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实践、比较与运用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为例

2021-12-29张金塔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想象

张金塔

(晋江市第七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200)

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1]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充分调动大脑思考,透彻掌握知识并能活学活用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通过对所获得知识的实践和感触,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获得学习技能,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但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仍存在“说教式”学习以及“题海式”的训练模式,这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实践探索”式教学相悖。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教学老路,合理展开教学,有助于落实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在课堂和学生中真正发生。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谈谈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操作实践,促发深度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重视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方向的认识、模型的制作、图案的设计等活动,形成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是顺应小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经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直观表象,探究知识的数学本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展开深度探究,促使学生对新知的深度理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思考:如果这个点向右平移,会变成什么?向上平移呢?这个面向后平移,它的运动轨迹又是什么呢?从而引出“长方体”。帮助学生建立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表象,感知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摸一摸,再用同样的方法摸一摸正方体,初步认识构成长方体的三要素。再进行探究活动: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完成学习单:

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操作,愿意、乐意且有效地深入思考,探究长方体的特点。在数顶点、面和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从数顶点到数棱,掌握数的方法。

在探究完长方体的特点后,教师在黑板上操作:擦掉一条棱,你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拿走2 条呢?从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想象,先在脑中画出一条长,再画出一条宽,能否以此想象成一个面呢?再画出一条高,能否以此想象成一个体呢?通过逐步“擦”棱,引导学生想象完整的长方体,在二维和三维间进行转换,感悟一组长、宽、高就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渗透了符号化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真、学得实、学得深。

深度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的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从表层的现象观察推向深层的本质思考,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辨析等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认知逐渐清晰、深刻,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思考。

二、观察比较,助推深度认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引导学生对两种事物进行考察研究,从差异中找类似,或从类似中找差异,更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进行长方体特点探究的同时,也对正方体进行探究。课上,观察完成后的学习单,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在观察比较中,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通过比较,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先观察图形题,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再思考:同一个长方体,为什么它的长、宽、高不同?教师将同一个长方体按不同方向摆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对长、宽、高会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阐述较深刻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图形变化动态(见图1):

图1

观察长方体向左、向下依次变化,并追问:如果用一个圆圈表示长方体,再用另一个圆圈表示正方体,正方体应该放在哪里?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入手,推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改变棱长,渐进式转变成正方体的过程,从一般到特殊,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正方体就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这一结论。最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见图2)。

图2

感性认识既生动又浅显,要想揭露事物的本质,需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等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形成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观察比较,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活动,促进学生的认识得到质的提高。

三、迁移运用,落实深度实践

迁移是学习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它是进行新学习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经验、习得的知识点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将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广泛的迁移,不断概括化、系统化。小学生的抽象记忆虽有一定的发展,能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论证,但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对数学概念中的本质与非本质的问题、主要与次要的内容逐步懂得区分,一些初步的科学定义也已掌握。基于这样的认知特点,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落实深度实践,使数学知识与能力得到提升与固化。

从面、棱、顶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见图3),让学生猜猜它是普通教室、公共汽车,还是家用冰箱?接着出示图4,下移上面的面,与底面重叠,会变成什么?还能想象成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在不断想象中得到培养。

图3

图4

学生通过触摸、眼观等感官体验,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实践活动,使空间图形的“外在表征”和“内在本质”得到有效衔接,进而形成空间观念。利用抽象的长、宽、高数据进行实物的想象,进一步理解与巩固长、宽、高的知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获得的同时,还要注意练习题的精确选择与精细加工,充分挖掘隐性资源价值,尽量拓宽学生的练习探索空间,从不同维度激发学生深度运用新知识。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想象
拆拼长方体
快乐的想象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