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模式下的幼儿体育建构游戏
2021-12-29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幼儿园李月英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幼儿园 李月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众多游戏活动中,建构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幼儿的青睐,因此,在建构游戏中,我们不仅注重教师的“教”,而且注重幼儿的“学”。本文以“幼儿体育建构游戏”为研究内容,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创设自由、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从游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回应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以期提升幼儿的游戏建构能力,促使其情感和认知健康和谐地发展。
预设童趣内容,支持经验重组
1.设置趣味题目,明确建构目的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与之作用产生相应的经验。身体概念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幼儿的身体动作与幼儿的认知经验常常紧密相连。在体育建构游戏中,幼儿回想建构题目时就会想起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比如“我搭建了什么样的物体”“我利用这个物体进行了哪些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需要哪些身体部位配合才可以完成”……久而久之,这种成功的建构经验会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建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构经验。
例如,在第二次建构游戏“运动之家”中,老师问:“孩子们,上次我们搭建了什么?”结果很多孩子都对上次建构游戏的内容模糊不清。教师追根溯源,原来是因为活动题目不是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年龄较小的幼儿对于不喜欢的内容都会选择性地遗忘。因此我将这个活动更名为“好玩的跑道”,这个题目一下子就唤起了幼儿的记忆,他们踊跃发言,纷纷讲述了自己的搭建经验,为深层次的活动做足了经验准备。
2.提供适宜材料,满足建构需求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种类的充足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本次的建构主题以及现阶段幼儿的能力水平等因素。
例如,在中班幼儿第一次搭建“我的运动场地——山洞”时,建构区的小朋友们用许多大型砖块积木来进行搭建,但由于这类积木不易衔接、垒高后稳定性较差,幼儿多次尝试搭建后都无法进行游戏,最后孩子们只能放弃,转而把积木当成马路砖来玩。此时,材料的不合适使得幼儿放弃了预设的游戏内容,选择了低层次的建构游戏,从而偏离了原有的建构水平。
在第二次建构游戏中,我增设了一套“万能工匠”的建构材料,这套材料易于幼儿衔接、拼搭,但最终发现由于建构材料种类过多,有的幼儿出现了偏离主题的搭建——有的搭建了一个栅栏,有的搭建了一个圈,玩起了跨栏、跳圈的体育游戏。
于是在第三次建构游戏中,我投放了大型砖块积木和少量的“万能工匠”材料,如圆饼、管子等。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出了不同类型的山洞,有方形的,有拱形的,有长的、高的、矮的……孩子们在一次次构建“我的运动场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搭建的乐趣。
聚焦游戏体验,实现经验同化
1.注重兴趣体验,支持幼儿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兴趣性体验的获得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的,是能让幼儿产生自我反思的有意义的
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将短暂的兴趣转化为持续的、有意义的兴趣。
例如,在体育建构游戏“我的竹梯桥”中,一开始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横梯、竖梯搭建了镂空的竹梯桥,并在上面自由行走,玩得不亦乐乎。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并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游戏。于是,我走上前将横梯升高卡在了竖梯的最顶端,“看,这好像是森林里吉吉国王的荡桥呀,谁来试一试、学一学吉吉国王的本领?”勇敢的小朋友们成为了第一批探险者——他们用双手交替、双臂支撑身体、双脚离地的方式安全过了桥,成功过桥的小朋友还主动当起了“小老师”,最终完成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练习这项动作技能的兴趣依然浓厚,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建构技能,其运动能力和建构经验也有了明显提升。
2.注重自主体验,提升幼儿能力
自主性是幼儿游戏化活动最明显的特征。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如拥有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机会,那随之产生的自主体验就是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例如,在建构“小木桥”时,我先让孩子们思考需要哪些材料、如何进行组合搭建等问题,然后再选取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搭建。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讲解、示范材料的加高、连接等技巧;同时我也制作了一些比较形象的实物范例如桥墩、警示牌等放在建构区的醒目位置,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幼儿不断获取体育建构的知识和经验。
3.注重成功体验,树立幼儿自信
成功感是幼儿游戏化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体育建构游戏中,幼儿随着建构技巧、运动能力的提升而产生自我成长的体验,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让知识技能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
例如,在体育建构游戏“小栅栏”中,大班幼儿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搭建障碍物——运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搭建矮一点的“栅栏”,运动能力较强的幼儿则会和同伴合作搭建高一点的“栅栏”,然后在体育游戏中一起进行助跑、跨跳等技能训练。当然,他们还会尝试不同高度的“栅栏”,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
适用回应策略,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符号表征经验向逻辑经验进化的一种学习,而回应正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幼儿园体育建构游戏中,教师通过创设互动的游戏化模式让师幼、幼幼、幼儿与环境之间充分互动,将知识技能经验逐步与已有经验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内在经验。
1.发散回应,支持幼儿经验拓展
创造性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回应,促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到丰富与拓展。
例如,在建构游戏“跷跷板”中,由于幼儿对于跷跷板的已有经验仅仅是最传统的“一个墩子一块板”的模式,所以在建构时大部分幼儿会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建构。为此,在第二次游戏开展之前,教师收集了更多关于“创意跷跷板”的资料,从而让幼儿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然后再合作设计,最后进行有目的的创意搭建——幼儿的创意搭建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有传统型跷跷板,有连体式跷跷板,有滚筒式跷跷板……不同类型的跷跷板对于幼儿的运动技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之后的游戏中,幼儿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2.及时回应,促进幼儿经验同化
有效性是回应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性回应能让幼儿顺利地将游戏进行下去,促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中班体育建构游戏“车子叭叭叭”中,几个孩子将一些蓝轮和管子连在了一起做成了类似糖葫芦的物体,然后就开始卖“糖葫芦”了,当来到老师跟前时,老师建议:“呀,你们卖糖葫芦怎么也不骑一辆自行车呢?这样更方便!”听到老师的建议,孩子们很感兴趣,因此就在蓝轮边上加了几根管子,紧接着去拿了两个黄轮平平地接在了管子上面,然后在前面一个黄轮上面加了两根短一点的黄管,一个孩子尝试坐了上去,可是发现车头有点矮,于是他又将黄轮拆下来,换了一根更长的管子接了上去,再将车头装好……不一会儿,一辆自行车就完成了,随后这个孩子坐在了上面,两只手握着车头,并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也坐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快速有效地将幼儿从简单的拼搭引导至更深层次的组合、拼插、围合之中,从而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提升。
美国教育专家凯尔·普鲁特博士说:“游戏对儿童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它触发了亿万个神经连接,形成了健康的认知功能,并掌握了孩子的物质世界,尤其是体育建构游戏,它不仅从认知方面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幼儿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要以“游戏化”的模式开展体育建构游戏,创设童趣、适宜的游戏环境,以幼儿为主体,促使幼儿深度学习,促进幼儿的情感、认知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