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赤松茸露地栽培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菌丝及出菇的影响
2021-12-29姚宇柱
姚宇柱
(甘肃省和政县农业农村局,甘肃和政731200)
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也叫皱环球盖菇,是一种草腐性食用菌,生长过程中菌丝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30℃[1]。和政县赤松茸种植项目区属于典型的高海拔山阴地区,平均海拔2 400 m以上,无霜期110 d左右,年积温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土壤耕作层温度15℃以下,发菌阶段耕作层地温情况详见表1。露地生产过程中发菌时基料温度达不到最佳要求,4月中旬接种至出菇至少需要60 d,在有效的无霜期内缩短了出菇时间,产量较低,且易被其他杂菌感染。在农业措施上,一是加大菌种播种量,增加培养料中赤松茸菌落优势,以数量优势占领培养料,抵御杂菌感染,缩短发菌时间,但此种办法增加了种植成本;二是提高菌床温度,提高赤松茸菌种活力,使赤松茸菌丝快速占领培养基,压缩杂菌生存空间,从而达到抵御杂菌、缩短发菌时间的目的。本研究探讨了高寒阴湿地区露地栽培赤松茸生产过程中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菌丝生长及出菇的影响,以期为露地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表1 发菌阶段项目区耕作层地温 单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赤松茸种植基地,海拔2 450 m,年降水量800 mm以上,平均气温4.1℃。
1.2 试验材料
栽培基料配制:玉米秸60%、玉米芯20%、杂木屑20%,加入生石灰1%、牛粪5%、麦麸3%,堆制发酵,按发酵程度翻堆4~5次,待基料完全黄褐色且有特殊香味时,将含水量调制为约70%备用。
栽培品种为赤松茸1号,菌种由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提供。
覆盖物:宽100 cm、厚0.005 mm的白色地膜;铡碎的麦秸。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置 本试验为单因素试验,设置3种保温覆盖方式。处理1:覆盖5 cm厚的麦秸;处理2:覆盖地膜,为增加透气性,地膜两侧每隔15厘米打1个小孔;处理3:先覆盖2 cm厚的碎麦秸,再覆盖地膜,地膜两侧每隔15厘米打1个小孔;处理4(C K):无覆盖物。按时观察基料水分,含水量达不到要求时要及时补水。
1.3.2 栽培方法 选择一块平整、土壤肥沃的地块,撒上适量生石灰,用堆制发酵好的基料铺设4条栽培垄,垄长13 m、宽0.8 m,垄间距50 cm。各栽培垄大小、长短、形状及用料量均一致,栽培垄两边厚约20 cm、中间厚约25 cm,每垄种植面积10.5 m2,菌种用量为1包/m2,接种方式为双层菌种穴播,接种后基料面覆盖厚4~5 cm的田园土,用小木板轻轻拍实,确保土壤、基料湿度符合栽培要求。
1.4 数据记录
2020年4月15日播种,10月10日采收完毕。接种后隔5天测定1次基料内部温度,观察菌丝长势,连续测定4次,观察不同保温方式对菌丝长势的影响。记录菌丝满床期、出菇期,测定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菌丝长势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相同地块、相同品种、相同栽培基料配方情况下,发菌阶段覆盖“麦秸+地膜”和覆盖地膜的保温方式增温较快,菌丝长势较好。覆盖麦秸与无覆盖物(C K)间无显著差异,基料温度较低,菌丝长势较弱。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菌丝长势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菌丝长势的影响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出菇的影响
观察、记录菌丝满床日期、现蕾期,进入现蕾期后掀掉地膜,所有处理均覆盖秸秆遮阴、保湿,灌溉方式统一,经过测产采收,3种保温覆盖方式对出菇的影响见表3。
从表3可知,“地膜+麦秸”覆盖的保温方式对菌丝早期发育和提升出菇产量极为有利,发菌时间较对照缩短20 d,出菇期较对照提前16 d,菇产量较对照高3 675 k g/hm2。地膜覆盖的保温方式发菌时间较对照缩短18 d,出菇期较对照提前13 d,菇产量较对照高3 015 k g/hm2。试验中“地膜+麦秸”覆盖和地膜覆盖的处理,虽然覆盖地膜增加了生产成本投入,但与增产效果相比这种成本投入可以忽略,这两种保温方式可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只覆盖麦秸的保温方式在菌丝发育和增产方面的效果不明显,且春季风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麦秸易被风吹走,在生产过程中不建议推广。
表3 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出菇的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保温覆盖方式对赤松茸菌丝早期发育及出菇产量均有不同的影响;栽培床先覆盖2 cm厚的碎麦秸,再覆盖地膜的保温方式最适合高寒阴湿地区赤松茸露地丰产栽培;仅覆盖地膜的保温方式较适合高寒阴湿地区赤松茸露地丰产栽培,这2种保温方式可在今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