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思路探讨

2021-12-28包思勤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牧业双碳内蒙古

包思勤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引言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一场广泛、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

对于内蒙古这样的能源资源型地区来说,“双碳”目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主要来自短期内调结构、转方式的巨大压力和阵痛;机遇则是千载难逢的,实现“双碳”目标既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特别是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生态优化升级,从而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累计下降13.5%、18%。(1)本文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及自治区有关部门、盟市和企业提供的数据。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围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资源节约利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内蒙古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要以高质量建设“两个基地”(2)“两个基地”,即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精准把握内蒙古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和优先方向,为内蒙古自治区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为重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加快推进农牧业优质高效绿色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业持续多年稳步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32.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猪牛羊禽四肉产量260.7万吨,实现“十六连稳”。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具备每年稳定向区外调出250亿斤以上商品粮、500万吨牛奶和150万吨肉类的能力。全区耕地面积1.39亿亩,是全国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份之一,也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更是国家重要的土壤固碳库。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内蒙古已成为我国农牧业大区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特色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牧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质量效益相对较低,农牧业强区建设任重道远。

在“十四五”或更长时期,内蒙古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坚持打好绿色牌、特色牌、草原牌、质量牌,抓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清洁化生产,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从战略高度加快布局农牧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十四五”时期实现全区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历史性转变。

(一)加快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显著提升全区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优质特色安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依托内蒙古区域优势品种,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推动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重点培育打造天赋河套、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等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农牧业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补齐现代饲草产业短板,调整优化玉米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

(二)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内蒙古耕地质量总体较低,大部分处于400毫米降水线以下,13—15等耕地占全区耕地的87%以上,是全国低等地分布最多的省份。要在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在西辽河流域、河套灌区、嫩江流域、土默川平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盐碱地改良、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强化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进一步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水平。

(三)提升农牧业减排固碳能力

通过提升农田有机质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加快农田从碳源向碳汇转变。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节水、节肥、节药、节能,降低农牧业生产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实现节能减排。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废弃物利用率,从而减少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降低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农田土壤碳汇。围绕农牧业减排固碳,开展绿色农牧业生产技术、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节能装备等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四)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构建牛奶、羊绒、玉米、肉牛、肉羊、马铃薯等现代产业链,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更加有效的稳固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乡村旅游、农村牧区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统筹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要素合理流动,鼓励引导各类投资者共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牧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牧民分享更多的乡村产业振兴成果。

(五)强化农牧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目前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是科技和人才,而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在于科技和人才。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科技兴农兴牧意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多渠道科技投入,强化农牧业科技装备,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完善农牧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农村牧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育壮大以回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兴业农民工为主体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深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抓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客观上形成了重型化产业结构。全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1%,电力、化工、钢铁、有色、石化炼焦、建材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89.4%,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内蒙古用占全国7.2%的碳排放生产了占全国1.7%的经济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双控”“双碳”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加以化解。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我们要严格落实能耗、水耗控制目标任务,进一步控制和减少上游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规模,通过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改造提升存量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降低耗能和排放,腾出空间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一)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绿色能源大区转变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富集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2020年,全区煤炭产量10.1亿吨,占全国的1/4;煤炭外运5.7亿吨,占全国跨省份调煤量的1/3;油气年生产总量3900万吨标准煤,居全国前列;电力总装机1.48亿千瓦,火电装机9428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位;建成5条特高压、11条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输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占全国跨省份送电量的17%,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保障基地。内蒙古在为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内蒙古要在“双碳”背景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其根本出路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根本动力和支撑在于科技创新,核心任务是在大规模新能源高效消纳、先进储能、氢能、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围绕火电脱碳,国家应优先考虑在内蒙古建设技术减碳国家实验室、科创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等,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在内蒙古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

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实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见效落地,加快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煤电油气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以新能源发展为主要抓手,积极发展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集群,实施好新能源倍增、源网荷储、绿电输送、数字能源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全产业链。

在资源条件较好的沿边地区重点推进风电连片开发建设。在沙漠、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等地重点布局光伏项目,持续扩大生态光伏装机规模。(3)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广“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全区近1/4光伏装机用于生态治理和修复,在库布齐沙漠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光伏成为矿区生态治理的“新名片”。坚持风光火储打捆外送,加快电力系统由以火电为主体向以新能源为主体转变,持续推动建设面向中东部地区的绿色电力外送通道。推进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完善和市场建设,促进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加快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机制。将碳定价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手段,完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保障机制,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传统燃煤电厂与新能源、储能、氢能等耦合式发展,实现电力电量绿色低碳供应,加快新能源消纳利用。发挥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氢储、绿氢生产应用等示范,加快构建氢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多元发展煤基产业,打造煤基全产业链。“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全国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和集中利用水平,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清洁高效转化。

改造优化供能模式。以“云大物智移”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推进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提升燃煤电厂高可靠性供电保障能力、低碳智能运行水平和深度调峰能力,构建以电力安全供应为前提、以清洁发电为主体、以智能综合服务为目标的新型绿色智慧电厂。实施再电气化工程,不断提高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电气化水平。

(二)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有序退出过剩产能、落后产能(4)“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639万吨、钢铁过剩产能346万吨,取缔“地条钢”243万吨,退出水泥熟料产能1070万吨。,实施了一批资源就地加工转化项目,煤炭、甲醇、电石、电解铝、稀土、农畜产品等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稳步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但是,内蒙古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耗能产业的总体格局尚未得到扭转。制造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4%,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20年,全区高耗能行业投资仍占制造业投资的64.1%(不含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资源型产业高能耗、低附加值导致能耗总量和强度持续结构性上升。

在“十四五”或更长时期,内蒙古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积极锻造长板,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内蒙古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认真落实能耗“双控”政策要求,无论是新上项目还是技改项目,在准入上都要对标国家能耗和排放先进值、领跑值。建立制造业领域高耗能项目立项审批与能耗“双控”联动机制。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促进合法合规用能。严格传统高耗能行业的准入标准,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控新增能耗,削减存量能耗。发挥电价调控作用,从需求端控制高耗能企业用电。建立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对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进行节能监察,加强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动态调度重点高耗能项目的用能情况。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赋能赋智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提升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在现代煤化工生产方面,不再扩大单纯甲醇、烯烃产能,鼓励向醇醚类、聚酯类、纤维类等下游产品延伸加工。在精细化工方面,重点发展医药农药系列、染料系列、有机硅系列、化工材料、氟化工等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钢铁产业要聚力发展高纯铁、不锈钢、稀土钢、硅钢等特种钢和重轨型材、钢结构建筑型材、高端板材等高附加值钢材。在电解铝生产方面,重点配套布局板、带、材、棒、管、箔等铝后加工项目。铜冶炼的新上项目必须配套精炼装置,配套布局铜导线、铜杆、铜合金等延伸加工项目。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力度。在肉类加工方面,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新上项目必须达到自治区规模化要求;在羊绒加工方面,应主要支持品牌企业发展规模化个性定制,提高现有产能利用率;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应重点在玉米主产区布局氨基酸、黄原胶、淀粉、燃料乙醇、原料药等玉米发酵项目;在马铃薯加工方面,应主要扩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鲜薯加工转化率。内蒙古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潜力较大,要加大财政对节能技术改造的支持,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创新,为实施绿色化改造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服务。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在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

(三)着力推动建筑业低碳化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严格落实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国家节能强制性标准,将绿色建筑实施范围落实到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环节。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农村牧区房屋建设项目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以呼和浩特、包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为引领,以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推动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持续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推进实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广泛应用强度高、耐久性较好的建筑材料。统筹规划旧城区改造,避免不合理的大拆大建,推动建筑业低碳技术、制度和工程创新。

三、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以来,在政策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总体增速,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内蒙古围绕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制造、工业园区振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两化融合”五大工程,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5个百分点,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风电装机容量、全国最大的稀土永磁等稀土+新材料、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用晶硅材料生产基地(5)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内蒙古中环产业园是全国重要的光伏材料产业基地,光伏单晶晶体年产能60GW,已形成了全球质量最优、单体规模最大的高效单晶硅材料研发与制造中心。,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4个产值超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5%,远低于11.7%的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优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前瞻性谋划布局新产业,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

(一)发展壮大特色优势装备制造业

依托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所形成的巨大机械装备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内蒙古特色制造业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新体系。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方面,要围绕电动重卡替代传统燃油载重车,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为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方面,要重点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等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发展电力储能装置制造项目,合理布局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装备产业。强化光伏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装备生产基地。巩固发展呼和浩特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发展壮大电力设备、先进化工和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加快培育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制造、3D打印及应用产业。围绕包头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布局抢险、消防、救援、医疗等应急装备制造项目。

(二)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

扩大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助剂等新材料产能,着力打造以稀土为基础的高精尖新材料产业集群,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石墨电极、碳纤维等碳基材料,集中在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阿拉善盟规模化布局石墨(烯)新材料项目。要适度布局单晶硅、多晶硅项目,新上项目原则上配套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下游项目,重点发展电子级晶硅。依托内蒙古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高端化终端化发展。

(三)加快构建特色医药产业链供应链

积极构建绿色医药创新产业链,建设特色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扩大生物制剂产能,加快发展动物疫苗、宠物疫苗,研发非洲猪瘟、牛结节病等急需疫苗。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抗生素类原料药企业。充分发挥内蒙古玉米资源优势,加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国家级原料药基地建设。依托传统蒙医药特色优势,在通辽、呼和浩特等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中医药(蒙医药)生产基地。配套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集中布局药材加工项目,推动切片向单味小包装、超微饮片、营养食品、保健品等方向发展。

(四)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大环保材料及环保药品研发与生产。建设一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园区。支持发展农作物秸秆饲料、秸秆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光能产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立体化的“大漠绿电”工程,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照、广阔的未利用土地,创新发展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构建“风、光、农、牧、氢、储”一体化立体生态光能示范基地,在沙漠周边配套发展新材料和新肥料绿色消纳产业。

四、加快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转变

长期以来,服务业一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短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区服务业结构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提供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要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推进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一)推动文化旅游大区向文化旅游强区转变

内蒙古大草原是令人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然风光神奇壮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旅游业是真正的“无烟工业”、绿色产业,也是民生产业,是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期间,要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内蒙古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其成为除能源产业、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之外的第三大主导产业。关键要着力改变内蒙古旅游业结构单一、粗放发展、低端发展的不利局面,推动旅游业从以观光式为主向观光式、体验式、康养式协同发展转变,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进一步完善全区文化旅游业规划体系,大力引进实力强大的文旅集团,科学设计标志性旅游精品线路,规范和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整体性、配套性建设,延伸拉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内蒙古口岸资源优势,促进文化旅游业开放发展,深入推进边境游和跨境游融合发展。要改变内蒙古旅游宣传定位模糊不清的状况,研究确定真正体现内蒙古文化旅游精髓的永久性宣传广告语。要解决好内蒙古旅游业存在的“旅游贵”、“旅游累”、如厕难等堵点痛点问题,尽快取消不合理公路收费,清理整顿不合理景区门票收费,加快建设 “草原驿站”,争取“十四五”期间所有旅游线路的“草原驿站”全覆盖。“十四五”期间,要从自治区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拆除妨碍旅游业正常发展的不合理草原网围栏。

(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载体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工业和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制造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要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金融业要加快适应“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在现代物流业方面,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安全畅通、集约高效的智慧化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完善物流集疏运通道,构建综合型物流园区、特色型物流中心、集散型配送中心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最大限度优化从接货、配货调度到运输的全流程,提高运输组织集约化程度。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强物流信息共享。在科技服务业方面,要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科技咨询、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在会展服务业方面,要着力打造全国性、国际性会展品牌,重点培育和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会展。

(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大力推进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在商贸业方面,要加快现代化转型,重点推进城市商业消费综合体布局建设。在家庭服务业方面,要深度开发、高品质提供居民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率先建设公益性数字家庭数据库,促进数字家庭与社区、医院等公共服务区域的衔接和协同。

(四)大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制造业企业要发挥技术和专业化优势,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专业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提供更多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体验式服务。支持要素配置方式创新,推进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大力培育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新型生产方式,鼓励发展网络工厂、模拟制造、众包众创等新业态新模式。

五、推动数字经济基础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模式和创新先导,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普遍超过50%。国内发达省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贵州、重庆、四川、广西等西部省份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而言,内蒙古数字经济虽有一定优势和基础,但总体处于落后状态。全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2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8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8位。

近年来,内蒙古信息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为数字经济强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建成了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蒙俄国际光缆和乌兰察布直通北京光缆。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20万台,居全国首位,和林格尔新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乌兰察布大数据产业园初具规模。“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要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优势,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构建服务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一)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新基建投资,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强5G基站建设和应用。在大型露天煤矿全面推广无人驾驶重卡,井工煤矿作业面全部实现无人采掘,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智慧园区。加强物联网基站建设与信号覆盖,加快升级改造全域数据中心、政务服务网站等关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北斗数据中心、共性应用支撑、共享网络等平台,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与电力企业协同布局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

(二)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依托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自治区“能源云大脑”,依托智慧园区、智慧矿山建设,配套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数据应用及运维产业,拓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实现全区制造业普遍提质换挡升级。加快实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改造,争取“十四五”期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对标全覆盖。推动实施“机器换人”计划,重点行业率先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电石、铁合金、民爆行业的高危生产工序全部完成“机器换人”。创新发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消费品、食品等行业建设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优化升级重点医疗机构基础网络、智能服务终端,推动大型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等推广应用。加强全区统一的交通运输通信信息骨干网和交通运输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农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在节水灌溉、疫病快速诊断等方面的集成应用,支持农畜产品网络销售。

(三)加快培育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动能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内蒙古大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建设领先全国,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内蒙古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实质性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以数字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不断延伸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促进数据储存、数据加工和数据流通产业协同发展,从有数据、汇数据向运用数据、增值数据转变,把内蒙古服务器装机优势转化为数字产业新优势,真正做到让数据形成产品、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动能。

猜你喜欢

农牧业双碳内蒙古
“双碳”目标下虚拟电厂关键技术与建设现状
《自由》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