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竞争心理研究综述

2021-12-28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那琳娜

内江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竞争心理健康心理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那琳娜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高校,很多学生在竞争中压力过大,精疲力竭,最终形成了不良的、病态的竞争心理。因此,在“高校内卷化”严重的当下,重新审视大学生的竞争心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概况、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进行研究展望。

从古至今,竞争是人类社会永远离不开的主题。在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无非都是巨大的挑战。根据“倒U型曲线理论”,适度的压力和焦虑可以成为动力,然而压力过大则会变成负担,让大学生的心理不堪重负,逐渐演变为不良的竞争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陷入死循环。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的风向。因此,本文将梳理“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相关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启发,并对大学生竞争心理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1 大学生竞争心理研究概况

1.1 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现状与类型

竞争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陈国鹏,2003)。大学生竞争心理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竞争过程中的一种认知与心理倾向。大学生竞争心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良好的、积极的竞争心理,一方面是不良的、病态的竞争心理。良好的竞争心理能够促使大学生奋发向上,并在竞争中和同学共同进步;而不良的竞争心理则会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例如导致自身压力过大、难以协调人际关系、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过度攀比等,某些学生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严重者会选择休学。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大学生不良竞争心理主要分为恐惧型、攻击型、冷漠型、嫉妒型、投机型、盲从型、压抑型等七类(丁林,2004;郝建山,2008)。

恐惧型不良竞争心理指对竞争感到恐惧,不敢加入竞争,这类学生通常伴随着自卑与逃避;嫉妒型不良竞争心理比较常见,这类学生通常不能忍受竞争对手超过自己,不满对手的优点,总是在关注其他人而忽视了自我进步;攻击型不良竞争心理表现为躯体攻击或精神攻击,这类学生通常伴随着嫉妒心理,不能忍受自己在竞争中失败的事实;冷漠型不良竞争心理指部分大学生参与竞争的意愿不强,竞争本领较弱,存在逃避的可能性,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竞争心态;投机型不良竞争心理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种心理是指学生希望能够利用某些手段和方法达到在竞争中获胜的目的,例如考试作弊以取得高绩点、购买假证书等不正当手段;盲从型竞争心理是指缺乏主见,比较容易受到他人影响,长期以往容易对竞争感到失望;压抑型竞争心理比较特殊,是指学生有进行竞争的意愿,但是却极力压抑内心的想法,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竞争,担心在竞争中遭受打击(丁林,2004;郝建山,2008)。

以上七大类别都归属于“不良竞争心理”,病态的竞争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十分关键。

1.2 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针对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数量较多,而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数量较少。

国外学者较为重视对竞争心理量表的研究,例如“过度竞争性态度量表”、“个体态度竞争态度量表”等,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竞争心理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由国内学者岑延远(2009)编制开发的《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其中竞争倾向包含三个子维度;竞争动机包含三个子维度;竞争内容包含六个子维度;竞争策略只有一个维度。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0以上,重测信度为0.83,α系数为0.90。此量表拥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作为研究大学生竞争心理的测量工具。此外,国内有关竞争心理的量表还包括《中国成人创新心理素质量表》中的子量表等(王极盛,2006)。

运用实验法开展的研究较多采用内隐范式,有研究者采取内隐社会认知间接测量的方法对大学生竞争心理进行研究,探讨高校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以及在性别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也有研究者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陈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内隐和外显竞争心理的关系,验证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岑延远,2006;张莉渺,2010)。

1.3 大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往的研究,影响大学生不良竞争心理的主要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1)社会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继续升学和就业的难题,一方面想步入社会,提升自我,一方面又有所迟疑,想要逃避现实,而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面临不小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的竞争心理尚不成熟,而社会的高期望带给大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失衡和矛盾的竞争心理,迷失前进的方向(许非,2004)。此外,社会上的某些道德缺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学术腐败、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缺失等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竞争观(郝建山,2008)。

(2)家庭因素。大学生的竞争心理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不难发现,我国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竞争教育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谦虚、谦让,一方面又在学习上给予孩子重压,长期以来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竞争心理结构。此外,国内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分放纵和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竞争心理教育、压力教育、挫折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在家庭中都是缺位的,这种成长背景会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竞争中的压力,从而产生排斥和恐惧竞争的心理,一些学生甚至会选择放弃竞争。

(3)学校因素。高校鼓励学生积极竞争,希望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竞争氛围,然而绝大部分学校在重视竞争的同时却忽视了竞争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无法很好地排解情绪,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了解,最终导致产生病态的竞争心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到位对大学生的竞争心理是否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远,2008)。

(4)人格特质因素。岑延远(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大五人格的严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与大学生的竞争心理呈正相关,神经质与大学生竞争心理呈负相关。严谨性较高的大学生往往不回避竞争,他们比较认可光明正大的竞争,而且他们很少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阻止其他同学的进步;开放性和外向性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创造力较强,他们在竞争中也较多地呈现积极的一面。而神经质较高的大学生可能会容易产生不良的竞争心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出现不良竞争心理或发生恶性事件,学校需要及时进行对学生进行竞争心理的专业指导。

(5)应对方式。徐芷薇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竞争态度和应对方式能够有效预测学习投入。这启示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心理时,首先应培养大学生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从而减少大学生的过度竞争行为(徐芷薇,2018)。

(6)性别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男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心强于女大学生(岑延远,2006;张莉渺,2010)。此外,男性与女性在人格特质上具有差异,男性大学生相对更开放、更外向,而女性大学生更严谨、更认真,可以猜测男性大学生竞争心更强,但是不够稳定,而女性大学生在竞争过程中则更加稳定(岑延远,200 7)。然而性别因素只是相对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大学生的竞争心弱,不可一概而论。

(7)年级因素。研究显示,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竞争心明显地高于四年级的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竞争心略低于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岑延远,2009)。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好,同时大学二、三年级是比较关键的时期,很多同学选择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竞争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高校应对此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2 树立良好竞争心理的对策

在高校中竞争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拥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在此笔者综合以往研究,针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提出以下建议。

(1)社会层面。虽然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注重结果导向,但是社会更应该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应向大学生积极宣传此理念: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2)高校和教育者方面。高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普查中增加竞争心理的相关内容,筛查可能存在不良的、病态的竞争心理的学生,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将大学生竞争心理的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大学生竞争心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此外,学校要重视道德教育、挫折教育、压力教育、人际关系指导等教学工作,可以开展有关竞争心理的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观,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3)家长方面。家长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支撑与后盾,应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们化解竞争压力。放纵容易削弱孩子在大学里面的竞争能力(卢水平,2011),但是要注意的是:支持和鼓励并不是对孩子的一味放纵。因此,作为家长,同时也作为孩子的榜样,自身首先应该拥有良好的竞争心态,然后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并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关怀。

(4)大学生自身。学生要与老师、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面临竞争压力的时候学会与老师、家长或朋友倾诉,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适,接纳竞争带来的压力与焦虑情绪,以健康的、乐观的、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竞争观,避免形成嫉妒型、攻击型等错误的竞争心理;正视自己和竞争者的关系,正视同伴压力,努力做到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大学生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避免压抑型、冷漠型等错误的竞争心理。另外,大学生应多多参与实践,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体会团队合作,适应步入社会的过程。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针对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探讨不够深刻,仍比较表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此外,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竞争心理的研究数量较少,大学生竞争心理存在被轻视的趋势,而以前的研究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当下。当今“高校内卷化严重”的现象普遍,学生因“内卷”而迷茫、苦恼,在今后,研究者应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