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京涛 :用影像传播红色文化遗产的记录者

2021-12-29王建臣

当代旅游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红色摄影

文/王建臣

400个拍摄点位,在七一前夕这么短的时间内拍摄完成,工作量超大。他的决心和完整的拍摄计划最后打动了领导,2021年3月11日,项目拍摄拉开了序幕。他就是我们主人公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秘书长,被誉为第一个北京红色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师秦京涛。

拍摄是从延庆区开始的,秦京涛计划先拍摄郊区的内容,因为旅途较远拍摄难度大,所以很多红色文化遗迹都不为人所知,不像市区的红色地标,知名度高。秦京涛一心想让作品更全面、更详细、更便捷,让广大市民了解北京红色文化遗产,因此决定从延庆开始拍摄。虽然也做出了摄影计划,刚开始,因拍摄过程经验不足,路线设计不合理,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通过认真总结后效率有所提高,但还是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山高、路险、风大、停水停电等自然条件的困难,相对来说还好解决,人为因素就不好说了。一句名言说得好,“你真要想去做一件事,全世界的人都会帮你”。当然有的单位确实存在特殊情况,秦京涛也表示非常理解。一路下来,除了极个别单位没让拍摄,郊区基本拍摄完毕。并且,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彼此有相同的爱好和认知,最后成为了好朋友。有些单位知道秦京涛的事迹后,邀请他去做红色旅游演讲,分享拍摄过程和系列作品,搞好党建活动。也从另一个角度宣传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文化。

那天,去密云区的一个景区,拍摄纪念碑。这个景区,因泥石流而荒废,找到当地村书记说明来意,书记很热情,因为时间有点晚,先给秦京涛安排了住处,让他明早去景区拍摄。第二天一早秦京涛来到景区门口,书记就派人来开门,秦京涛进去后,工作人员又把景区大门给锁上了,他心里很纳闷,工作人员解释说你自己进去吧,最快也得2小时,到返回时给您开门,听罢,秦京涛只得一个人沿着山路往里走,就像电影里一样,一个失落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走着。大概走了半小时,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疯狂的狗叫声,大概五六条狗冲秦京涛飞奔而来,他迅速抓起随身携带的三角架,又捡起一块石头,握在手中,这时脑子里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冷静。他看这群狗是从一个院子里跑过来的,心想只要不接近那个方向,可能就没有太大问题,所以秦京涛沿着路的边缘慢慢移动前行,忽听又是一阵狂吠,但它们没往前冲,由于这个纪念碑很重要,秦京涛还是决定拍下来,所以慢慢前行,终于跨越了狗狗们的领地,此时已紧张得浑身都湿透了,最终完成拍摄任务,返回时狗狗们感觉到陌生人没冒犯自己领地的意思,不再追赶了。每每回想起,挺有意思的,狗狗们也“爱家爱国”。

秦京涛喜欢摄影,那已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想起父亲递给他相机的那个场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包含了父子之间的信任、男人肩上的责任,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与追求。后来秦京涛听哥哥说,因为这件事情,母亲整整三个月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因为相机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母亲的柴米油盐工程差点烂尾。每逢想到这里,秦京涛感到非常愧疚。但后来母亲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说爸有远见,父亲听了还是那么沉默不语。可能是上天的安排,秦京涛从小就对影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早是看一个父亲的同事画电影宣传海报,让他觉得英雄真正地站在自己面前,晚上做梦都是海报里的故事情节。后来哥哥学习绘画,对秦京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哥拿起笔来刷刷几下,纸上就出现了几匹飞奔的骏马,太神奇了!秦京涛告诫自己,学好摄影,也算艺术青年,能和哥比划一下。就在这时秦京涛的第一个老师出现了,八十年代无人不晓的“李连杰”,巧的是他与电影明星同名,这让秦京涛对他多了几分偶像崇拜!李连杰很不简单,喜欢摄影还懂得无线电。2016年,他们师徒在朱宪民影展偶遇,还聊起了他当年对秦京涛的学艺情景,看到秦京涛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大加赞赏,鼓励秦京涛一定要坚持下去。

有了相机,秦京涛感到压力倍增,努力学习摄影基础知识,并且有时间就跟老师出去实习,总是怕辜负家人对自己的期望。秦京涛不但遇到了一个好父亲,还庆幸遇到了一个好学校,好老师。秦京涛也非常感谢他的母校,顺义区城关第一中学,当时的校长和团支部书记对他的爱好给予了肯定和帮助,专门给了一个教室做工作室,学校的重大活动基本都是秦京涛来拍摄。功夫不负有心人,秦京涛的作品荣获1989年顺义区中学生摄影一等奖,并在全校大会上通报表扬。这是秦京涛得到的第一个奖项,也是唯一的一个奖项。很有意思!因为当时他拍摄学校活动比较多,作品风格更注重纪实,以至于秦京涛现在对视觉文化遗产这种形式情有独钟。多年后,秦京涛从现在的老师那里学到了一句话,“就摄影的本体意义而言,它的价值在于准确的影像信息来源和科学的复制与还原”。这是很多人不太能接受秦京涛的主要原因。

秦京涛的学生时代很快幸福地画上了句号,回忆里充满了感恩,并因摄影而精彩。这让秦京涛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很久以后,秦京涛开始接触科普乐理论。大约在600年前的欧洲,出现了对于世界或者说把世界变成头脑中的影像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观念。第一种叫艾尔伯帝式,第二种是科普乐式理论。科普乐的主张是“视觉不是幻象,而是一种经验”,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任何一种影像或者说任何可以形成影像的每一种东西,都会形成我们的视觉经验。眼睛不是窗户,也不是画框,眼睛是观察。基于这种说法所产生的结论是:“我”就身处于世界当中去观察,创造的影像和我们观察的影像以及我们的视觉经验,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存在。这种理论出现后,重点就变成了观察,如果把眼睛当成了镜头,把这个世界投影到我们的脑子里,最后变成一种记忆,或者说时间长了变成一种经验。我们的摄影一直强调要给读者一个老照片的位置,“场景”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也产生了解释摄影理论概念中的一句话,“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地方,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到的经验,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到的规律,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到的结果,都是我们接受和传达那种意义的手段和方式。”

抱着这种观察和思考的方式,秦京涛正式迈入社会,开启了人生新篇章,相同的是思维方式,不同的是生活内容。从事的职业是中医针灸,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相对多些,本身又喜欢摄影,于是总想走出去看看,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在2004年2月14日,一个计划很久的日子,秦京涛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航班,开启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一去就是6年。这让秦京涛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以前固有的思维模式,了解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美食、建筑,让秦京涛感受到了自己从前的肤浅,真正体会到“行万里路”的意义。在莫斯科工作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尽量抽时间出去拍照。莫斯科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但是秦京涛慢慢发现它们的建筑与众不同,有一种独特的美,使秦京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场的景观自不必说,俄罗斯外交部大楼给人的震撼,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郊区的金环小镇无不充满了俄罗斯的历史和人文。在那里秦京涛学会了一句话,“当诗歌与音乐都缄默时,只有建筑在说话”。秦京涛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很久没有反应过来,后来从俄罗斯建筑当中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独有的热情、开放、厚重,又善于思考,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民族,从而也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在。观察后开始拍摄建筑,并觉得静物拍摄最好的主体就是建筑。拍摄花卉、山水风光相对来说不太适合,如果去拍那些本来就作为“美”而出现的对象,那么相对来说意义不大,这也为后来的拍摄风格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由于北京奥运会的缘故,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京涛决定回国发展。有一句话说的太对了,“该来的,总会来”。出国,秦京涛是为了开阔眼界,那么回国是秦京涛最正确的选择。秦京涛认识了现在的恩师,1983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系倪学麟老师。很幸运,也是命中注定,他是秦京涛人生道路的指明灯和引路人。博学、谦逊、低调,理性的观察,这些都是秦京涛学习的内容,也是他今天所取得成绩的基础。

可能是因为秦京涛很早就热爱摄影,所以得到了筹备中的北京市民俗协会的邀请。报批手续很严格,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协会终于在2014年正式成立,秦京涛少年时代的爱好成为了秦京涛中年时代的专业工作,个中滋味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协会的名字是老师亲自定的,秦京涛还是想解释一下,视觉是透过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印象于人们头脑里的某种记忆形象的主观感觉思维过程。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明并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或积累的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经验或现象,通过思想与行为的精华萃取从而达到对完美追求的过程。“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关于人类建筑文化遗产所提出的标准,指明了人类传统的居住地和使用地的构造物的设计与规划,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曾经存在、传承价值和杰出范例。它为人类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关注与其本身相关或感兴趣的内容,因为人们周边的可视现象往往是复杂无序的。古罗马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记忆就是影像”,但这种影像是片段的,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对人类文明而言,影像是需要创造的,影像的创造则是运用视觉的思维方式,把杂乱无章编排成形象化的精华提取和某种秩序建立,它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思维过程。创造影像的首要来源是摄影的采集,在这个前提下,摄影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既是此地此刻的客观记录,又是符合生命与自然运动规律的秩序化呈现,引导人们用一种同等价值的视觉习惯和心理去看待自己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从而赋予它们某种思考和意义。就摄影的本体意义而言,它存在的价值在于纯粹而可靠的影像信息来源和准确的技术复制与还原,并应用于现代观念下的比较学、类型学、建筑学、考古学等资料的研究领域。在文化理念上,摄影从某一方面为实现人类对于完美追求自我改造和再造的诉求,提供了参考与规划性的依据和见解。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大多是物理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明与传统的见证,它需要保护、修缮和传承。然而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告诫我们,在地球上没有一种可以永存的物理化遗产,唯一可以永久传承下去的是精神、思想和头脑中记忆的影像。如果我们赋予足够的尊重,它将保持永久而真实的存在。那么当这种存在的物理化见证,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脆弱的时候,影像就会在人们的思维体系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视觉文化遗产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的设计与整合,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具有全球共通性的形象语言和载体,是一部包含了民族精神和生存理念的、信息完善的、系列化的视觉档案体系。《视觉北京》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创作的一部系列作品,它包含了《视觉北京 二零一四》《视觉北京 北京城家国梦》《视觉北京 回望古城》《视觉北京 一城三带》。就某一地域性主题而言,它在观看者的头脑里构成一个整体,将现存状态和历史回溯的空间勾连起来,使那些片段的记忆和抽象的经验,在面对影像的结构场景里,变得更加形象起来,更具有自信的价值和传承的意义。《视觉北京》是整体的呈现,也是分类的切片,是现实的记忆也,是创意的阐述,并由此串联起一条多信息层的影像链。见证了北京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渊源,也见证了北京城市久远的印记和丰厚的积淀,它是北京人身边的历史,也是视觉文化遗产运用影像语言陈述和表达方式。

2020年新冠疫情报道占据了各大媒体,从7月份开始陆续听到了准备建党百年活动的相关报道,对秦京涛这个党外人士触动很大。一个党走过百年历程是很不容易的,它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可能需要用影像回忆、用影像记录、用影像展示、用影像传承。有了这个想法,就激发了秦京涛的创作冲动。没过多久主管领导让他提2021年工作计划,如此一来,《视觉北京 红色印迹》便顺理成章地启动了。

项目的主题设计很明确,“重走红色印迹,挖掘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运用视觉文化遗产这种设计理念通过影像的形式采集、整理北京现存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红色地标、遗存、旧址、纪念碑、故居等建筑。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建筑设计上的特点,突出红色基因,这是红色文化研究的一个创新,也是北京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用影像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党的精神与贡献。重走红色印迹,记录和见证党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在建党百年之际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让有形的红色文化遗产成为科学的、秩序的、直观的历史见证。作品将丰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红色内容,在面对独有的红色影像场景里会更加形象、生动、深刻,从而提升文化自信,使红色文化更加具有传承的意义。

主题设计、课题分解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到了拍摄阶段问题出现了。由于疫情原因,协会资金方面压力非常大,保证不了每个摄影师的基本支出,又考虑到很多遗迹、旧址都在山区,拍摄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虽然不出北京但路途也不近。经过再三考虑秦京涛决定自己来完成这次拍摄任务。主管领导开始并不同意,因为党史办和市文物局提供了近400个拍摄点位,在这么短时间内拍摄完成工作量相当大。秦京涛的决心和完整的拍摄计划最后打动了领导,于2021年3月11日项目拍摄开始,现在已经圆满完成。

秦京涛去主管单位汇报工作,领导给予了他高度的赞扬。说他是第一个北京红色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师,秦京涛的心里激动不已,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领导和家人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秦京涛在感谢所有支持他的朋友和机构同时,自己也暗下决心,他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视觉北京 红色印迹》只是一个开始,秦京涛会一直拍下去,对红色文化遗产继续挖掘、整理,踏寻红色历史脚步,用视觉文化遗产记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播种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红色摄影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Tough Nut to Crack
追忆红色浪漫
WZW—bewell摄影月赛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