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钢框架结构地震振动试验研究
2021-12-28王展光邵建华刘汶津
王展光,邵建华,刘汶津
(1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2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3南京大德减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103)
0 引言
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易发生破坏和倒塌,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近几十年来,通过对地震后结构破坏进行研究,发现大量钢结构建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引起了钢结构研究者的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性能良好,加强型节点形式能对框架的抗震性能起到保险丝的作用[1-5]。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有着较强的扭转效应,部分位置的内力较复杂[6-8]。通过设置支撑结构,可以增强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偏心支撑结构能更好地耗散地震能量,且耗能稳定[9-14]。
为了研究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本文设计制作了一个两层钢框架结构模型,利用多条地震波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钢框架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动力特性等力学性能。
1 试验研究
1.1 试件设计和制作
试验模型采用单跨两层的钢框架结构模型,根据试验条件,按照与实际结构1:4的比例进行缩尺试验。试验模型平面尺寸为1.2m×1.2m,层高0.8m,模型平面及立面图如图1所示。框架柱为H型钢:H100×100×6×8mm;框架梁为I10的工字钢。框架梁、柱、支撑均采用Q235B钢材。结构模型的尺寸和相应的构件连接节点如图2所示。
图1 两层钢框架图
图2 钢框架和节点接连连接图
钢框架结构在钢结构加工厂进行加工制作。结构模型的梁柱节点均采用全焊接连接,以保证梁柱的刚性连接。结构模型的钢柱脚焊接一块厚20mm的钢底板,底板上设置直径37mm的螺栓孔,孔间距300mm,以便与振动台台面进行螺栓连接。
1.2 加载过程
钢框架结构模型运输到结构实验室后,将其整体吊至振动台。吊装定位后,支座用螺栓固定在振动台上。安装固定后吊装橡胶隔震支座质量块,质量块吊装就位后用螺栓固定在钢板上,以保证其在试验过程中不会出现滑移。最后,将钢板片质量块安装到隔震支座质量块上,结构模型安装完成,如图3所示。安装完成后,单层钢构件总重0.13t,单层附加质量总重2t,单层模型总质量为2.13t,两层共4.26t。
图3 模型安装图
试验设备是面积为4m×6m的单向水平地震模拟振动台,具体参数:最大负荷为25t,工作频率为0.1~50Hz,最大位移±250mm,最大速度±6mm/s,最大加速度±1.5g。
试验选用三条天然波(El Centro波、Kobe波、Taft波)作为振动台台面的输入波,波形图如图4所示。试验加载采用单向加载方法。为了测试模型在不同等级地震强度下的动力特性,试验加载时3条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分别设定为0.1g、0.2g、0.3g、0.4g、0.5g、0.6g、0.7g、0.8g、0.9g、1.0g十个等级,在试验前以及每级加载之前都进行白噪声波扫频试验。
图4 加载波波形图(以0.3g为例)
1.3 测试内容及试验加载
模型安装完成后进行相关测量仪器的安装、调试,将焊接好的应变片贴到相应的测点位置,如图5所示。将YHD位移计用磁性表座固定于钢柱上,以测量层间位移,TST位移计用钢丝固定于支架上,测量测点处的绝对位移。
图5 测点布置图
为较完整地采集数据,一个构件布置4个应变片测点,在柱两侧翼缘的顶端和底端各设置一个应变片,在梁两端的外侧翼缘各设置一个应变片,钢框架结构模型梁柱共计48个应变片。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验现象及分析
加载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0.2g为抗震设计中的多遇地震,这时钢框架结构的晃动较小,整体保持完好,结构几乎观察不到变形。当加载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增加到0.4g时,为抗震设计中的设防地震,这时钢框架在地震波作用下晃动幅度加大,二层施加的质量块与楼面出现移动现象,但钢框架结构仍然保持完好。当加载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增加到0.6g时,钢框架结构的晃动不断增大,二层质量块晃动更加明显,钢框架柱脚节点处焊缝的锈斑出现掉落。当加载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增加到0.8g时,为抗震设计中的罕遇地震,这时钢框架一层施加的质量块也开始出现晃动,柱脚节点和梁柱节点的锈斑不断掉落,同时在框架梁柱上出现了微小受拉裂痕。当加载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增加到1.0g时,钢框架结构晃动很大,一层、二层的质量块晃动明显,框架梁柱受拉裂缝不断发展,出现部分架设好的位移计、应变连接线脱落的现象,但钢框架节点无明显破坏现象,结构整体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倒塌。
2.2 结构位移反应
层间位移是目前抗震规范中的一个重要设计指标,保证“大震不倒”抗震设计的目标就是通过结构层间位移来控制,以确保结构不倒塌。由于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加载到1.0g时,位移计掉落,故位移计只采集到0.9g时的数据。通过分析布置在模型结构各层的位移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可得到结构模型各层的最大相对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角,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在相同加速度地震作用下,钢框架底层层间位移明显大于顶层层间位移。同时,随着地震波加速度的增大,钢框架的层间位移也不断增大,在0.5g的Kobe波作用下,底层最大层间位移约为1.76mm,顶层最大层间位移为1.01mm。在0.9g的Kobe波作用下,底层最大层间位移约为3.7mm,顶层最大层间位移为2.87mm。
根据采集的层间位移数据,得到不同加载波形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加载加速度的关系,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钢框架在不同加载波形情况下,其层间位移角的变化类似,底层的层间位移角都大于顶层,表明底层受地震影响更大;层间位移角随着加载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小于0.7g时,层间位移与加速度关系几乎为线性,而当加速度大于0.7g时,层间位移角迅速增大,两者呈非线性关系。
以El Centro波为例,在0.2g加速度下,底层位移角为 1/1032,顶层位移角为1/2285,远低于抗震规范中要求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1/250,说明这个时候钢框架处于弹性阶段。在0.8g加速度下,底层位移角为1/252,顶层位移角为1/402,小于抗震规范中的弹塑性层间位移限值1/50,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图7 钢框架层间位移角
2.3 结构应变和应力反应
钢框架结构模型在不同加载加速度下的应变图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钢框架结构应变与加载波形相似,随着加速度增大,应变增大。
图8 Taft波作用下钢框架柱顶应变
通过分析布置在钢框架结构模型各层的应变片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构模型各层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图9)。从图9可以看出,钢框架各构件应力随着加载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呈近似对称关系。以El Centro波为例,在1.0g加载速度下,柱顶的拉应力为55.78MPa,柱中拉应力为61.07MPa,柱底拉应力为98.60MPa;二层梁的上翼缘拉应力为67.03MPa,下翼缘拉应力为57.65MPa;一层梁的上翼缘拉应力为100.71MPa,下翼缘拉应力为105.60MPa。试验期间测得的应力都小于钢材Q235的强度设计值,说明在1.0g加速度地震作用下,钢框架整体性能依然良好。角随着地震波加载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底层的层间位移角都大于顶层,表明底层受地震影响更大;层间位移角随着加载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小于0.7g时,层间位移与加速度关系几乎为线性,而当加速度大于0.7g时,层间位移角迅速增大,两者呈非线性关系。钢框架各构件应力随着加载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呈近似对称关系。
图9 El Centro波钢框架应力
3 结论
通过对钢框架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可以发现,钢框架在地震波作用情况下,整体性能保持良好。当地震波加速度达到1.0g时,节点焊接处会出现明显裂缝。钢框架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