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2021-12-29王晓娜
王晓娜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其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首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即结合艺术院校自身特点,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学理基础,做到价值引导和理论教育的动态平衡、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艺术院校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在新时代改革创新过程中坚持二者相统一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中,艺术院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种种问题。因而,探求实现和坚持二者相统一的路径就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
马克思主义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科学理论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科学理论性,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马克思主义本身即体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它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1]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内核,也是马克思主义继续不断中国化的本质要求。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实践基础的。思政课进一步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必须立足于当今中国发展的实际,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这同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化以适应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需要属于同种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就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笔宝贵财富。[2]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都被认定为是“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课,艺术院校尤其如此。这无疑是对高校思政课的一种狭隘理解。实际上,艺术院校思政课同样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学理性是其基础属性。
第一,艺术院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词是“政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理论”是“政治理论”。[3]艺术院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必须突出政治性。艺术院校思政课意在将党的政治理念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给在校青年艺术生,因而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它回答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院校的目标亦是如此。艺术院校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引导青年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政治使命感和政治担当意识,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党的千秋伟业。
第二,艺术院校思政课具有学理性的基础属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总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因而具有强烈的学理性。此外,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都是以“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以后的改革创新中,仍然必须把住“理论体系”这个根本。
概言之,艺术院校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双重属性,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且有时是同一的。[5]政治性必须以学理性为根基,才能增强政治性的合法性,学理性必须由政治性来引领,才能增强学理性的实用性;政治性和学理性,其中一方的发展必定会促进另一方的增强;同时,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时是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总之,政治性是思政课之魂,学理性是思政课之根,二者兼备才能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艺术院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院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新时代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也有着一系列的有利条件保障其可行。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从当今国际形势、民族复兴重任、学生个人发展三方面来看,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第一,从当今国际形势来看,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了突出问题。当今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两种制度的博弈和较量也更为频繁,西方国家加大了意识形态渗透以遏制中国的发展。复杂的国际局势要求大学生要保持政治定力,增强专业能力,在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能用明辨的理论分析本领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从民族复兴重任来看,青年大学生要兼备政治定力和学理强力。假设没有坚定的政治定力,那就不能坚持复兴伟业的正确道路;假设没有高超的学理分析能力,那就不能沉着应对实现梦想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定力和学理强力。
第三,从艺术院校艺术生个人发展来看,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同等必要。艺术院校艺术生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他们往往思维活跃,但理论基础较差,这就造成了艺术院校思政课比普通高校更不受重视的现象。而且,当前00后艺术生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世界,学习行为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知识碎片化导致缺失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思维活跃但特别容易受煽动性文字、言论的影响;多元的信息渠道加上西方理论话语体系的强势地位,影响了青年艺术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过激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必须由思政课及思政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引路,做到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帮助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政治信念、把好人生方向,“系好人生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每一步。
(二)艺术院校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可行性
新时代,实现并坚持艺术院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支撑。2005年,党和国家站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最大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到新时代,已经积淀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无论是对于思政课的政治性,还是对于其学理性而言,都是坚实的理论根基。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说服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主的不断巩固、社会的和谐稳定、新冠疫情中的有力作为等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案例,思政课的政治性讲解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学理性创新有了更强的推动力。
第四,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双重保障。从主导者来说,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性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主体者来讲,00后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特别强。
四、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之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从社会、学校、思政教师、学生四个主体出发,探求协同机制,以共同发力,坚持并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一)全社会要形成讲政治重学理的氛围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思政课的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走进课堂,把实践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积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及时有效加以解决。领导干部亲身授课,不仅能增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而且能切身了解学生和思政教师这两个群体。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讲政治、重学理的氛围。
(二)学校要提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软硬件条件
第一,学校要尽最大力度为创新教学形式提供软硬件支持,给创新成效明显的教师以大力鼓励,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强的思政教师队伍。第二,学校要创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三,全校要营造思政课同艺术专业课同等重要、尊重思政课及思政教师的良好氛围,杜绝因其是公共课就受到贬低和轻视的现象。
(三)思政教师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向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教师要从政治性和学理性两方面深下功夫,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非分明的政治鉴别能力,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系统严谨的学理分析能力。概言之,思政教师要以政治性引领学理研究、以学术的方式来讲政治,力求达到思政课课堂思想性和学术性相统一,同时,依据艺术院校特色,探索思政教学新模式。
第一,以政治性引领学理研究。思政教师必须始终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知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出发,“读原著、悟原理”,增强自己的政治信仰。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创新的全过程,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错误行径敢于发声亮剑。简言之,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政治使命、拓宽政治视野、强化政治责任、加大政治敏感度、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政治能力。
第二,以学术的方式讲政治。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思政教师不是也不能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员,而是要用严密的学理逻辑、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内化于心,才能由真理上升为信仰,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第三,坚持思政课的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某些学者也在倡导“价值中立”,主张学术与政治完全剥离。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涉及政治的“纯学术”是不存在的。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秉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深入系统研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
第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思政+艺术”新模式。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最终必须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为了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可从“思政+艺术”教学新模式入手。用大量学生熟知的专业案例,将艺术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如“思政+音乐”“思政+美术”“思政+舞蹈”“思政+服装”等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增强艺术院校思政课的实际育人效果。
(四)学生要关注政治、重视理论
习近平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对师生讲,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关注政治、重视理论。
第一,培养青年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兴趣。当前00后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政治离自己很远,没有政治敏感度,不关注政治,也不参与政治活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营造青年大学生关注政治、保持政治热情的氛围,尤其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活动。在政治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的鸿鹄之志,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第二,加强青年大学生系统政治理论学习。网络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多元化碎片化时代,学生往往注重即时的愉悦感,忽视知识的基础学习和理论的系统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学校和教师应协同发力,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8]
五、小结
综上可知,研究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如何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对于艺术院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于坚定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促使思政教师将思政政治教育寓于理论知识的阐释过程中,用学理性的分析讲清楚政治问题,将真理转化为信仰。必须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落到实处,“我们办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