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在微博和微信中的新闻专业把关行为探究
——基于内容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
2021-12-29刘宇昕AnaisAuge
文 刘宇昕 Anais Auge
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记者的新闻接收方式,并且对日常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传递和选取行为模式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研究着力探讨电视记者在使用个人微博和微信账号进行新闻实践中的“把关”行为在“输出”和“输入”阶段的转换,以及记者如何坚持“把关”行为以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和传统电视媒体节目中实现新闻职业行为的延伸。本项研究对新闻记者个人微博、微信账号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分析法,揭示了微博和微信对电视新闻记者的不同用途,并阐释了微博和微信是记者在进行新闻把关时分享信息、搜索新闻素材和检查事实的有效工具。电视新闻记者在个人账号上的不同表现,表明他们无论在线上线下均扮演着新闻信息传递者、收集者和验证者的角色。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以适应和符合传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同时,他们也持续调整这些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逻辑。本研究将探索比较记者在微博和微信中不同的新闻专业实践活动,全面反映记者对社交媒体的不同使用方式,以及在社交媒体把关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角色,这将有助于补充和拓展关于新闻把关中的记者行为规范的实证分析研究。
“把关”理论是新闻研究领域中文献记载最多的理论之一,它与记者的个人偏好和集体职业价值观有关。“把关”理论强调传播者在新闻传递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筛选、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因此记者被称为“把关人”,而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如今,新的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记者自身的新闻实践活动通过新兴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账户加以拓展,这改变了信息在线的“把关”过程,以及观众接收高度交互式信息的方式。在中国,关于偏离和保持“把关人”的角色话题一直存在争议。这有助于新闻研究的去西方化,并有助于解释社交媒体账户中新闻“把关”活动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探索中国电视新闻记者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旨在揭示记者在微博和微信个人账号中的新闻“把关”实践活动的变化,并探讨记者在社交媒体中“把关”行为的延伸。
文献综述
从20世纪开始,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实践活动被广泛研究。尽管不同的国家有其特定的新闻规范,不同类型的媒体以及不同的媒介体制都会或多或少地援引相同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其规范都会反映在记者的日常工作中。记者将自己视为“把关人”,来选择他们需要的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他们行使着独有的特权:决定着信息的可发性和扩散性。怀特首先将把关概念应用到新闻领域。之后,休梅克等学者在2010年的文献中指出“门先生”会根据他们个人的信仰,以及个人的知识体系和习惯来选择新闻素材,故他们会经常核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平衡性。
华莱士在2018年的文章中重新建立了一套在线信息流把关模型。他认为记者、个人、算法和新闻机构都嵌入到了网络把关的演变中,他将把关划分为三个阶段:信息获取阶段(信息输入)、选择信息阶段(信息生产)以及信息发布阶段(信息输出)。本研究正是建立在这种新型把关模式的基础之上。
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面貌:它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提供了共享信息的开放平台。社交媒体成为了记者工作中的一部分。大部分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搜寻新闻素材或者追踪社会事件。因此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有助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事实。一种新的新闻形式由于集体协作环境模式而形成,将社交媒体和记者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这种集体环境中,记者可以运用群众的智慧从他们通常无法找到或接触到的平台来源快速收集信息。因此,互动性被认为是社交媒体的一大特色,因其推进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直接对话。
对于传统的新闻业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受众的参与以及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及时性,改变了记者的传统角色及其职业规范。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受众发布信息的自主性增大,记者在网络中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决定受众阅读的内容,因此,传统记者在网络中的角色由“把关人”转变为“守门人”。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需要记者拥有更强的新闻专业素养来辨识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更喜欢阅读专业新闻媒体的信息,并信任拥有专业技能的传统记者。因此,他们把关的力度会增强而不是减弱。
电视记者在微博中的信息转发活动表1
电视记者在微信中的信息转发活动表2
微博中信息转发的来源表3
辛格认为社交媒体延伸了记者“把关人”的角色。由于网络新闻的协作和交互式特征,收集和发布信息不再是记者的专属。因此记者与受众在社交媒体中“共享”了把关人的角色。记者规范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的行为来符合传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同时,他们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大环境。社交媒体中的“把关”行为已经从新闻的选择扩展到了新闻的解读、新闻的判断和新闻的核实。
中国新闻研究应结合中国特有的新闻体系和情景进行展开。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的思想意识形态予以高度重视,并将这些思想作为指导,融合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应提高对党的忠诚度,且坚持群众路线。在我国,微博和微信被电视记者广泛使用。社会技术发展导致新闻范式的转变。因此记者如何与受众“共享”“把关”这一行为,以及“把关”在社交媒体中的演变仍没有定论。因此,本研究主要对电视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对微博和微信在输出(新闻传递)和输入(新闻选择)阶段的“把关”行为进行探究。
方法论:内容分析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这种混合方法可以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保证研究结果的互补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微博和微信中记者个人账户信息的内容分析,可以了解中国电视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中的“把关”角色变化。为了进一步得到深入补充数据,本项研究采用访谈法,对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进行了采访,来揭示电视记者在社交媒体中传递和搜寻信息时,如何感知“把关”的角色转变。由于通过记者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较难捕捉到记者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本项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采访方式,以便于进一步探讨记者的看法,以及不同力量对记者行为规范的影响。
本项研究设计了一套编码流程手册,并选择了从2019年7月1日至8月30日的全职电视新闻记者个人微博和微信账号中的信息内容进行编码。本项研究从微博的“名人堂”大型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电视记者的账号。最终,选择了27个电视记者账号的177个样本进行系统抽样,对每一个账号中所有符合时间区间的动态信息,每5个抽取1个作为样本,并采用随机选择的方式抽取第一条动态信息,最终从每个账户中选出了3至8条动态信息进行分析。由于微信隐私性较强,记者必须与研究者互为微信“好友”,且记者必须对研究者授予朋友圈查看权限,研究者才能看到记者的动态信息。因此,本项研究只能分析那些愿意开放朋友圈的25位电视记者的微信账号。故本研究中的微信样本数量小于微博样本数量。通过系统抽样,本项研究选择了 123 条动态信息作为微信账户样本。与微博的取样相同,从每5条动态信息中抽取1条作为样本。
最终,本研究从微博和微信中选择了300条动态信息,并将所有样本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中,建立了一个用于内容分析的编码档案。在研究中首先设立了主问题:记者所发布的动态信息是否转载自他人,如果记者转载了他人的动态信息,即证明记者与原动态信息的发出者共享了“把关人”这一角色。随后又基于动态信息的转发来源等不同变量设计了多项子问题。
本研究在获得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伦理道德协会的批准以及记者的同意后,使用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式抽样方法,选取了35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全职电视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本次访谈采取匿名的形式,使用编号来代替受访者的姓名和工作单位,从2018年1月持续至2019年1月,其中包括29次面对面采访和6次远程电话采访。
研究结论分析:新闻“把关”实践活动的演变与专业新闻“把关”活动中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分析
新闻“把关”行为的转变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记者“把关人”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受到挑战,他们很少在其个人账户上转发公民记者和受众的作品,也很少使用个人账户与受众交流。数据显示,在微博中有54.2%的帖子包含转发内容,微信中有47.2%的帖子包含转载内容(见表1和表2)。因此,可推断记者个人账户中信息的转载率较高。
虽然记者经常从其他账号转载信息,但仍无法判断他们是否与观众“分享”了“把关人”这一角色。如表3所示,在微博上的记者个人账户中,大多数转载来自非主流媒体(如自媒体或网络新闻网站,但非个人账户)、记者任职的新闻机构和其他专业记者的个人账号分别占比36.5 %、19.8% 和15.6% 。在微信上的记者个人账户中,有43.1%的转载信息来自国内新闻机构,36.2%和3.4%的转载信息来自于非主流媒体机构和其他传统专业记者(见表4)。 如表3和表4所示,很少有记者转发受众的信息,在微博上的记者个人账户中仅有6.3%的转载信息来自于受众,在微信中则仅有1.7%。这表明记者很少通过转载信息与受众互动交流,所以电视新闻记者的网络“把关人”角色基本上保持不变。
微信中信息转发的来源表4
采访数据表明,大多数记者很少与受众就新闻报道进行公开的交流。记者与受众只在“私信”和“评论区”进行私下一对一的互动。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中只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谈,而不喜欢与陌生受众交谈。因此,研究表明记者和观众在微博和微信上的关系并不密切。
在微博中,记者会偶尔转发来自受众的内容,同时附加其自己的评论。由于技术设置原因,记者在微信中的新闻“把关”比在微博中的更加严格,在微信的个人账号中,互动仅可发生在“评论区域”,受众不能直接参与到新闻的发布环节,他们只有在新闻发布后才能与记者讨论新闻内容。
记者在个人账户中的信息输出阶段依然保持其传统的“把关人”角色,他们不愿与观众互动或分享内部资料。但在某些情况下,其也会扮演普通用户的角色。因此,记者的不同行为是受不同国家的既定惯例和特定社交媒体平台的设置所影响的。
记者微博与微信个人账户的使用状况以及“把关”行为的延伸现象分析
信息传输者角色的扮演
信息传递是记者在微博和微信个人账号中履行“把关”行为的一项新闻实践活动。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转载或改编来自其所任职的新闻单位和其他传统主流媒体(例如报纸、通讯社和电视节目)的新闻信息。记者还偶尔转发其他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
记者使用微博和微信个人账户的方式有所不同。由于微信的隐私设置,记者可以将朋友划分到不同的群组,这使得记者使用微信比使用微博时更加灵活。虽然微博的个人账号也有“仅好友可见”功能,但是本研究却发现记者很少提及和使用该功能。因此,与微博相比,微信同时满足了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也可以说,微信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
新闻信息采集者与核实者角色的扮演
电视记者在发布信息前(信息输入阶段)需要搜索新闻素材并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微博和微信中所呈现的频繁更新的新闻、网络评论和直播视频,已经成为记者搜索信息的便捷渠道和有效来源。
微博是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获取信息对记者来说至关重要,而由于微博具有公开性,记者可以很容易地阅览每个用户的主页并通过微博个人账号搜寻和验证新闻线索。
微博个人账户可用于监测趋势、搜索可报道的新闻,它促进了记者与专家、名人以及同行的交流。微博沉浸式的环境有助于记者快速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及时做出反应。但记者却不常使用微信来搜集新闻。超过半数的记者表示,微信个人账户的隐私设置,制约了他们利用微信来搜索新闻资源,故他们不将微信作为其搜索新闻资源的工具。在微信中,由于信息可视范围有限且信息流动较为缓慢,因此记者仅仅可以从他们的朋友或他们的微信忠实观众那里获得资源,但这只是偶尔才会发生。
微博和微信是新闻线索的重要聚合器,但却不是记者搜寻新闻线索的主要阵地。一般而言,记者经常从相关政府或行业部门获取新闻消息。电视台的记者一般有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记者负责采编报道不同类型的新闻,因此其一般与这些相应部门中为其提供消息来源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热线则是记者获取信息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本研究的重点是电视新闻记者的网络“把关”过程和新闻实践的规范化,揭示了记者在微博和微信个人账户中发挥“把关”作用的异同,有助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理解微博和微信个人账号中“把关”行为的发展变化。
本研究对媒体格局和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微博和微信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传播信息、搜索消息来源和核实事实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微博和微信个人账号也促使记者重新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记者不仅在社交媒体中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新闻行为以适应社交媒体的规范。微博和微信个人账号是衍生平台,促使记者在社交媒体上 更好地扮演新闻传播者、采集者和核实者——“把关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