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 “双主体”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1-12-28韩冰,姚小林
韩冰,姚小林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聚类分析法与统筹归纳法等,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本原理为基础,深度剖析体育课程思政供给端与产出端的主体构建为重点,依托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思政建设中“双主体”构建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主体构建存在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与教师的主观能动、归纳提炼、师德引领、目标格局等与体育课程的逻辑统一,为新时代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实效性注入最强动力,为创建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提供智力支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形成“三位一体”的统筹规划,推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运行。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体育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6-0058-06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cluster analysis and overall planning and induction,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lying o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as, methods and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logically unifi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uch as teach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duction and refinement, teachers ethics guidance, target pattern, etc., which inject the strongest driving force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cre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artys education of people an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aiming at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theory of “four virtues”, forms a “Trinity” overall planning, and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 P.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Value leading; Practice Path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面旗帜,深刻理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落实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1]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课与思政元素的协同作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共识。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精准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建设要秉持着以人为本原则,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协同互动推进课程思政的“双主体”构建,不仅要提升学生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还要将“老师是关键”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风向。本文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为切入点,聚焦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识别、主体构建、建设评估等方面,尝试构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主体及精准优化路径,助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双主体”的构建逻辑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范围最广、涵盖面最大的课程之一,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实现强身、塑心、育人的目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就是在运动实践中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既要引领学生思政方向,又要强化教师思政能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构建,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其主体性就是把参与体育课程的人作为“主体”,在课堂的学习和运动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形成了“教”与“学”的协同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引领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标示着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双主体”在教学互动中,带领学生的思绪去往一个从未达到的高度,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关键作用。
1.1供给端主体构建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建设供给端的主体,全面提升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教学能力、责任感、师德、目标格局、授业能力等作为全面推进体育课程的关键工作。为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效果,应把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以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引领课程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把教师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自觉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爱心的好老师。
1.1.1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到教学环节中,制作整理“重大局、高格局”的体育课程思政设计。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的青年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炬,强化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树立体育课程思政意识,引导体育教师将思政学习和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相互融入,强化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一种教学自觉,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首先,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把体育教学等同于“育人”,然而课程思政意识淡薄的情况尤为严重,另外受各种校内评价标准的影响,没有将更多的精力融入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而是将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的“标签式”标准上。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具备课程思政意识,但是践行课程思政的能力表现不足,并且没有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即使将思政内容写入教案,也难以将思政内容真正融入课堂。
如果把体育课程思政比作做菜的调料,那么这个调料包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精神,紧紧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本质和必然要求,引导体育教师深刻认识体育课程思政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只有体育教师担负起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便会逐步主动实施课程思政做到体育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
1.1.2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发挥其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所蕴含的独特育人功能构建平台和提供支持,这种创新能力大多数会展现在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把控上。[3]体育本身凝结着一定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认真地总结和归纳,而不会像一般专业课程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根据项目分类,每项运动都能找到具有引领作用的典范,每项体育运动的典范都具有阳光、健康的社会正能量,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课程思政所涉及的范围广、涉及的项目多的特征。因此,善于总结和归纳体育本身的思政元素,是创办体育课程思政范式的重要工作内容。
(1)扎实理论基础。中国的发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深刻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武装学生头脑,达到入脑、走心、践行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在于运动实践,再好的理论如果最终没有落实到实践,都没有充分发挥理论的价值。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要从扎实理论基础,形成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实践认同。
(2)活用典型案例。生动的案例分析,是增强体育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生动的案例能够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认同感,通过案例分析把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思索、交流、探讨,在学生接受和建立某一个价值观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搜集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有针对性地投放“家国情怀”和善于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通过体育实践坚定意志、激发斗志。
(3)整合教学资源。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开展是要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归纳、总结和挖掘,体育课程思政的资源量较为可观,但是项目较多,分布较为分散。为进一步整合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可以组织共同学科教师进行协同备课,实现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归纳总结,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准投放思政要点。另外,也可通过体育课程思政的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4)实现价值引领。体育課程由于项目的分类非常多,任何一个项目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基因,课程思政不是改变体育专项的基本属性,而是提升体育项目本身的价值属性。团队项目更加注重团队的配合和团结的价值,个人项目更加注重项目参与者的担当精神,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思政元素都会根据其特点实现价值引领。
(5)规划教学设计。常态化的体育课程思政教研活动设计与组织,需要学透和悟透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的指向与要点,在教研活动内容上进行思政激发,教学方式上开展调适创新,使教研活动能够向学生传递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动能与活力,能够与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中强调的强身健体与强国建设、团结协作与精神塑造、顽强拼搏与挫折应对等融合起来,开发出既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认识形成规律,又能够兼顾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协调的教学创新机制。[5]组织严谨的教学设计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配方,加强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的学习,精准选择思政元素,形成“加点盐”般的体育教学大纲,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科学化、标准化,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范式标准,对照新时代实现体育强国的教育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指南、优化课程特色、细化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全方位的、完整的“立德树人”实践路径。
(6)巧用教学方法。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有机融合。由此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都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充分发挥教学艺术,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入学生。体育课程思想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想课程,体育思政课程要在学习体育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渗透和潜隐于教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细节之中,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等基本功。因此,教师把教学的艺术融入于教案之中,落实在教学实践之中。
(7)严格训练尺度。严格训练或严格组织教学活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课是军训的一种延续,如同练兵一样,严格则出精兵;松散则出散兵。提升体育训练的严格程度,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能力的重要尺度。
1.1.3提升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基础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内生动力,责任感是根据教师崇高职业理想而形成的教学初心和使命,教师责任感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下,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形成一种内生动力,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性,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动性。体育教师要把责任感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把育人的意识和对学生的关怀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学生塑造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植入学生心灵深处,强化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是否有效开展,必须在教师责任感的支配下发挥着实效性的作用。
1.1.4体育教师的师德,是引领立德树人的价值基础师德是道德教育的典范和榜样,优质的师德包含教师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强化立德树人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师德必须要成为立德的典范。师德要拓展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将这三个意识紧密联系,才能形成学生们的表率,从而实现培养为国奉献、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5體育教师的目标格局,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保持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教育的重要性和全局性作为教育的战略目标,在体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以“三全育人”的总体工作格局的实效性,拓展体育课程开展的目标格局,是全面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激发体育教师的大局观是体育课程思政取得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体育课程思政运用的好,将会产生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格局,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担当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体育教师应深化课程思政的认知高度,提升教师自身的战略格局,充分认识自己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定位,坚决克服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分裂开来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1.1.6教师的授业能力,是引领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体育教师的授业能力是体育教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沉淀,同时也要蕴含一定的价值导向,能否总结和挖掘出具有价值导向的思政元素,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授业”能力。体育课程思政渗透在体育教材和教案的不同环节,蕴含着对学生人生启迪的道理。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者和实施者,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去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师的业务提高能力培养过程中,应适当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体育课程根据项目分类,每一门体育课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中,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敏锐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内容。有些体育教师是专业的体育教练,在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匠人”教师,但是如果缺乏政治敏感性,也谈不上真正的“育人”教师。体育教师应该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专项研究,运用广阔的思维视野和敏锐的政治头脑编撰本学科教案教材,善于总结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体育相关信息,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找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做到“精准思政”的体育课程。
1.2需求端主体构建
体育课程思政的需求端即人才培养效果的产出端,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以“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为目的的优秀人才,在体育课堂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引导并形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认知与行为规范。体育课程思政立足于学生,以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的培育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指挥棒,发挥着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核心作用。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参与体育课程的学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最直接的参与者和获益者,评价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包含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即投入端考查,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条件及环境、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教学管理、教材和教案等。需求侧即产出端考查,最直观的就是学生侧考查。
1.2.1基于学生需求侧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查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入脑入心的有效评价,要关注学生获得感和持续发展的实践维度。评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获得感,首先要提升学生在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5]
(1)学分成绩的需要。体育课程的学分和成绩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学分和成绩的优秀代表着学生收获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一些高校将体育学分作为能够毕业的必修分,将体育成绩作为入党、评优、保研等的重要举措。学分和成绩可以成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成绩评价中,将体育精神、女排精神等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将敢于战斗、敢于拼搏的精气神作为其中的考核内容之一,将学分和成绩作为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重要动力。
(2)运动健身的需要。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耳熟能详并且很简单的运动健身方式,例如跑步、跳远、跳绳等。虽运动简单,但难于坚持。健身目标的设定就一定要按照计划执行,才能打造和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打造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善于思考、排除万难、风雨无阻朝向目标迈进。
(3)游戏娱乐的需要。几乎没有一项体育运动是一个人参与的,任何运动都是在比赛中与对手竞争,或者与伙伴们一起玩耍的。一个人的体育游戏是枯燥无味的,因此体育课程必须把握学生的兴趣方向,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且将思政元素协同运动兴趣融合起来,通过团队协作的精神催化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通过运动兴趣爱好推进终身体育的建设目标,将体育强身、强心、强国相结合推进体育课程思政优化发展。
1.2.2评价持续性的考查把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长远改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成效,更在于学生的价值观的改造。运动实践引导的个人行为是价值观的直观映射,检验体育课程思政是否有效塑造学生三观,还要关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各方面。这种持续性的、长期性的评价实践维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调研: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评价和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外的行为评价。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的指挥棒的作用,必须掌握学生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理性维度和实践维度的评价内容,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效果评价。总之,需求侧即产出端的评价考查需要更长期的观察和总结,要获得在短期内的评价必须要集中于供给端效果更佳。在体育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方面,要从宏观至微观的视角推进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1)国家层面。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战略格局,把开展体育强国战略作为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统筹规划深度结合价值引导。
(2)学校层面。体育运动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体育运动包括课内和课外两方面,除体育课堂以外,还有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队等学生体育群体的课外运动。在校内外的体育运动,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协同配合,有效支持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
(3)课堂层面。集中精力深挖每一门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寻找创新点和突破点,推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由富有成效的教学体验。
体育课程思政学生侧的学习和成长,促进体育课程思政从宏观到微观,形成有效的多维视角,是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依托课内外协同与体育竞赛互动作用,抓住课堂主阵地,构建起体育运动课内外一体化共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发展。以小课堂为纽带,以课内外协同教学形成立德树人育人效果,以体育竞赛为促进体育运动的社会化效果,构建家校协同的体育强国建设大格局。
2.1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主体的协同互动
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构建为供给端和产出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协同互动、相互融合、密不可分。首先,体育教师要做学生的行为表率、价值引领,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供给侧主体;其次,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产出侧主体。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有效结合和全面把握理性维度与实践维度两个维度的评价内容,进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以及更长时段的效果评价,再通过评价改进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4]
2.2发挥“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功能大格局
体育课程思政是知识、技术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的教学思维,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树立体育相关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的课程观,并把这种知识技能升华至价值观的层面。除了思政理论课之外,还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涵养,以及体育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性,把体育精神追求的各方面正能量作用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每个细节。
体育课程思想要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會”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对于体育课程来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第一课堂,贯穿个人的社会生活就是第二课堂。开辟体育社会大课堂,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之外的俱乐部、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增加互动,参与运动实践。在体育运动实践中,通过各种情景性体验,培养学生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四德”转化为个体意识、养成个体习惯。互动参与的成都越高,情感能量积累得越多,个体认知结构改变得越彻底,态度与信念也越坚定。[6]
2.3体育运动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
为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效果,以问题为导向,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挫折式教育,在体育比赛对抗中将科学的必备知识、关键的运动技能、核心的素质培养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有序推进。问题导向就是将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政”齐头并进,紧扣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体育课程的核心要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原则,借助体育运动的竞技对抗将学生引入重要的情景环境,通过竞技对抗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对抗、思索、运动实践等操作环节,凸显体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不同项目的体育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种项目的体育教师要依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将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与教书育人相统一挖掘思想元素。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四德”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的必然方向,以体育运动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育人为重点,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大格局,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应。
3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 “双主体”构建是基于人本原理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供给端是对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政水平和教学方法等能力的培养,产出端是以学生侧评价和学生主体行为意识为基础的“立德树人”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坚持以人为中心,既包括组织教学方案,又涵盖人才培养规律;既侧重教师的培训提高,又侧重学生教学效果的评价。在体育课程思政实施中,将体育教师的“关键”点,作为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大格局,推进体育与思政双轮驱动,不断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性,有效推进落实新时代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互动作为推进立德树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1):3.
[2]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3]赵富学,陈慧芳,李攀飞,等.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构成与培育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27-34.
[4]赵富学,李壮壮.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3):12-19.
[5]张璐,张龙.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N]. 中国教育报, 2021-06-03(8).
[6]冯金洪. “双轮”驱动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N]. 中国教育报, 2021-7-16(5).
[7]赵晶,闫育东,高江航.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本源回归、价值塑造与路径思考[J].体育学刊,2021,28(9):1-5.
[8]欧丽娅,张少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99-103.
[9]薛海涛,王岚.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8):12-13.
[10]王焕盛,冯晶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引领、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8):742-744,752.
收稿日期:2021-01-24;修回日期:2021-05-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编号:GJB1320415)。
作者简介:韩冰(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
作者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哈尔滨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第6期韩冰,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 “双主体”构建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