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并举 借鉴与创新共融
——评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
2021-12-29夏晓蕾
夏晓蕾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致歉言语行为作为语用学研究中的一片有待深入开发的沃野,愈来愈引起学界相关人员的关注。沈阳师范大学关英明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即是近年来有关致歉言语行为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并举、借鉴与创新共融的学术之作,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吕明臣教授认为,此书是对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做了“整体、系统地阐释”,有“自己的理论解释”的佳作[1]。
一、整体系统,注重创新
学术著作必须有自己相应的理论支撑与相应的整体系统论证,才能实现一定的创新。致歉是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言语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也将其视为具有民事责任的一种言语行为。此书跳出一般语言使用者对致歉言语行为的表层认知和以往相关研究者的某些方面性、片段性的研究,把致歉言语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去观照,于平常之中捕捉不寻常的讯息。如此书将致歉事件的结构分为致歉主体、致歉意图、致歉形式、语境等诸元素
来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见图1。
图1中的框线是致歉事件的边界,框内元素构成了整个致歉事件。致歉方和受歉方是致歉主体,是致歉事件的参与者。致歉意向与致歉内容复合成致歉意图,是致歉事件的核心。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是致歉形式的两种类型,是致歉意图的实现方式,也是致歉事件的具体表现。由致歉方指向受歉方的箭头是指在致歉事件中,主要是由致歉方向受歉方传递交际信息;由致歉意向指向致歉形式的箭头是指在致歉事件中,致歉意向(内容)由致歉方落实为不同的致歉形式。致歉意向(内容)位于下方是指它发生于致歉方的心理世界,是相对底层的,致歉形式位于上方是致歉方的言语或者肢体、表情等的具体表现,是相对表层的。语境是致歉事件中所涉及的背景信息和情境信息。此书的核心章节就是围绕这个结构关联来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论证不仅系统完整,结构新颖,而且逻辑清晰,明了易读。
本书的一些或大或小的创新点,就潜隐在上述相关诸元素的分析探究之中。如第一章中,作者首先重新定义致歉言语行为:“是在交际主体A、B之间,A由于冒犯、歉疚等原因而引发的,向B表达歉意的补偿性言语行为,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A是致歉方,B是受歉方)”[1]19。这个新定义强调了致歉的起因和结果,明确了致歉的引发性和补偿性(对应着起因和结果)的根本属性。新定义锚定了作者研究的出发点,然后作者依据“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和“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这两种致歉直接功能的分布情况,将致歉言语行为分为利人致歉言语行为、利己致歉言语行为、双赢致歉言语行为、虚拟致歉言语行为等4种类型。这种基于功能角度的分类科学而新颖,为后面研究的深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第二章中,作者在剖析致歉主体时,将致歉方和受歉方本为矛盾对立的两者的共同点归并为致歉主体,敏锐地认识到致歉主体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的复合身份,且社会角色是相对固定的,交际角色是临时的,交际角色的扮演深受社会角色的影响;致歉方和受歉方都属于交际角色,主体的复合身份是解释主体致歉行为特殊性的重要原因。这些对致歉言语行为的剖析与解释是有说服力的。作者还认为:“致歉意图是致歉言语行为的核心,是致歉言语行为的出发点,也是致歉言语行为的回归点。”[1]35这个观点是精到的,既准确地找到了研究的核心,又引领整部书的灵魂。例如作者对致歉意图核心成因——冒犯行为的剖析,也值得我们关注。作者认为冒犯行为的认定标准有两条:被冒犯者的感受是核心的标准,对于某个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冒犯起着决定性作用;冒犯者的判断是辅助的标准。作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两条标准可能会发生错位,因为主体双方对所在社会群体道德和行为准则的习得、认可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经历都可能不尽相同;而这对致歉方来说,是实施致歉时的一条重要提示。书中还有多处重要观点及其阐释体现出作者研究思想的闪光点:第三章中作者分析致歉意图实现过程中,致歉方、受歉方、致歉意向、致歉意向(内容)4个元素的隐现和排序规律,致歉意图的落实过程即是致歉言语行为“质”的实现过程;第四章中对致歉度的评估与致歉目的实现进行的深入分析;等等。这些研究,对我们透过纷繁的日常致歉言语现象来认识人际交往的言语行为相关规律,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方法科学,理用并举
致歉言语行为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类中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由于它相对复杂多变、因人而异,这类言语行为一度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得最不充分的言语行为。虽然每个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往往是动态的,但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一群人的言语行为短时期内是基本稳定的。本书作者虽然是一位语言研究者,在客观中立地分析研究的同时,并没有凭主观臆断轻下结论,而是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此来佐证、完善相关研究结论,把复杂的致歉言语现象客观明了地解释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清晰、扼要地认知致歉言语现象。如作者通过问卷调查,解析了作为致歉方的主体关于致歉的态度分为“不难”“难”“视情况而定”等3种情况。其中,觉得致歉不难的主体主要认为“致歉能体现责任感”“致歉能维护双方人际关系和谐”等;觉得致歉难的主体主要是因为“爱面子、难以启齿”“担心对方的态度”等;要视情况而定的主体主要是“看人”和“看事”。又如,作者对作为受歉方的主体关于致歉态度的解析,也是通过问卷调查来完成的。其中,能让受歉方满意的致歉主要需要体现“致歉中的真诚”“明确表达的歉意”“不再重犯的承诺”“错误原因的解释”等9方面的内容;而不能让受歉方满意的致歉主要是由于“态度不真诚”“语气恶劣”“冒犯度过高”等10种原因。再如,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明确致歉意图的成因是源于冒犯事实、致歉方内心歉疚、考虑受歉方感受、维护双方人际关系和谐、社会规范制约5种原因。这些调查直面复杂的致歉言语事实,分出主次轻重,分别解释原因。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化零散为全面、变主观为客观,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致歉言语行为的全面描写和客观解析。
此书研究源于实践,又反哺实践。首先,开导人们勇于致歉。作者调查发现,不愿致歉的人大多是因为“爱面子、难以启齿”。作者通过对致歉言语行为性质、功能等的解析和大多数勇于致歉者的态度调查,尝试改变难于致歉的人们对致歉的认知状态,把致歉视为“体现责任感”的行为,使其打开心结,乐于致歉。其次,帮助人们易于致歉。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愿意致歉,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作者探究了致歉的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分析了影响致歉的制约因素,还建立了致歉策略的完型模式,如把致歉策略概括为陈述冒犯事实、解释冒犯原因、表达歉疚情感、提出补偿措施、保证改过自新、请求对方谅解等6大策略,帮助人们轻松表达致歉意图。再次,指导人们善于致歉。凡事都有个限度,致歉也讲究“度”:程度不足,受歉方不会满意,致歉不会完全成功;程度过量,受歉方可能会有心理压力,或者产生“言外之意”,会让致歉双方产生新的心理隔阂,使致歉失败。善于致歉者会把握好恰当的“度”,适可而止,为双方保住合适的“面子”。作者通过探究冒犯度、致歉度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恰当地解决了致歉中“度”的处理问题,指导人们更有效地实施致歉。最后,辅助人们学习致歉。作者总结的致歉类型、致歉语言规律、致歉策略、致歉意图和致歉度的实现方式等研究结论,对教授非成熟母语者和非母语学习者学习致歉言语行为提供借鉴和帮助。当然,此书的研究范式也可以为其他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语料丰富,学风扎实
此书的研究语料丰富,来源有5个方面:一是现当代影视剧剧本,包括《雷雨》《茶馆》《万家灯火》《日出》《北京人》《上海屋檐下》《面子问题》《明朗的天》《王昭君(历史剧)》《红楼梦》《梨园英烈——二百五小传》《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逃亡》《渔光曲》《漂亮妈妈》《龙须沟》《春华秋实》《原野》《逃亡》《春蚕》《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桃李劫》《上海24小时》等26部剧本内的200多条致歉语料;二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包括《骆驼祥子》《围城》《活着》《杜拉拉升职记》《憩园》《我是你爸爸》《寒夜》《红高粱》《家》《看上去很美》《杜拉拉升职记(第二部)》《奋斗》《沉重的翅膀》《一地鸡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许三观卖血记》《林家铺子》《受戒》《高兴》《大红灯笼高高挂》《废都》《我叫刘跃进》《倾城之恋》《红高粱家族》《四世同堂》《倪焕之》《白鹿原》《第四病室》《平凡的世界》《沉沦》《淘金记》《边城》《红楼梦》《青春之歌》《半生缘》《夜的眼》《兄弟》《子夜》《来来往往》等39部小说内的400多条致歉语料;三是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包括《北京青年》《媳妇的美好时代》《奋斗》《杜拉拉升职记》《心术》《雍正王朝》《北京爱情故事》《家有儿女》等8部电视剧,收集到300多条致歉语料;四是CCL语料库,涉及2 000多条致歉语料;五是生活实录等语料,涉及100条致歉语料。粗略计算,本书一共涉及了3 000多条可供研究的致歉语料,丰富而又全面,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同时,不同渠道的语料交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印证的效果。丰富的语料也形成了相关研究的深厚基础,使得相关研究的结论建立在充分观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