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霸凌问题浅析
2021-12-28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冯钰蓉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吴洪成 冯钰蓉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他们易成为霸凌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校园霸凌对中学生的学习及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之产生生存的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校园霸凌带来的危害的认识,分析霸凌产生的源头,并寻求改善措施,为学生创设安全愉快、和谐成长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霸凌概念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校园霸凌指的是学生之间由于势力不均衡而导致的欺凌和压迫行为。
校园霸凌者拥有超于他人的实力,比如力量、家庭背景或是人际关系等,从而以自我为中心,挫败、贬低他人,以获得内心的满足;而受欺凌者则由于性格软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多方面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他人欺凌。这种欺凌可以是肢体的冲突或言语的攻击,可以是团体活动中的孤立与排挤,可以是因嫉妒羡慕而对他人的贬低、陷害,也可以是网络生活中的恶意诽谤等。中学霸凌是学校霸凌中较为突出的,因受害主体年龄的特殊性,或是发生人数的群体性,抑或是霸凌行为的隐蔽性,往往给霸凌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带来恶劣的后果,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亟需引起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的密切关注。
二、中学校园霸凌的危害
中学校园霸凌如同“幽灵”一般四散于美好的校园生活之中,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1.被欺辱的弱势者:身心受到双重创伤。
首先,在霸凌事件中,被欺凌者是弱势方,在遭受欺凌的过程中胆小无助,缺乏与霸凌者相匹敌的力量,所以常常采取逃避、忍让等方式来应对霸凌行为。由此常常引发失眠、忧郁,并伴随着身体的其他不适。有的可能会在霸凌事件中遭受暴力,轻则受皮外伤,重则导致伤筋断骨,甚至危及生命。例如,2020年5月,在江苏省南通市,一名15岁初三男生为了保护初一学弟,使其免受欺凌,便遭到一群人的毒打,失去了青春年华的生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次,由霸凌行为造成的心理创伤无法以常理推测。这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伤口,并且常常受人忽视。学生的精神在遭遇嘲笑、谣言或是孤立冷落等霸凌压制下,将会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他们会出现个性扭曲,甚至人格分裂等心理问题,导致精神病态。有的学生为了逃避这种内心的窘迫、无奈和煎熬,选择逃学或旷课,乃至于使用更极端方式加以规避或摆脱。其中的性格倔强者日后可能会采取相同的手段去报复社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2.实施欺辱的强势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缺失。
首先,中学生的心理极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鲁莽,不考虑后果。欺凌同学后,担心同学会向老师告状,从而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无心学习。
其次,他们多是“问题少年”,家庭教育缺失或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因素使他们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平时也缺乏帮助、引导,误以为欺负他人可以体现自己的能力,去获得瞬间的快感和满足。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控,势必会强化他们的侵犯意图,从而导致其行为手段变本加厉,并长期以欺辱他人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法治时代,中学生的欺凌行为如果致使他人伤残,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他们可能面临舆论或纪律的压力——遭遇警告、记过乃至开除等处罚,严重者还要接受其他法纪处理,由此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缺失。
3.欺辱关系之外的旁观者:产生对欺辱行为的认识偏差。
显而易见,霸凌行为对被霸凌者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最直接的,对实施霸凌者也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但霸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会向周围扩散,波及他人。作为旁观者,当面对过于频繁的欺辱行为,有的会因为熟视无睹而变得麻木冷漠,认为欺凌现象并无不妥,且习以为常;有的会觉得学校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担心将来某一天同样的欺凌行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做事及生活都蹑手蹑脚,生怕得罪他人。上述情形不仅会导致学生形成胆怯懦弱的性格,还可能导致认可霸凌行为的错误认知产生,即“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尝试用欺辱他人的方式满足自我欲望,或以此先声夺人,防止灾难降临,祸及自身。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欺凌现象将永无止息,并有愈演愈烈之虞,无论是欺辱者、被欺辱者或是旁观者都陷入其中,深受其害。
三、中学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1.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最有利场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主导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成长中出现霸凌问题的原因应该先从学校层面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在这一战略措施的引领下,所有中学在育人目标中提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主”的口号。但是,中学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制约,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仍然大行其道。功利化的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心理健康。很多中学的德育、体育和美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课程及教育活动往往应付为主,草草了事。
中学教师教学、管理任务重,无过多精力投入到德育及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中。此外,学校传统的德育观念、内容及方式与现代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所脱节,这都导致德育失效。中学生在遇到道德难题时得不到及时指导和点拨,教师灌输的空洞的德育理论又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于是学生很难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对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道德认识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障碍没有疏通,精神困顿无法消除,这是霸凌行为发生的根源。
与此同时,学校及教师在面对敏感的校园欺凌事件时,因考虑学校及班级的声誉、欺凌者的家庭背景、教育教学的进度等因素,对中学校园霸凌事件姑息放任、不管不问,使受害者遭受“二度伤害”。这种变相的纵容不仅放任问题持续存在,而且无形中也加速了校园霸凌之风的蔓延。
2.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接受教育学习的主体,就成才效果及教育质量而言,是内在因素。学校霸凌问题的产生及影响都与学生有密切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快速成长发育,心理也不断产生变化。他们精力充沛,体力强盛;做事情喜欢标新立异,有较强的创造欲望;对客观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他们心理发展成熟度不够,是非辨别能力差,缺乏法律观念意识,意志较为薄弱,且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容易接触到不同的现代媒介中各种各样的暴力作品,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霸凌者期望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控制被霸凌者,以此去获得成就感。中学生还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将遇到的所有困难、不悦和他人的批评当作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易与周围的事和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再者,学生多余的精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当受到外界特定环境的刺激时,反应就会特别强烈,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雷霆,甚至做出过激反应。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童启蒙的人生导师,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重要作用。直到中学时代,父母的一言一行仍然是子女的表率和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时刻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传递给子女。如果父母的素质不高、管教方式不当,家庭氛围冷漠,对子女人格的健全与生活的热情都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有些父母工作繁忙,间接导致家庭角色缺失,缺少与子女相处的时间,更无法及时发现孩子参与校园霸凌后的反常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选择的不当,让孩子在冷漠暴力、歧视辱骂或是溺爱纵容、放任自流的环境中长大,日后更易形成无情粗暴、放荡不羁的攻击性人格,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推崇“成王败寇”的理念,成为霸凌中的主角。此外,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方式以及婚姻关系,例如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全,大大增加其成为校园霸凌行为的欺凌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
四、中学校园霸凌的解决思考
显然,频频发生的中学校园霸凌事件与家庭、学生个人和学校方面都有着难以割离的关系。但深入剖析之下,笔者发现,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依然肩负着改变大部分校园霸凌局面的重任。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加强中学教育实效性建设,从而化解中学校园霸凌难题。
1.扭转“分数至上”的育人理念。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常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规章管理的积极性、实效性,注重对学生品德、法律意识、心理层面的教育,以积极正面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当下学校应该尽快转变“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理念,走出单凭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标准的怪圈。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倍感压力,便通过欺负同学来宣泄心中的郁闷,并获得一时的快感。同时,由于这些学生的欺凌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间接导致学校办学成效的下降,这值得学校深刻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德育为先,育人为主”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要把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放在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中学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强化班集体的育人功能。
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每个人都渴望被集体认可,获得集体归属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渴望被集体接纳,但是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别的途径来获取,或是拉帮结伙,或是形成非正式团体,从而频频出现敲诈欺凌、恃强凌弱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影响力,在集体生活与学习中传递正能量。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教师以集体感染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帮助青少年培养归属感,辅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3.加强反霸凌校园机制建设。
在校园霸凌情况频发的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应重视其危害,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尤其是要加强反霸凌的应急机制和日常机制。所谓应急机制,即在遇到霸凌情况时,针对如何立即切断正在发生的伤害、如何处理实施者、如何与有关家长沟通、如何保护被霸凌者、如何阻断不良风气侵袭其他学生等问题,能够拿出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预案。
所谓日常机制,即以明文规定要求管理人员及教师完成反霸凌工作,如:要求教师组织反霸凌班会课;定期开展霸凌问题的“侦查”寻访工作并及时整理汇总,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对小团体成员分而治之;对容易被霸凌的学生给予关心和爱护,增强其信心;鼓励班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形成领头雁式德育效应等。通过建立日常反霸凌机制,以教育引导为主,以攻破难点问题为辅,从而形成大部分学生稳中向好、小部分学生突破跟进的良好局面。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杜绝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需要认真分析霸凌事件背后产生的原因,加强学校管理和德育建设,还学生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让他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