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域开发保护策略思考及建议
2021-12-29郭杰
郭杰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2)
海洋是辽宁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资源环境保障,也是辽宁省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发展领域和战略平台。同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是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重要资源要素。当前,在全省海域开发中仍存在海域后备资源不足、海域资源利用不集约、资源环境与用海需求矛盾突出、局部海域富营养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海域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进而提出海域开发保护措施建议,为开展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中陆海统筹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一、辽宁省海域开发保护存在的问题
1.海岸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海洋经济规模较小
辽宁省60%以上的海域开发利用集中于近岸10米等深线以浅海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问题表现突出。海岸和近岸海域空间的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导致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降低,深远海将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空间。
从辽宁省海洋经济总量来看,在沿海11省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偏低。在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在10%以上,比山东省高一倍,比广东省高7倍,海洋经济结构偏低。渔业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缺乏中高端产品和新型商业业态,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知名品牌,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2.海域资源利用方式不够集约,陆海统筹尚待增强
近年来,我省围填海规模增长迅速,且存在大量围填海土地闲置问题。 “十二五”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近海陆地过度开发,兴建大量产业园区,目前很多产业园区闲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不合理的围海填海使海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砂质海岸侵蚀严重,海湾和岸线不断减缩,海域使用不够集约、节约、有效,海域开发方式需要转变。当前近海渔业资源仍处于衰退期,远洋渔业门槛逐年加高。
3.资源环境与用海需求的矛盾突出,海域使用效率低
沿海地区围填海强度和需求加大,不断加剧海洋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十分突出。局部近岸海域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形式粗放,造成岸滩淤积、侵蚀、水环境变差、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直接影响旅游景观质量,对区域自然调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较大压力。
4.陆源污染影响显著,局部海域富营养化严重
陆源污染是影响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我省沿海城市排放废水来源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废气来源主要为工业生产和生活锅炉排放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废物来源主要为城市垃圾、工业废渣、重金属石油、塑料制品、固体废物等。辽宁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陆源排污导致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海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等问题。导致近海海域功能严重受损、生态系统脆弱。海洋资源的承载力会影响和制约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全任务日趋加重,海洋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近岸海域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渤海污染不容忽视,《辽宁省2015年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污染较重的四类、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我省近岸海域面积的 21%。滨海湿地减少,局部海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病害、疫病时有发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养殖生产区域受到挤压,局部利用过度,养殖设施过密,水域富营养化加重,人为灾害时有发生。
此外,辽宁省还面临着对海洋开发利用科技水平不高、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风险能力不强、海洋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增强管理能力,切实对海域开发保护提供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能力。
二、措施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辽宁海洋开发保护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结合起来,以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发展为核心,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坚持严格保护、集约利用,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准确定位、科学分区,着力完善海域发展功能定位,全面提高海洋资源环境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辽宁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
1.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
发挥辽宁区域优势,科学把握海陆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将海洋与沿岸陆域划为一体整体谋划,统筹海洋空间格局与陆域发展布局,注重统筹配置资源要素、统筹培育优势产业、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统筹整治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内陆腹地联动发展。
2.强化生态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要求,进一步增强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以海洋资源承载能力和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维护好海域、海岛、海岸线自然状况,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通过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域海岛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切实有效保护重要、敏感和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
3.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粗放增长型向集约效益型转变。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和规模,将海洋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和大规模围填海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海陆一体化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推动深远海适度开发。
4.促进集约开发,提升空间效率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海洋空间利用效率,引导城镇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发展相对集约,走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更加注重空间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