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精细管理的探索实践
2021-12-28○李晖
○李 晖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赵佗学校)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保证
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情景的创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学习方式的指导,关键都在教师。基于此,在教学精细管理的探索中,重点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发展教师内动力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文体活动、教研活动,及时肯定辛勤付出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使教师们接受新理念,在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中不断提高。
注重从理论研究入手,强化校本培训。对教学模式、备课要求、校本教研、听课要求等进行详细解读,对教师教案、听评课、教学设计等进行规范要求,结合公开课中教师们的亮点,对课堂教学各环节关注点进行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另外,创造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召开听课总结分享会,通过说课研课的分享达到二次培训的目的。
二、有效的过程管理是关键
过程管理要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有评价。
1.“明确目标、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的生本高效课堂模式。
“明确目标、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的课堂,注重“目标、任务、点拨、自学、互学、导学”六个方面,教师注重课堂上的目标任务引领和适时恰当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学、互学、导学,实现真实的学习。
明确目标,即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好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讲练结合,即教师可以通过“讲”来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目的,达成学习目标。当堂训练,即随学随练,及时训练,反复训练。要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当堂练,用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目标达成度。
2.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
公开课之后,由教研组长引领,授课人说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围绕课例和主题集体研讨,共同提高。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备课组的凝聚力,增强了教学工作和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基于学生发展水平是原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课堂精细管理需要教师考虑学生发展水平,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基于此,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树立教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让教师看到学生背后的问题,对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言行中注意给学生足够的尊重。二是广泛开展“诵经典、修德行”及“学科周”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及学习习惯教育。三是注重家校合育,多召开分年级、分时期、分层次的家长会,力求改变家长们的教育观。四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可以开设体操班、书法班等兴趣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