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考量和实践向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

2021-12-28程仕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家文化发展

程仕波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化安全关乎民族、国家和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他运用系统思维考量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价值,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P.4)。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工作,为国家安全筑牢精神堡垒和思想基石。

一、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考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关注国家文化安全的议题,在重视文化力量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价值。

(一)构筑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精神堡垒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之争异常激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1](PP.106~107)国家政治稳定的主要威胁并非源于外来的武装侵略,而是西方观念的侵入。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是带有阶级性的价值观。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意欲通过文化渗透、文化殖民、文化霸权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用以安身立命的全部理论主张和思想体系,是国家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所有利益行为的合法性依据。目前,意识形态渗透形势严峻,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国家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P.41)“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3](P.35)二是网上网下勾连,虚拟现实相互渗透。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一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史。三是以扭曲价值观为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3](P.199)。

面对上述的时代境遇,我们必须要主动应战,顺势而为,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主动担当和勇于负责。

(二)铸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不都是由外部文化力量的威胁造成的,还可能由国内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政策等因素所诱发。就是说,国家文化安全不仅关涉文化生存,还关乎文化发展。为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系统是多样的,除了应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还需要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发展。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坚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维护文化安全;同时,通过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来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防范和化解国家文化的内生安全风险。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求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精心擘画发展蓝图、制定发展战略、规范文化政策。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维护文化政治安全,可以推动我们在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方面的战略思考和技术构建,推动在舆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革新和发展。其次,维护文化价值安全可以提高人们对价值观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更加坚定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再次,维护文化心理安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探寻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最后,维护文化经济安全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综上可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和防御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4](P.280)实现中国梦既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提高,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若没有文化的充沛发展和高度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安全在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国家文化是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化的确证,国家文化安全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夯实思想基石和提供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P.5)。另一方面,民族的强盛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并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重要价值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PP.3~4)他还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3](P.5)通过树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识,做好应对外来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范工作,同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信念支撑和价值支撑。

二、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体系

国家文化安全关涉的内容众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地绘制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版图,勾勒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图景,明确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时代使命。

(一)价值底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首要任务。如果维系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或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而扭曲或丧失,那么,文化政治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都将受到威胁,甚至不复存在。可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必需。“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1](PP.114 ~115)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加隐蔽和多样,渗透的场域更加宽广。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力度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制造思想混乱,扰乱人心,妄图制造“颜色革命”。特别是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网络空间中不乏恶意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不乏贬低中华文化,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的言论;不乏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的活动;等等。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是捍卫文化主权和人民政权。没有意识形态的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文化安全。

(二)心理铺垫:提振文化自信的精神状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更基本、更有力、更持久的力量,同时也是定国安邦和维护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对本国的、本民族的文化没有自信,而是一味地崇尚他国、他民族的文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就会“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和“唯洋是从”,就会鼓吹和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P.112)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P.12)。当前,针对文化不自信的诸多表现,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所有文化一概予以否定;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数典忘祖,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创造成果缺乏尊重,全面否定文化传统对当下文化发展的意义;文化上的“革命虚无主义”否定、排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所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文化上的“现实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缺乏信心。[5](P.11)“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P.16)若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真正认同自身的文化,就难以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人民的信念、信仰就难以坚持。“如果没有自己精神的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1](PP.108~109)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国家文化发展。

(三)精神内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集中体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那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P.109)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明的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愈加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那么,培育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1](P.110),就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3](P.199)因此,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提炼和阐释的技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观念贯穿于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方方面面。此外,我国价值观传播的平台存在着短板,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因此,加大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和愿意听中国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四)物质支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知道,“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有许多指标,文化生产能力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是两个核心指标”[6](P.211)。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如何,关键看它的精神文化供给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他鲜明地指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3](P.154)。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维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安全存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市场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场域,国内优质文化产品不占领,就可能被国外的文化产品占领。只有在文化上具有强大的生产创新、自我安全实现和保障能力的国家,其国家文化安全才可以得到保障。为此,提高自身文化的发展质量和供给力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威胁的根本选择。文艺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经济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4](P.132)。此外,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要着重文化内容的建设,最终实现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3](P.153)质而言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和供给力。

(五)时空拓展:打赢网络空间的文化战争

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利益博弈的“争夺地”,成为话语交锋的“发酵池”,特别是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有着重大的冲击力。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互联网“对付中国”和“扳倒中国”,妄图让互联网成为我国的“最大变量”和“心头之患”。“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3](P.29)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文化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当前,网络上的文化生态异常复杂,泥沙俱下。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煽动和网络颠覆时有发生。这将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安全问题,而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生存空间,谁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暴力、虚假、攻击、恐怖、色情的空间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提出两个“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一是指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行为;二是指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行为。[3](P.50)当前,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网络文化安全已成为现阶段最为严重的国家文化安全领域,其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攻击性和非意识形态的审丑性上。前者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否定和颠覆,后者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构。因此,我们必须打赢网络空间的文化战争,为人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方法论指向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文化安全演化规律,并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

(一)文化发展战略布局的系统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项系统工作,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考量、部署全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地思考和擘画国家文化安全的蓝图。

首先,将国家文化安全置于总体国家安全的大格局中,并明确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这个大系统中的保障地位,剖析了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具体内容的辩证关系。同时,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置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进行全局部署,协调好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勠力同心、协同发力。其次,将国家文化安全置于全球文化安全的世界视野中,既关注国内文化安全也重视全球文化安全的问题。将国内系统和国际系统联系起来,这样能站在更高、更远的观察点上,透视当前国家文化安全的发展现状和世界意义。最后,将国家文化安全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明确该系统内部的诸多要素及其关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把准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高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支撑,提高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能力。

(二)文化安全境遇考量的辩证性

文化是变化发展的,文化安全也是随着现实而不断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文化安全境遇时要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去认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维护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时,需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开展安全工作。

首先,既要重视国家文化的外部安全,也要重视国家文化的内部安全。如果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心仅仅放在外部、他者,或者总是用防御的手段来维护,那是不现实和不够用的,甚至会出现文化封闭状况。文化是在交流和传播中发展的,我们无法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维护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既重视国家文化的传统安全,又重视国家文化的非传统安全。国家文化安全不仅包含传统的意识形态,还有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风尚、文化消费、文化生态,特别是网络空间的文化生态、文化资源等新样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P.4)这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和重视传统的国家文化安全,也要紧跟时代关注国家文化安全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既要重视发展问题,也要重视安全问题;既要重视自身安全,也要重视共同安全。最后,要求辩证处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其主要体现为文化的新旧赓续、中外关联和同异共生问题,即辩证认识和处理我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辩证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矛盾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独立性和世界性的张力问题。

(三)文化发展价值旨向的人民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家安全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7](P.49)从文化供给的视角观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盈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降低人民的焦虑感和虚无感,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平和理性的心理。从防御的角度而言,通过多种方式维护人民生活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较少受到负面文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他告诫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8](P.124)。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3](P.161)他要求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了人民,还需要依靠人民。人民需要文化的滋养,文化更需要人民的创造。人民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生活的文化,犹如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和无魂的躯壳。为此,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P.127)。

四、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了深入思考,不仅对其思想内涵和方法要求做了精辟论述,还从实践的向度进行了全面地规划和考量,为我们防范国家文化安全风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居安思危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党历经风雨后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他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2](P.3)文化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在前进和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和困难,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防范国家文化安全风险的忧患意识,具有转危为安、化危为安的能力,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驾护航。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使其传导、叠加、演变和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机国家安全。”[2](P.8)所以,我们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既要善于补齐文化短板,又要注重加固文化底板,防控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

(二)强基固本:加强国家文化发展建设能力

维护和享有安全需要自身能力的支撑。对外而言,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内而言,只有自身文化建设和发展好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风险因素就会减少。为此,加强国家文化发展建设能力是关键要素和中心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能力建设主要包含文化引导力、凝聚力、生产力、影响力四个方面。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网上网下、虚拟现实、国内国外都存在着意识形态斗争,各种敌对势力在价值观上极力宣扬“普世价值”,在舆论上造谣生事和刻意扭曲,以动摇人心和破坏团结。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影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掌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共识能力。再次,需要提高文化生产能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求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9](P.331)努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和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最后,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多维立体的对外传播平台,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提供渠道,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和文化形象提供机会,让国外民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到蕴含中国文化的故事,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全面的和立体的中国文化。当国外民众清晰、准确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就会减少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多样共存。

(三)制度保障: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治理体系

维护国家安全是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完备的治理体系作为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2](P.179)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构建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治理体系,而不能处于无序、任意、松散的状态。首先要明确国家文化安全治理的主体及其权责范围。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是前提,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并作出决策,准确地选择运用国家安全手段。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文化治理主体做到权威性高、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担任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工作的,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3](P.32)。其次要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就是说,要提前预判并把准可能威胁到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判断他们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构建如影片审查制度、书报刊检查制度、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文化产品进口配额制度等,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筑牢防护堤。最后,构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和策略体系。既要明确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目标,又要周密部署策略方法体系,为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提供基本的价值指导和具体的操作指导。具体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和党领导人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等重要制度”[10]。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可以为科学地、有序地、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