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来满眼春
——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
2021-12-28刘小宁
■ 刘小宁
1992 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后被整理形成《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下简称南方谈话)。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在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外有压力,内有隐忧”,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自1979 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新旧利益格局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日益加剧,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起来的不健康因素逐渐增多,经济运行出现了严重的失序状态,再加上东欧剧变使得国际上的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人们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愈发激烈。此时,在抉择中国发展方向的紧要关头,一些人对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特别是对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严厉批评,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划入资本主义复辟的敌对阵营。在关键时刻,邓小平以88 岁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力排众议、拨正航向,正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作出了历史贡献,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南方谈话的重要观点
南方谈话共包括6 部分、涵盖18 个方面、近万字,贯穿其中的灵魂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一,南方谈话围绕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连同他在其他文章和讲话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邓小平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点。邓小平认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浦东新区的地标:上海环球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
第二,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第三,南方谈话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观点。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改革开放是南方谈话的重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解答了许多新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解释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南方谈话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等重要观点。邓小平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律靠得住些。
第六,南方谈话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三、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
南方谈话致力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突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认识,纠正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错误思维,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南方谈话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答“中国问题”的理论结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看,南方谈话无疑创造性地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一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与经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才取得了治理整顿的重要成就,国家才保持了稳定有序的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实现了对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实践模式的超越,为破解改革开放实践中姓“资”姓“社”问题的认识困扰提供了思想准则和理论准绳。
二是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论述了缘由,即“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和“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些精辟论述回击了马克思主义“没用了”“过时了”等谬论,从而形成了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认识。
三是挽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命运。在东欧剧变的冲击下,思想界有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前景感到迷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遇到了思想和实践上的困境,再加之我国连续三年的治理整顿带来的多重社会效应,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失范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适应,所以难免会对改革开放的作用、地位、性质和某些政策产生怀疑。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改变当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南方谈话。在邓小平看来,“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这足以表明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急切心情。南方谈话解答了关乎中国改革发展的思想障碍问题,最大化地凝聚了改革共识,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之旅。
四是开辟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由“改革占主导”到“开放占主导”。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以“改革”为主,“开放”还没有上升到主要层面。在“开放”的地域方面,主要局限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而且,国家对“开放”的政策措施还十分谨慎。从“开放”的性质来看,主要是在上述指定的少数地区进行试点,很多领域的实践探索还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和政策支持,实际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鉴于此,可以说南方谈话发表之前,就“改革”和“开放”的内在关系而言,主要是“以改革来带动开放”。南方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由“开放倒逼改革”的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五是奠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由“破冰再行”到“乘风破浪”,南方谈话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巨著。南方谈话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特区姓‘社’不姓‘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思想和精辟论断,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再次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将人们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和理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破冰再行”的号角,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巨大空间,更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拓荒牛”雕像
四、南方谈话的重要启示
南方谈话明确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对新时代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南方谈话启示我们,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并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邓小平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南方谈话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途径。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提出来。他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各个地区以及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富裕。南方谈话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观点,对于我国今天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焕发生机。把握南方谈话的现实启示,要坚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敢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