认真梳理我国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深入分析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带领全国人民审时度势, 实事求是, 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发展观。
(一)“一化三改”发展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围绕何时“过渡”、 如何“过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 形成了与“过渡时期”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思想或发展观。 第一, 制定了过渡时期的发展总路线。 1953年, 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国情, 制定了过渡时期发展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其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指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 提出了工业化发展战略。 1956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发展思路。 他还提出,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的战略目标。 为了落实该战略目标,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 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 全面实现工业、 农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步, 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此, 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它们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它们彼此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对此应分别采取专政和民主的解决方法。 这一时期, 以“一化三改”发展总路线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的发展观, 成为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二)“三步走”发展新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其主要体现在: 第一, 把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邓小平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发展才是硬道理。”[2]37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要发展生产力, 就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要依靠知识和人才,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要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 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这一时期, 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的发展观,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纲领。
(三)“两个一百年”发展总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科学判断形势, 全面把握大局, 坚持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 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用发展的眼光、 发展的思路、 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 就能够克服困难,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否则, 离开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党坚持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并对其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进行了战略构想: “展望下世纪, 我们的目标是,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此处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总目标。 为实现这个总目标,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提出了促进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了“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强调“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强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性、 共同性和公平原则; 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这一时期, 以“两个一百年”发展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 反映了该历史时期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发展规律,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21世纪, 面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新变化,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 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 第一, 进一步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胡锦涛指出,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第二, 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前者被集中概括为: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后者主要表现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第三, 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理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 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5]; 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6],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形成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更好地坚持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历史上的4种发展观之间, 既具继承性又具创新性。 以“一化三改”发展总路线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的发展观, 旨在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以“三步走”发展新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 既继承了“过渡时期”发展观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又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进行了创新性设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的以“两个一百年”发展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 既继承了“三步走”战略思想, 又对其中的“第三步”发展目标进行了创新性构想。 进入21世纪后形成的“科学发展理念”, 既继承了前者的整体战略思想, 又对发展所涉及的各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创新性阐发。
二、 新时代“五大发展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1956年, 党的八大指出: “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1981年,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 以全新的视野,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 科学判定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根源。 这一科学判断, 为党创建新时代发展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 提出了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9]。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在新时代,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趋势、 新机遇和新矛盾、 新挑战, 党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 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它注重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它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各个部分, 相互贯通, 相互促进, 构成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成为指导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思想。 第三, 确定新时代社会发展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综合分析国际发展新形势和我国发展新情况, 吸收“三步走”战略思想, 针对“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之“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 第一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 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必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观, 与我党的“过渡时期”的发展观、 以“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 以“两个一百年”发展总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之间, 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 第一,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既强调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又对“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进行了创新性构建, 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战略部署。 第二,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既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整体战略思想, 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又对发展所涉及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创新性完善, 强调新时代的发展, 是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的统一, 强调发展的系统性、 平衡性和协调性, 重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以党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为理论基础, 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 体现着新时代发展的本质规律。 总之,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发展观历史上, 居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是我国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系统发展观的当代形态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如果系统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 它就是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 它通过其内部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与环境进行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交换, 经由“涨落”(系统发生的变化)作用, 能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 形成新的耗散结构, 并经历着“混沌—有序—混沌”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 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发展观认为, 社会是和自然界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开放系统; 社会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 社会系统内部包括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要素, 它们既独立地和社会系统整体相互作用, 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竞争和协同的对立统一; 社会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微涨落”(它是指系统在变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随机性变化, 并在某一时刻或局部空间生成微小的“偏离”), 当这种“微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机制叠加成“巨涨落”(它是指系统发生整体“质变”)时, 社会系统会产生“飞跃”并形成新的有序, 从而获得发展。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系统发展观的当代形态, 具有内在的科学性。 第一, 社会系统中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要素对该社会系统起到支撑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等, 对社会系统起到引领和管控作用, 它们通过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社会系统在与其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发展。 第二,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等, 在和社会系统整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 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决定了社会系统必须与其所在环境交换物质、 能量和信息, 这个过程是一个耗(吸收)+ 散(排放)的过程, 它也决定社会系统表现出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 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社会系统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第三, 社会系统发展的机制, 是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之间以及它们与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等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为相互之间既竞争又协同的关系: 它们在各自所具有的规定性方面表现出相互竞争的关系, 在促进社会系统整体发展上, 又具有共同的目的, 并因此表现出相互协同的关系。 第四, 依据系统发展观的理论, 发展是通过“涨落”实施和实现的。 创新作为社会系统的动力之源, 它作用于其他要素并促使社会系统内部产生“微涨落”; 在一定条件下, 创新发展的成果与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等相适应, 促使上述“微涨落”进一步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得到叠加而被放大为“巨涨落”, 最终使社会系统在整体上达到飞跃, 推动社会系统的新发展。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发展观, 既具有合规律性, 又具有合目的性,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一, 社会系统发展要符合客观规律。 创新发展遵循系统内部新事物的产生及其对旧事物的否定的辩证法规律, 协调发展遵循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 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协同规律, 绿色发展遵循系统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共生与共存的规律, 开放发展遵循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规律, 共享发展则遵循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发展中的和谐、 共处的规律。 社会系统在发展中, 要通过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机制, 沿着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方向, 规避风险, 保持社会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 社会系统发展要符合主体即人民的目的。 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 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动力和条件。 “五大发展”的共同推进, 旨在通过对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不断解决,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之, 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 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