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振义:捍卫这片多彩的土地

2021-12-28陈剑萍

绿叶 2021年6期
关键词:朱鹮华阳乡亲们

◎陈剑萍

距离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古镇5公里的红石窑村,有一处院落曾是风格独特的地主庄园。时至今日,它是红25军司令部旧址、全国红色经典景区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参观的人们来到这里,驻足观看着展览中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读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见证着当年红军留下的遗物,尤其是在建党百年的今天,更让人禁不住钩沉历史,追溯往昔那些抹不去的印痕。

守红色历史

华阳古镇自秦汉以来就是傥骆道上的官方驿站、军事要冲、政治经济重镇。1935年3月8日,以程子华为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的红25军由鄂豫皖根据地北上抗日,途经洋县,驻军华阳。红石窑村的余姓地主听闻红军要来连夜落荒而逃,红25军就将司令部设在了大山深处的余家大院,这里一时成为华阳苏区的军事政治中心。红25军在这里组建游击队,开辟根据地,乡亲们用鲜血和生命支持红25军,巩固了根据地中心区域并打破了敌人第三次“围剿”。习近平总书记在《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文中指出: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今年67岁的红石窑村老书记张振义就出生在这里,小时候听大人讲红军的故事,至今他还会唱红色歌谣——《苏维埃成立在华阳》。1935年农历二月初六,红25军在洋县华阳宣布成立华阳苏区,红石窑村是成立的七个乡苏维埃政权之一,当地人民给予了红军极大的支持,烧水、煮饭、打草鞋、捐粮食、照顾伤员、编唱歌谣,军民情深如亲人。

红25军司令部旧址所在的这处当年的地主院落坐南朝北,现保留正房、厢房共12间,青砖黑瓦下雪白的院墙上是当年红25军宣传革命时手书的一条条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标语。1935年红军北上长征,反动派将红军的宣传标语糊上了泥巴,1949年后人民政府铲除糊泥露出了原来的墨书,才使我们得见“穷人要想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参加红军!”“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等标语。

1949年后地主跑了、房子充公,房屋由红石窑村村委会和村里的小学校使用,前些年院墙几近坍塌,老屋也破败不堪。

有一年夏天,山里雨水多得出奇,老房子的院墙被水一泡,泥浆顺着院墙不断地流淌,村里来人报,小学校的院墙快被冲倒了!正在吃饭的老书记立刻放下碗筷,抓起蓑衣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向老屋,与赶来的乡亲们给围墙苫上蓑衣,掏挖排水沟,清除院子里的积水。

“好险,再晚一会儿,有标语的那面院墙就被冲垮了。”事后老书记得了一场重感冒,但是他说“值了”。

早些年,乡亲们为生活奔忙,看到老书记在默默地保护着红25军司令部旧址就加入了进来。后来洋县民政局支持,由政府出资,老书记带领乡亲们连年修缮房屋、修葺院墙、墨书红军标语。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红25军司令部旧址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汉中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3月20日立碑为记。

红25军司令部旧址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后,老书记组织整理红25军事迹,布置展览,看到来参观的游客穿起红军服在标语墙前拍照,老书记欣慰地笑了。

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红石窑村实在太小、太小了,但是,谁能说它不是一块孕育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红色热土呢?为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真真切切的实物见证;为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石窑村的老书记张振义和乡亲们为保护红25军司令部旧址无私奉献,功不可没。

护绿水青山

沿着红石窑村村委会旁的木栈道步行上山,抵达千米高的青山顶,放眼望去是300多亩郁郁葱葱的原始油松林,满眼都是化不开的绿色。

“当年长青林业局到我们华阳来伐木的时候,义娃老书记绝不许采伐村上的集体林,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即使是当年,生态环境保护像他们村这样好的都不多,如今保留下这片原始林更是不易。老书记做事多为大家着想,而且多才多艺,乡亲们拥护他,亲切地称张义娃为环保书记,其实他的大名叫张振义。他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同行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书记赵纳勋亲切、深情地说着。

20世纪60年代,华阳成立了国营林场,把山林划分为国有林和集体林。那时候乡亲们到山上去挖药材、采山货,那些胸径为六七十厘米的树,树下杂草丛生,下雨后太阳大得很,一脚踩下去糊泥巴都能没到膝盖,无论天气有多干燥,河里的水都挺大,鱼多,尺把长的鱼游来游去的有几十个品种,乡亲们偶尔抓鱼、打鱼,甭提多高兴了。但是把山上的树伐了,山就枯了,河里的水也变小了,鱼也少了,没有落叶、枯枝涵养水源,一下雨,山洪就轰轰隆隆地奔下来,冲毁道路、农田。

老书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说道:“这山上的树不能再伐了!”

“1962年,有人在村里的红石崖沟原始林里割松枝,临近村子的原始林好些被割,当年生活困难,老百姓看见金黄色透明的松油流下来,就片下一片片的来当松明,点起来照明,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去片树,把树片得伤口就像眼镜蛇望天一样。”说起这些,老书记抬了抬头、弯下右手掌形象地说着,眼睛里闪着泪花。

十年前,洋县招商引资,又有人打红石窑村这片集体林的主意,商人们最看好的是红石窑村里这片长得又大又密的原始林,问到老书记,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

镇上的个别领导劝说他,他丝毫不松口:“你免我的职务可以,免了我,我号召老百姓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山林” !

当时乡亲们担心地问他:“你能顶得住吗?”

“我是顶不住,但我怕啥嘛?”老书记自言自语。

傍晚的时候,一帮人带着绳索、斧头、电锯来到红石窑村,扬言要割松枝、伐松树。乡亲们来保护集体山林,老书记为保护乡亲们挡在大家的前面,他对来人厉声断喝:“你们谁敢?先从我身上砍过去!”气如长虹,震慑住了来人。

老书记德高望重,职务也没被免。在老书记的带领下,顶住了采伐和开发,一棵树都没有被挖走,一棵树也没有被砍伐,他和乡亲们一起保住了红石窑村红石崖沟里的这片原始林,捍卫了秦岭主脉里的这片绿色大山。

想当年,红25军的将士为了新中国和老百姓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如果看到今天红石窑村苍山滴翠、百姓幸福安康,他们一定会含笑九泉。

现在,红石崖村的这片原始林成了华阳古镇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了纪念 1935年红25军来到红石窑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乡亲们亲切地把这片山林命名为“红军林”。

山林最怕着火,老书记是红石窑村护林防火第一责任人,每年的社区共管防火保护年会上,老书记都要一再念叨:“我们这里有大熊猫、朱鹮,千万不敢着火,一旦冒烟卫星看见了,那就不得了喽。”老书记指了指天,形象地说着,大家一起笑起来。

卫金色家园

红石窑村掩映在大片的水杉林中,村子虽然不大,但清新整洁,群山环抱,溪流交错。初夏时节一片片的水稻田稻秧青青,不远处偶尔有朱鹮在秧田里低头觅食。在红石窑村,素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处处可见。

村口的空地上,老书记于1986年带领村民亲手栽种的一片水杉如今已经郁郁葱葱,胸径有大海碗口那样粗了,林下的老碾盘、秋千、老水车、长椅是游客歇息的所爱。6月,红石窑村口的这片百十平方米的水杉林高高密密的枝丫间,三家朱鹮的鹮巢高坐,这两天小朱鹮的爸爸、妈妈正在忙着训练今年孵出的小朱鹮出巢呢。

“这红石窑村风清气正、干净整洁,尤其还能看见朱鹮,吃到可口的农家菜,谁不愿意再来呢?”我们遇见的游客交口称赞。

老书记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他退休时红石窑村集体经济账上还有80多万元,主要用于村上修路、帮扶孤寡老人,长青保护区也对村上有所支持,但红石窑村从来不等、不靠、不要。

见到老书记的这天,他腰杆笔直地刚从自家的地里下地回来,见到我们他缩了缩手:“我手上有泥,不握手了。我上午去地里锄了草、施了肥,过些天你们再来,就能啃到我种在地边的苞谷棒子了。”老书记接着说,“现在水稻田种得少了,朱鹮分布的密度就大,朱鹮踩倒刚插的水稻秧会影响水稻产量,刚才我就看见有人在驱赶稻田里觅食的朱鹮了,唉……”老书记叹了口气。

如今老书记虽然退休了,家里开着农家乐,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但对于他深爱的这片家乡的土地也不无担忧,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老人要照顾第三代,还要自己插秧种田,实在是辛苦!慢慢地,自己就不种地而是去买粮食吃了。为了朱鹮的生存环境,为了红石窑村,为了华阳朱鹮这一金名片,还是要保住水秧田啊!”

每当金秋时节,红石窑村道路两旁、漫山遍野的山茱萸红彤彤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游客纷纷拍照、采买,来了就舍不得走。而原来的红石窑村村民一直以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为主,那时山里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书记外出学习,发现好项目,“那几个月,我的鞋子都跑烂了好几双”!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种植了500多亩山茱萸,不但给全村200多户村民带来了每年户均近万元的收益,秋天的亮丽风景更是吸引了远近游客,同时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

看着乡亲们逐渐走上了致富路,生态保护意识也在增强,老书记的心里甜滋滋的。目前他被华阳镇政府聘请为政府资政和顾问,担任华阳景区首届旅游协会会长。

2021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来红石窑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人越来越多,有奔着老书记张振义而来的游客特意请他来现场讲解,67岁的他总是满怀激情地讲述,今年他已经义务讲解了42场。

红石窑村现任的村书记是老书记张振义手把手培养的接班人,就像文化有传承一样,新的村书记继续捍卫着这片多彩的、生长着故事的土地。

当我离开红石窑村时,一片青青秧苗的水稻田中,朱鹮在天地间翱翔,不免遥想金秋时节,这片多彩丰收的土地,必是“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猜你喜欢

朱鹮华阳乡亲们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优雅的朱鹮
血浓于水
무용극 〈따오기(朱鹮)〉 충칭 공연
嵇康·绝响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