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2021-12-28祝阳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生代

祝阳

摘 要:新生代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也是助力该群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认知、意向、行为、情感四个维度,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同时,本文还从网络空间、现实空间两个“场”,探讨在新生代海外侨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5-00060-11

“新生代”是一个具有一定年龄限定的概念,也是一个体现“因代际差异而导致行为差异”的概念。本文“新生代海外侨胞”中的“新生代”,将年龄范围控制在35岁以内,包括“85后”“90后”及“00后”。尽管“85后”“90后”“00后”在心理及行为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大致刻画他们的共性“群像”。对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可为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特征

(一)实地研究与统计调查相结合

本文对特定的“新生代海外侨胞”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北京邮电大学侨联、北京师范大学侨联、北京理工大学侨联、北京交通大学侨联、中央财经大学侨联、中美联合会、海淀区侨联等机构发放问卷;同时,通过熟人关系将问卷链接发放给居住在国外的侨胞,并通过留学的朋友在国外发放问卷。以问卷填写的IP地址排除非“海外”,通过回答第一道问题“您的年龄”,去掉答题人年龄大于35岁的问卷,最后筛选出同时符合“海外”“35岁以下”“长期定居、而非留学与短时间暂住”的问卷,共计237份。在此基础上对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二)文献调查法

查阅大量书籍资料并充分利用中国期刊网的资源,对相关信息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深入了解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同时,搜集相关工作报告、内部数据等二手材料。对搜集到的上述资料展开质性分析。

(三)访谈法与质性研究法

通过腾讯会议、个案访谈的方式,对10位新生代海外侨胞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本民族与中华民族、中国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认同感。

(四)样本特征

第一,选取性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汉语水平四个指标,描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调查对象原籍的民族情况

第三,调查对象的原籍所在省份情况。

第四,调查对象的现居住地情况。

需要說明的是,“新生代海外侨胞”这一研究对象的抽样具有一定难度。鉴于抽样方法与能接触到的研究对象有限,样本特征与总体特征仍具有一定的偏差,可能抽取的对象也具有一定的人口特征,调查结果仅能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有解释力。

二、新生代海外侨胞的群体特征

海外侨胞主要聚集于东南亚国家及北美国家。据统计,海外侨胞人数已达到6000多万,分布于世界198个国家与地区。人数排名前十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超1000万、泰国约1000万、马来西亚740万、美国508万、新加坡298万、加拿大177万、缅甸163万、菲律宾135万、秘鲁130万、澳大利亚121.4万。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离不开团结海外侨胞。新生代海外侨胞是海外侨胞中年轻的群体,代表了海外侨胞群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厘清新生代海外侨胞群体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典型的“网生代”特征

新生代海外侨胞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网络较为频繁,该群体是典型的“新新人类”,是名副其实的“网生一代”。他们具备较高的网络使用技能,能快速学习并使用各种网络产品,也习惯通过网络搜索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对网络较为依赖,网络成为新生代海外侨胞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网络令新生代海外侨胞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是网络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网络容易导致人出现“异化”等问题。例如,出现沉溺于网络、无法分辨信息真假等现象。因此,新生代海外侨胞也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香蕉人”与“芒果人”并存

学界曾将海外侨胞形象地比喻为“香蕉人”与“芒果人”,两者的差异在于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芒果人”是指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依然具有中国人心理特征、对中国依然具有较强情结的海外华人或华侨。“香蕉人”是指因长时间生活在国外,基本没有受到中华文化熏陶、对中国没有太多情感、也不具备中国人共同心理特征的海外华人或华侨。在新生代海外侨胞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香蕉人”存在。他们自出生就成长、生活在异国他乡,并未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多是居住国的教育,因而对中国了解程度低、投入的真情实感少。他们对中华文化更多的是好奇感,而缺少归属感。另一方面,“香蕉人”在成长过程中,从父辈或祖父辈那里接收到的中华文化及中国家乡发展的信息较少,缺少相应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家庭生活被西化或被当地文化同化,因而形成了“香蕉人”的特征。同时,新生代海外侨胞中也存在相当比例的“芒果人”。他们虽然居住在国外,但其成长环境多是“唐人街”“华人区”,家庭生活依然保留中国的风俗习惯。这一群体对中国依然具有较浓厚的情感,他们更关心祖国的发展,认为祖国与自身命运休戚与共。

(三)受教育程度好、未来成功的可能性高

新生代海外侨胞的祖父辈或父辈已经移居海外,并具有较多的资本积累,他们的家境都比较殷实,成长过程中通常具有较好的物质保障。新生代海外侨胞的父母更加关注教育问题,能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相当比例的新生代海外侨胞已经进入大学,攻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相当比例的新生代海外侨胞正在或曾经在私立高中读书。新生代海外侨胞的长辈在当地社会地位通常较高,家庭的背景、财富、人脉等为新生代海外侨胞提供了相对多的社会资本,这些都为他们未来事业发展及生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具备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更大。

(四)受到居住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同熏陶

新生代海外侨胞深受居住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难以割断与中国的血脉联系,不同程度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成长过程受到这种双重影响,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对多元文化表现出较为包容的态度,并不排斥某一种文化。新生代海外侨胞面临多元文化,同时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出现冲突甚至产生激烈斗争时,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新生代海外侨胞不知如何选择,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在此情形下,如何让新生代海外侨胞更加认同中国文化及中国主流价值观,是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

“知”“意”“行”“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结构。所谓的“知”指的是认知,所谓的“意”指的是意向,所谓的“行”指的是行为,所谓的“情”指的是感情,它们能全方位反映个体对某项观念的认知与行为。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了解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一)知: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现状

1.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的认知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的认知较为多样。79.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国家情怀意识”,43.0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历史主流意识”,49.3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政治法治意识”,92.4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团结合作意识”,51.9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共同发展意识”,65.8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共建共享意识”。其中,选择“团结合作意识”的占比最大,说明新生代海外侨胞希望与中国各族人民精诚合作、凝心聚力,建设好伟大祖国;选择“国家情怀意识”的占比次之,说明新生代海外侨胞具有较浓厚的国家情怀意识,认为“国”与“家”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体现出较强的“中国人”意识。

2.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涉及领域的认知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涉及到的领域,调查结果的排序为:经济(84.81%)、政治(80.17%)、社会(65.82%)、文化(64.98%)、生态(62.87%)。这说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层面进行努力。

3.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理解尚需加强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理论的认知有待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理论内涵是“多元一体”。对此,仅有19%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22%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有19%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还有16%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还处于浅层次。

4.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正面评价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了正面评价。88.61%的调查对象选择“中华各族人民是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一家人”,88.19%的调查对象选择“各民族间紧密团结,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3.54%的调查对象选择“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70.46%的调查对象选择“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来”。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祖国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意义重大。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状况,本文设计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选择题。结果显示,多数题目回答正确率低于50%。由此可见,新生代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尚需加强,还需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意: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向现状

1.对多元的民族文化包容程度高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民族文化的接纳程度较高。41%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接纳,32%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接纳。这反映出他们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包容程度较高。

2.民族文化差异并不会严重影响个人社会交往

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民族差异的存在对个人的社会交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认为非常有影响的仅占7%,比较影响的占19%。在相关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其他民族同胞与自己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但需要尊重别人的民族习惯。同时,他们认为,基本不会因为对方的其他民族身份而影响相互间的社会交往。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自身密切相关

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个人密切相关。其中,33%的人认为非常密切,23%的人表示密切。另有1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密切,还有1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不密切。这表明,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较强的行为意向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意向较强。调查显示:“我希望未来的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均值为3.87,“我樂于坚持各民族团结互助,愿意与各族人民合作交往”的均值为3.64,“当我遇到分裂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我会制止”的均值为3.65,“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自豪”的均值为3.54。①上述结果表明,在捍卫祖国利益、为祖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为民族团结做出努力等方面,调查对象的行为意向较为强烈。

(三)行: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现状

1.对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了解尚需提高

少数民族政策的知晓度尚需提高,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对国家实施的少数民族政策的知晓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方面,均值为3.56;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均值为3.40;在“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方面,均值为3.24;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方面,均值为3.07,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方面,均值为2.81;在“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政策”方面,均值为2.92。国家针对少数民族颁布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政策,是建立在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前提之上的,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关怀的重要体现。这需要加大宣传,让新生代海外侨胞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网络平台及自媒体成为了解少数民族政策的主要渠道

新生代海外侨胞对少数民族政策了解渠道呈现多元化方式,网络成为主要手段,中国政府网站成为主要官方渠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新生代海外侨胞了解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在媒介使用方面,有79.75%的人选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有32.07%的人选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来源方面,有60.76%的人选择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有37.97%的人选择身边朋友,有2.53%的人选择居住地政府机构。新生代海外侨胞成长、居住在国外,无法接受国内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他们的相关教育通常依靠长辈。除此以外,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获取相关信息。因此,在网络空间及自媒体平台上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必要。

3.网络平台与长辈讲述成为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

深入了解祖国民族文化是建立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感的前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调查发现,了解途径体现出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的特征。通过长辈讲述了解相关内容的被调查者占74.26%,这反映了第一代海外侨胞对新生代海外侨胞的影响;通过各类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书籍了解的占65.40%;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占75.95%,这表明互联网是新生代海外侨胞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最主要途径,也反映出他们“网生一代”的特征。另一方面,主动了解祖国民族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体现,新生代海外侨胞居住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文化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好奇感,仍然具有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动机。在被调查者中,自己主动了解的占38.82%,占比并不高,这也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需做大量的工作。

4.通过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故事

调查显示,在了解民族团结故事的各种途径中,长辈讲述占51.48%,老师讲述占24.05%,书中历史占45.15%,网上文章占75.11%,纪念物占42.19%。在异国他乡,一些新生代海外侨胞通过 “孔子学院”的讲座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也有一些新生代海外侨胞通过相关展览间接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而网络则是他们了解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途径。在本研究的相关访谈中,受访者表示,会看两类网络文章。一类是中国人撰写的文章,另一类是外国人撰寫的文章,后者的内容有时会让人难辨真假,影响对相关内容的价值判断。

5.网络是了解民族节日的最主要途径

网络成为新生代海外侨胞了解民族节日的主要途径。在被调查者中,从书籍里了解民族节日的占40.08%,在网络上了解的占88.61%,通过他人了解的占37.55%,通过旅游了解的占44.30%,在课堂上了解的占22.36%。可见,网络是了解民族节日、了解祖国的重要渠道,而通过课堂能够了解的相关信息并不多,这与他们主要是接受西方学校教育有关。在相关访谈中发现,少数国外教师在课堂上有丑化华人、丑化中国政府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对此比较反感,但依然有少数新生代海外侨胞会被误导。

6.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多元化

在被调查者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上了解的占5.91%,通过同学间讨论了解的占14.35%,从电视新闻中了解的占58.23%,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的占50.21%,在会议、讲座等活动中了解的占32.07%,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了解的占86.50%,听其他人说的占13.08%。可见,接触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是新生代海外侨胞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而他们通过人际传播、课堂学习、同学间讨论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的比例并不高。

(四)情: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现状

1.对中国依然有较浓厚的感情

在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调查中,“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满意”的均值为3.63,“我很乐意属于中国这个国家”的均值为3.62,“如果有人说中国坏话,我会感到很困扰”的均值为3.36,“中国对我来说很亲近”的均值为3.52,“我感到对中国有强烈依恋”的均值为3.24,“我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均值为3.81。上述结果显示,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国具有较强的感情,身在异乡却仍然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让新生代海外侨胞逐渐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他们更加看重“中国人”的身份,对“中国人”的身份产生较强的认同感。

2.对中华民族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有关中华民族认同感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海外侨胞具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我认为自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成员”的均值为4。此项均值最高,说明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中华民族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的均值为3.94。新生代海外侨胞依然关心祖国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奋斗的历程,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依然认同祖国,并以祖国为傲。“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的均值为3.63。这可以看出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希望身边亲近的人也都是“中国人”。“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成员感到自豪”的均值为4.06,“我觉得中华民族很优秀”的均值为3.78,这两项指标也进一步印证新生代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如果我在国外遇到华人,会感到亲切”的均值为4.03,“假如与外国人生活在一起,我会有距离感”的均值为3.35。在异国他乡见到与自己一样拥有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同为一类人的亲切感,而更愿意同华人亲近,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我感到自己和其他的中华民族成员是一家人”的均值为3.92。这表明,“家”与“国”在新生代海外侨胞的心里是两个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概念,他们表现出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愿。“我很看重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这一点”的均值为3.84。可见,新生代海外侨胞对“中国人”的身份非常看重,他们觉得“中国人”是一个引以为豪的标签,对“中国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没有中华民族的将来就没有我的将来”的均值为3.44,“假如我远离中华民族成员群体,我会不踏实”的均值为3.54。可以说,新生代海外侨胞把自己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心底深处认为祖国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最坚强后盾。“我不做违背中华民族文化的事情”的均值为3.83,体现了多数新生代海外侨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形象的立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知”“意”“行”“情”等方面的调查中,我们依然发现一定比例(不占多数)的新生代海外侨胞具有典型的“香蕉人”特征。他们在认知、意向、行为、情感上,对中国文化、“中国人”身份、中华民族都缺乏浓厚感情,极个别调查对象出现负面言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相当比例的新生代海外侨胞出生、成长在国外,当他们没有受到相应的家庭教育时,会感受不到祖国文化与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又如,在国外学校就读,容易受到课堂教育的误导,尤其是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容易迷失自我。此外,网络空间的信息庞杂,各种社会思潮都会以各种形式影响新生代海外侨胞。

四、铸牢新生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面临的挑战

(一)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网络成为新生代海外侨胞了解中国的最主要渠道,网络空间也很自然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领域。作为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空间具有去中心化、信息过载、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形式多样、内容碎片化等特征。这些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诸多挑战。

1.虚拟化交往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

相较于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增大。虚拟化的交往过滤掉个体的民族、性别、学历等信息,交往对象的信任程度被削弱,不信任的环境冲击了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网络社会群体利益多元、诉求多样,非面对面的交往导致利益冲突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更大,也无形中增加了现实冲突出现的可能性。化解利益冲突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无形中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

2.西方意識形态的渗透致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环境复杂

当前,网络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领域,是争夺人心的重要阵地。西方各股势力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渠道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导致部分群体思想混乱,也对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具有传播速度裂变性、传播方式隐秘性、传播影响广泛性等特征,致使西方意识形态能以隐秘化、碎片化的信息形式存在,直接冲击受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相对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有可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温床”,影响甚至威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非理性网络舆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利因素

网络已成为传播民族话题的重要平台,其中既包含促进民族团结、利于民族发展与繁荣的“正能量”信息,也存在损害民族利益、危害民族团结的非理性舆情风险。网络媒介环境中多样的舆论交织,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未必能得到保证,涉及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非理性舆论信息会被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易激发民族情绪,甚至引发民族群体极化行为,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1]。可以说,涉及民族的非理性舆论会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埋下“隐患”。

4.“去中心化”传播形态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受众判断力

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传播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传播内容也由传统时代单一化的内容向多元化的内容转变,进而形成“去中心化”的态势。网络空间“去中心化”传播,意味着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多样化。以往单一的主流意识形态供给,受到多元意识形态涌入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如何让受众选择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抵制其他意识形态的诱惑,成为值得深思的新问题。网络时代多数受众对舆论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分辨是非,但依然有部分受众面对复杂的信息,无法有效辨识真伪。

(二)在现实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本研究就促进民族团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7%的被调查者认为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28%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发展经济,26%的被调查者认为要落实好民族政策,29%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势力。上述调查也反映出,在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诸多可能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首先,意图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依然存在。境内分裂势力依然存在,西方反华势力也企图用各种方式来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危害中国社会的稳定。无论在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空间,这些势力从未停止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诸多问题,也会影响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再次,对民族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若相互了解、理解不够,便容易造成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王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网络民族舆论价值取向的逻辑及路径[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19.

责任编辑:吉强

猜你喜欢

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生代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开通海外侨胞在线 医疗咨询专区
海外侨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研究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新时代方位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企业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的探讨
简述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