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及战略重点*

2021-12-28陈建奇

理论与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格局体系经济

陈建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1)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0页。深入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及战略重点,既要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又要着眼于“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入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容及本质特征、理论逻辑及战略重点,成为新时代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容及本质特征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一项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2)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深刻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抓住关键内容,又要厘清本质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分析深层次的战略价值。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经济循环通畅,经济发展方可持续,反之经济运行可能遭遇瘀点、堵点,经济循环畅通与否成为衡量经济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非常复杂,经济循环涉及范围日趋广泛。从要素循环角度看,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高效循环是主要内容。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效循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有助于促进资本高效配置,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助推土地高效流转,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合作,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成为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的制度保障。从宏观循环角度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组成循环的全链条,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堵点,补齐各个环节流通循环的短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单循环。国内循环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小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也不是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只有统一大市场循环,才能促进要素充分流动,才能更好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强调全国大市场一体化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提升各层面城乡区域发展联动性、全局性和协同性,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垄断,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乡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全循环。(3)张宇贤、宋瑞礼:《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围绕“全”“调”做文章》,《经济日报》2021年2月19日。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强调国内经济循环,也强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理论上看,国内大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国际大循环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循环体系。(4)刘元春:《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6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放弃对外开放而搞闭关自守,而是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同时,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强调自主创新,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强化产业建链、延链、补链,着力解决“卡脖子”等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5)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壮大,有助于应对全球形势变化产生的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实现经济发展更大自主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强调扩大内需,也强调宏观平衡。如果宏观失衡的话,不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滋生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促进宏观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宏观经济行稳致远。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宏观经济实现三个重要平衡。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持续生产投资才能不断提高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民众的需求反过来也会影响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重视需求侧管理,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实现供需平衡。二是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推动科技创新,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数量与质量的平衡。三是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深化开放合作,同时也强调自立自强,促进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深层次体现为改革问题。(6)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扩大内需、创新驱动及循环体系畅通等重要内容,这些都需要依托相关改革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加快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大理论逻辑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要深入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必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评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厘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不仅要回答“为何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问题,也要回答“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何能有效应对当前挑战”的问题。

(一)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角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实行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大循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但也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大循环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通过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7)王建:《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经济日报》1988年1月5日。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世界主要国家也积极倡导开放合作,因此开放合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合作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提高世界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提高国际分工水平,推动各国生产力更快发展;有助于延伸及拓展企业的市场边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迅速发展。(8)陈建奇:《继续扩大开放 实现合作共赢》,《经济日报》2018年8月23日。在此背景下,我国实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申请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国际大循环。

我国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际大循环,既促进了全球经济合作深化,又促进了自身经济快速发展。1978—1991年是我国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主要抓住了“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了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1992—2000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加速向纵深推进的阶段,抓住了发达国家以机电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机遇,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里程碑事件,此后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消除,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大幅下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规则的法律体系。国际大循环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进出口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外汇储备位居全球首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分阶段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要求发展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较长时间内,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通过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9)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显著变化,2003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及此后出现的“技工荒”,预示以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为特征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保要求日益强烈。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支撑国际大循环的传统比较优势等因素不断减弱,客观上必须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主动适应新变化,迎来新发展格局。

(二)从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国际大循环战略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分化,逆全球化问题突出,国际大循环的环境遭受较大冲击。从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推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这些均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巨大阻碍。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促使各国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突出。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要求对美国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审查,此举可能促使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国际大循环产生深层次影响。与此同时,支撑国际大循环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碎片化风险,世界贸易组织自多哈回合谈判以来进展缓慢,美国、墨西哥及加拿大三国达成《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东盟推动10+5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日本主导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球经济治理碎片化导致国际大循环缺乏重要的制度保障。

国际大循环面临的不利因素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中长期的。尽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不断推进,特效药研究也持续深化,但疫情仍然有待观察,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等风险未见显著缓解,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基础仍然不稳固。特别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持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市场形成较强的溢出效应,资本跨境流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实体经济面临较大挑战。新的科技革命尚未爆发,全球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国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国内大循环为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创造了新的增量空间。因此,从战略层面审视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三)从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何能有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这是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在逻辑的重点。国际大循环波动将影响国际市场,对冲这种影响的着力点可以考虑国内市场。如果国内市场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依托国内市场将有效缓解宏观波动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依托我国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现实基础而提出的。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10)习近平:《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8月16日。这些预示我国发展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但能有效对冲国际大循环的波动,而且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从经济增长层面促进宏观稳定,而且从质量效率层面强化经济发展的自主性。经济发展面临“卡脖子”等挑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突出,缺乏自立自强能力的规模扩张难以真正实现宏观、健康、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强调生态环保,加快推进民生保障补短板(11)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8页。,改革社会治理弱项,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统一。强调国内循环而放弃国际循环,或者强调国际循环而放弃国内循环,都可能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尽管要着力应对当前国际大循环对我国所产生的冲击,但国际大循环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全球合作,通过自贸区战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打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全球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2)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扣实现经济现代化这条主线,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精神,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构成了巨大的内需空间,为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支撑。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不断提升内需的总量和水平,这既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也是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从消费看,收入分配改革及扩大就业构成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我国消费占GDP比重不仅比美国等发达大国低,而且比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低,这预示消费扩张具有较大的空间,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选择。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营造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环境。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13)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3页。

从投资看,立足新发展阶段提质增效构成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既创造了巨大投资需求,也增加了有效供给。投资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将投资集中在疏通循环的堵点、淤点,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三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四是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五是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六是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配性,锻造供给链长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在于实现供需的匹配,还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重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促进资本、劳动、土地、技术、数据及管理等要素高效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从资本方面看,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推动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从劳动方面看,优化人才制度及户籍制度,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高效配置;从土地方面看,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从技术方面看,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第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现代流通体系涉及面非常广,既包括由覆盖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方式等构成的流通运行体系,也包括由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标准、信息监测服务、商品应急储备、市场应急调控等构成的保障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一是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二是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15)祝合良:《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经济日报》2020年12月21日。三是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

第二,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要更加注重提升数字化水平。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世界主要国家将信息网络技术列入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战略重点,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越来越突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高度关注提升数字化水平,这是顺应全球发展新趋势的客观要求。通过“互联网+”,一方面探索现代流通体系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流通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流通体系转型升级,对现有流通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智能化等目标。

第三,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就深刻阐释了资本自我循环无法自我创造价值的深刻逻辑,资本与劳动力结合促进社会再生产,才能不断做大“蛋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二是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三是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结算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我国通过自贸试验区战略积极打造国际贸易投资合作新平台,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探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截至2021年2月,自贸试验区已进行六次扩容。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天津市及福建省设立三个自贸试验区。2016年9月,在G20峰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批准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及陕西省设立七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自贸试验区。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在山东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云南省及黑龙江省设立六个自贸试验区。2020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市、湖南省及安徽省设立三个自贸试验区。目前,自贸试验区已形成“1+3+7+1+6+3”的基本格局,此外,海南省以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将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我国加快在国内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同时,也加快同其他国家(地区)谈判新的自贸协定,深化双边或者多边开放合作。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2020年12月,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开启了中欧合作新局面。目前,我国已经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1个成员中的部分成员进行了非正式接触,积极考虑加入CPTPP。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总体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发展理念、运行模式、增长动力都在经历持续深刻的调整。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而且能够实现国内大循环,同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16)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猜你喜欢

格局体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