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当下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1-12-28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张国兴

内江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技击太极太极拳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 张国兴 张 萍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在新时代的困境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对太极拳技击功能的丢失、太极拳的删减与改良、西方体育搏击的冲击等原因做了深度解析。研究认为,若想使太极拳摆脱困境就必须深度研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用科学理念解释太极拳的技法原理、将太极拳积极推向青少年儿童与建立太极拳文化的品牌效应等策略。

1 引言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武术最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它融合了中医、阴阳学说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太极拳承载的“中庸、和谐、仁爱”的儒家处世哲学、“崇下、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内涵等闪耀着中华和合文化的传统光芒[1],它强调技击功能与健身功能相结合,通过内外兼修使自身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深受海内外练习者的喜爱。随着信息全球化及时代的发展,拥有千年历史的太极拳却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近年来一些负面影响,太极拳所暴露的问题引人深思。新时代的太极拳面临着技击功能丢失、过度改良、西方体育搏击的冲击等问题,其面临的形式越发严峻,若想使太极拳走入正轨,就必须消除当前太极拳所面临的困境。

2 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解读

2.1 太极拳技击功能的丢失

当今“太极大师”将太极拳过度神话,“不仅可隔山打牛,凌空发力,而且还可以包治百病,甚至通过练太极拳人品都能变好;在教学上搞神秘化,描绘出一幅幅玄而又玄图景,让学习者追求;在组织架构上搞无限崇拜,把师父当神来供奉[2]。”这些均对太极拳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今年五月份,混太极掌门人马保国与业余搏击选手的比赛,马保国三十秒被击倒三次,最终输了比赛,事后称自己点到为止、没有发力。这些事件引发了大众对“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的争论,大众对太极拳的技击性与真实性也产生质疑。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是用来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那时的太极拳经得起实践;到了现代社会,因为有法律的约束,不提倡打架斗殴,所以一些“太极大师”抱着练不好也练不坏的态度,以“太极拳”名义谋取利益。综上,“太极大师”缺乏技击能力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为了生存,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个人能力并非特别重要,流量与关注度才是最容易赚钱的手段,比如混元太极掌门人马保国虽然比赛失败,但大多数人却记住了他,很少有人记住其对手,马保国通过这场比赛获得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度;第二,“太极大师”长期缺少实战,只是与徒弟配合演示,久而久之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他们真正与人对抗时,很难适应实战的瞬息万变,不能发挥进攻与防守技术,进而逐渐弱化了太极拳的实战功能。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太极拳盲目迎合现代体育搏击,并与现代体育搏击的竞争愈演愈烈,最终使太极拳脱离了自身的文化体系,甚至将太极拳宗教化。

此外,太极拳技击功能的丢失与练习者投入的练习时间也有关系,根据太极名家孙禄堂之女孙剑云女士的回忆:父亲那时以武为生,每天睁眼就练拳,投入练拳时间很多;到自己这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所以每天练拳时间有所缩短;到自己徒弟这时,由于工作更加繁忙,因此练拳的时间更短。

2.2 太极拳经过删减与改良

为了适应大众健身与保护门户隐私,历代的武术名家教拳时都会取舍与删减,这种取舍使太极拳技击功能逐渐淡化,“门户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历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其维护其内秩序的逻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3]”,门户之别极大地限制了太极拳的发展,拿杨式太极来说,当年太极名家杨露禅在王府教授达官贵人太极拳时,一方面由于这些达官贵人吃不了练功的苦,另一方面也由于杨露禅也不想把自己真东西教给他们,于是其儿子杨健侯就将杨式太极拳小架改成中架,到了民国时期,其孙子杨澄甫又将中架改成大架,杨氏太极拳经过家族几代人的改良,动作变得更为舒展大方、好看,但是却逐渐失去了本性—技击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推广的太极拳仅仅汲取了其中的单练套路这一个片段,所以这段时期的太极拳习练者普遍缺乏技击实战能力,即使诸多全国知名的太极拳名家、全国冠军,都只会练套路,不懂太极拳技击[2]。”将太极拳进行改良,一是为了更符合大众强身健体的需要,删掉了太极拳的技击性技术,简化其动作复杂度与难度,但这种过度删减使太极拳丧失了技击功能,变成了现在的“公园太极操”,只具备大众锻炼的目的;二是向竞技表演的方向发展,其动作技术的特点是“高,难,新,美”,动作技术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从而使太极拳舞蹈化,体操化,同样失去了技击功能,这种竞技类太极拳仅仅适合极小部分的运动员,无法在青少年儿童人群中进行推广,青少年儿童是国家之未来,太极拳缺乏青少年儿童的参与也成了最大忧虑。

2.3 西方体育搏击对太极拳的冲击

随着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体育搏击涌入了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由于西方体育观念更加现代化与科学化,更具观赏性与竞技性,因此西方体育搏击与西方体育观念很快被国人所接受,人们更喜欢把目光放到西方体育搏击的赛场上,因为西方体育搏击不论从技击理念还是训练方法来说,都能用科学理念解释动作技术的发力原理,训练目标也更加明确,例如擂台、街头格斗、竞技表演等都会进行专门化训练,大众很快就能掌握动作技术,见效快、反馈及时;反观太极拳,训练方法没有针对性,训练目的不够明确,表演、养生、技击等也没有进行区分,大多数还停留在太极“十年不出门”的理念中,效果不明显,很多理论也不能用科学解释。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都想在短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因此导致选择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越来越少。

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与太极拳追崇的“阴阳和谐、天人合一、静心养心”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4],相比之下,现代体育精神更符合现代人观念,“在现代风险社会下,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亚文化,不仅面临着现代性和全球化所导致的风险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主流竞技体育文化的严重挑战和冲击,部分民族体育文化甚至还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5]。”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重重阻碍。

3 太极拳未来发展的策略

3.1 认同并研究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对于太极拳当前的困境,需要我们深度发掘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才能还原太极拳本来面貌,传统武术的精髓是技击功能,太极拳亦是如此。“作为一种盛行于民间的拳术,太极拳在创立初期仍属于技击防卫之术,是适应防卫之需而产生的,此时的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并无明显区别[6]。”在早期太极拳的著作里主要描写其技击要领,而非养身健身,“人们把技击意识和具有实用功能的踢打摔拿跌加入到太极拳中,从而凸显了太极拳的实战功能[7]。”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太极拳的实战功能需求减少,对太极拳的养生功能需求增多,例如民国时期杨澄甫为了使太极拳更好的适应大众健身的需求,就将太极拳的小架、中架改成大架,其动作简单易学,运动强度较小,久而久之使太极拳潜移默化的向养生、健身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已经“去技击化”非常严重,太极拳的精髓与实质就是技击,“太极拳文化底蕴丰厚,在其拳技中充分融合了《孙子兵法》中的诡道思想,将其不少迷惑对方的战略战术融合在拳法之中[8]。”要想使太极拳与其他搏击术一样具有技击性,就必须认真研究太极拳中具有实战意义的技术动作并进行分解练习,单个操练,对练习者进行科学性与系统性训练,践行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理论,并且要明确训练目的,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发更好地发展,逐渐发掘出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3.2 将太极拳文化推进中小学的阵营

目前,青少年儿童对太极拳的接受程度很低,“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不愿意主动了解太极拳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于太极拳没有被真正的引入校园[9]。”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与保护需要学校,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学习太极拳文化不但能学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而且也有提高自身品格、强健自身体魄、调整自身心态等作用。太极拳文化需要适应时代的变迁,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而不断发展,在多样性的文化中得到传承,因此太极拳文化进入校园可以有效地改变其当前所面对的受众,推动太极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太极拳注入新活力。在学校层面,太极拳在校园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选择专业老师进行授课,除了教学生太极拳套路外,还可以给学生讲关于太极拳的故事,看太极拳的影视、比赛等,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如太极剑、太极扇等一些趣味性项目;用太极拳代替“广播体操”更具有文化价值,最后还可以为学生举办有关太极拳的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太极拳文化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在国家层面,要想使太极拳文化传播更好,需要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太极拳纳入中考、高考加分的阵营,使家长从“体育无用论”“文化课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使喜欢太极拳的学生可以有底气选择,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太极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度发掘太极拳文化,满足校园需求与社会需求。

3.3 建立太极拳文化的品牌效应

当前,太极拳文化已经遍布至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其特有的表演、健身、养生等功能风靡世界。太极拳文化的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度研究太极拳的文化价值,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整理其内容理念。同时,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建立太极拳文化的品牌效应,我们需要关注太极拳的发展理念,找到能对太极拳产生积极影响的发展道路。第一,可以通过影视对太极拳进行展现与诠释,比如吴京的《太极宗师》、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马云的《功守道》等影视作品,都很好的展示了太极拳文化的魅力,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由于影视作品需要给我们呈现出更完美的视听体验,所以在练功、对练、打斗等场面都会有艺术加工,具有夸张的成分,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太极拳,不要将太极拳神话。影视传播的特点就是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不但可以使国内的观众了解太极拳文化,而且还可以传播到海外,使海外观众也能了解太极拳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学习太极拳,带动太极拳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渐使太极拳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文化。

第二,太极拳的场馆与跆拳道、拳击、瑜伽的场馆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拳馆配饰、练功器材、训练模式等,因此太极拳可以借鉴跆拳道、拳击、瑜伽等项目的发展模式,“将太极拳改造成适合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健康需求的各类太极拳,然后对其进行包装、销售、推广等一系列商业化运作[10],”各地应开设现代化的太极拳馆,将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健身功能、技击功能等做出明确区分,制定科学的训练体系,做到统一化服务标准,进而做大做强,达到品牌效应,“再以此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宣传效应、聚合效应、衍生效应以及磁场效应为更多的专职教师团队提供发展模板,这样循序渐进的改革能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11]。”最终使太极拳不论是在养生方面还是技击方面都能有一席之地,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此外,马云与李连杰为宣传太极拳文化,创办了太极禅,致力于推广太极拳文化;后创办了功守道,致力于推动太极拳进入奥运会,由于这些名人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宣传对太极拳文化持久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4 结语

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对于太极拳文化来说亦是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太极拳是技击功能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逐渐被神话,太极拳的这种尴尬处境来自于传统观念与时代发展的脱节,不论从理念还是训练,都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太极拳需要不断借鉴、融合与创新,创新并非全盘否决,而是去伪存真,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太极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只有解决好太极拳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困境,太极拳才能在未来展现出新的活力,重塑辉煌。

猜你喜欢

技击太极太极拳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