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思辨培养为导向的高校日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1-12-28许昌学院周晓冰
◇许昌学院 周晓冰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重视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日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本文论述了高校日语听力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详细分析了以跨文化思辨培养为导向的日语听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日语听力能力作为学生的一种实践技能语言输出能力,很大程度上标示着日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看重学生的日语专业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思辨能力。2018年新修订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外语教育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力语言语音、听力技巧等应试能力,更要培育其具有广泛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在高校的日语听力教学中,如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的日语听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1 日语听力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诸多高校转型发展,在日语课程体系中,日语听力等专业技能课时被大幅压缩,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对现行的日语听力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日语听力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1.1 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诸多高校的日语听力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据调查目前诸多高校的日语听力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日语听力授课模式,课堂上教师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力学习”的传统听力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一般用来讲授新知识,课下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听力技巧作用,导致听力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1],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听力焦虑、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等诸多弊端,部分学生日语听力课堂上被提问时感到紧张、焦虑,在进行日语听力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大脑一片空白,这样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对日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学生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输入和输出活动都比较缺失,教学效果很不好。另外,据调查得知,诸多教师也认识到了课堂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育存在问题,但是缺少有效的日语听力教学方法。
1.2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的优势分析
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信息媒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课内外的内容传输与呈现,既正视传统课堂的优势,又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包含有课堂面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者变为课堂的引导、启发、监控者,课程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听解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打破了课上、课下的学习平台界限。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实行“线上线下”预习、自主完成相关听力任务;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媒介实施课堂反转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日语听说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增强学生听力学习的自信心,达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思辨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
2 跨文化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本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混合式日语听力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授课流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示。
2.1 学习目标的制定、课前学习资源的整理
首先是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和PPT以及老师教案等课程资源,提前进行预习。每课听力备课之前,教师可首先列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话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本课的学习主题。课前教师将本课讲授的主要知识点、教学目标等以PPT的形式上传到多媒体学习平台,学生自学PPT(线上),教师在听力课训练开始,带领学生大致浏览,从而把握本课学生的主要知识点。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找一些视听学习资源,嵌入真实场景应用会话,提供例句并扩充例句,方便学生跟读。
其次是日语听力学习资源。其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选择每天更新的日本NHK资源、人民网日文版、看图回答问题、听完之后复述、看图自行表述、根据语境填空等听力内容资料,并上传教学系统。同时,结合本课出现的单词及句型表现,要求学生课前提前预习,教师课前五分钟提问学生本课新词汇及句型,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对词汇的快速反应机制。利用腾讯课堂、超星学习平台等多媒介平台,实施“课上”“课下”的听力教学内容融合。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备课时要尽最大努力保证所建课程结构合理、资源丰富。每一次课程都要有完善的章节,并含有视频、PPT、图片及音频教学内容,凸显听力课程特色。在线课程资源除部分源自教材并由教师自建外,也可以引入其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发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比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等。也可以购买外教社教材配套资源自主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日语听力学习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2 借助多媒体平台,课堂活化“听说”部分的任务设计
根据课本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话题或语言情景,布置口语任务;采用视听说结合的手段,创设听说学习情景;运用已学过的日语知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对话,开展各种形式的口语表达活动,提升学生日语听说交际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交际协作能力,结合学生日语听力学习程度可以分组,教师可以查找一些看图和身边同学完成对话的资源,要求学生听过之后共同完成并上传系统,让学生分组练习听力,为了方便学生自测与互测,教师给出参考答案,让实施互相批阅。这样的混合式日语听力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
根据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选择多样化的日语听力教学资源,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一年级下学期,可以找1~2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配有与内容和问题紧密结合的图片、主要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导入的听力素材与本课学习任务密切相关,建议教师以此作为课堂导入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相关话题。听力素材教师可以设置思考题,回答示例基本出自短文内容,目的是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应用能力。二年级阶段,教师设置一些听力小短文的试题,让学生根据关键词预测录音内容。可以设置4~5道小题的听录音判断正误题,培养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进行快速阅读的能力。建议教师在第一遍播放录音时让学生开始答题,以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可根据教学情况先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熟悉录音整体内容后再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题。高年级阶段进行线上线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完成所有授课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本课出现的部分单词、短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会话的形式的表达出来,这样也锻炼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2.3 在线课堂学习小结
在听力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本课知识点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进行归纳与讲解,利用在校混合式教学方式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本课出现的重要听力句子、短语,语法等知识点。这样,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提高了听说能力以及参加交际活动的胆量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日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听力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听力的兴趣,对日语听力教学也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2.4 课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课学习完之后,教师给学生介绍部分常用的日文NHK、日本TBS、人民网日文版等日语学习网站。在网上建立博客、QQ群、微信等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导入日语事实新闻学习资料,以便指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听力复习、下次课的预习、制定学习计划、日语听力学习信息资料查找、在线交流讨论等。另外,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给各个听力小组一段听力内容,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等学习方式,集体完成任务,并向其他同学汇报并要求在线上传学习网站并设置组织讨论,教师进行在线点评指导。教师也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听力资源,建立日语母语环境的网上日语听力资源室”[3]。
3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是深化高校课程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大变革,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中心的导向,借助多媒体平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采取情景模拟、任务型、分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日语听说演练,重构注重应用实践、练习时结合具体场景,以达到提升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效果。当然,混合式线上日语听力教学也有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由于学习环境受限,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交流,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监控学生的日语听力学习过程、如何评价日语听力教学与学习的效果等都是今后该教学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总之,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日语听力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主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学生自身也要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学习意识与能力。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高校日语听力混合式教学、学习模式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