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该修点什么
2021-12-28陈海波
○陈海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前阵子天津有位老师嫌弃有些学生家长挣钱少、素质低,成为热谈。不能不说,这位老师的修养太差了。
但我们笑过后该自问一下:我们自己的修养都到位了吗?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极尽所能让大观园里的诸多人有了前所未有的笑声。贾母更是把刘姥姥当作自己的上宾,不仅盛情挽留刘姥姥多住几日,让其吃好、穿好,更是亲自带着刘姥姥游逛大观园,让其玩好。
吃着笑着,玩着逛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妙玉的栊翠庵。
贾母对妙玉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聪慧的妙玉很懂贾母的心思,不一会儿,就用旧年雨水沏了顶好的老君眉,用成窑五彩小盖盅盛着奉给贾母,哪知贾母浅尝了两小口,便直接递与刘姥姥,刘姥姥呢,也毫不客气,接过茶不仅一口吃尽,而且还进行了评点:“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就好了。”众人都被逗笑了。
慧黠的刘姥姥懂得适时配合着贾母,如此这般,便让我们看到了妙玉的修行之路——远矣!
当刘姥姥用了那个成窑的杯子后,妙玉赶紧交代下人,那个杯子不用收了,就搁在外头。
这一切,宝玉看在眼里,他知晓,爱洁净的妙玉嫌弃刘姥姥是粗俗之人。
向来认为“世法平等”的宝玉对刘姥姥很是同情,于是伺机对妙玉说,那个杯子也挺值钱的,扔掉了太可惜,不如就送给刘姥姥吧,她卖了,还可以换点钱过日子用。
宝玉这么一说,妙玉也就勉强同意,但接下来的一句话,太过寒凉,读来不觉为之惊颤。
妙玉说:“幸好我没有用过,如果我用过了,就算砸碎了,也不能给她。”
不仅如此,宝玉体贴妙玉,说刘姥姥离开之后,要派几个小幺儿打了水来给她洗一遍地。妙玉说好,但却嘱附:打了水放在栊翠庵山门外墙根就行,不必进来。你看,小幺儿们也不配登她的门的。
刘姥姥与妙玉绝无瓜葛,妙玉对刘姥姥如此嫌弃与怨恨,除了因为刘姥姥的身份卑贱、地位低下之外,实在想不出其他的理由来。
《红楼梦》中写妙玉的笔墨并不多,但就是这有限的文字却让我们忍不住思考:一个修行之人,到底该修什么?!
妙玉是大观园里比较特殊的一个人物,被作者誉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人家,但因从小体弱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师父死了,她住在牟尼院。当年元春省亲,回家要拜佛做醮,祭祀天地,贾府就在大观园修建了栊翠庵,买了十个小道姑、十个小尼姑,因为缺少主持,就特意把在牟尼院修行的妙玉请来做庵主。
据描述,妙玉十八岁时,文墨极通,经典极熟,酷爱庄子,对政治、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俗世名利都已看破,自愿享受孤独,祈求与天地自然达到融合。
但就是这样一个高洁的修行之人,虽然身在修行,心却充满了俗世的厌恶和恨。
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的研究,这只成窑的杯子,在大明王朝的时候,能值十万钱,到宝玉时代应该是更贵的了。如此贵重的杯子,只因沾了刘姥姥的嘴,就被妙玉废弃了。妙玉怨恨这个来自乡下的贫穷、粗俗的老太婆跑到她的冰洁之地,糟蹋了她珍贵的器皿、珍贵的茶。好茶被当汤喝掉,珍品茶杯被脏嘴沾过,她无法阻挡,但这个杯子是无论如何不能要了。
妙玉与黛玉性格相似,尊严感极强,不可轻亵,“万人不入她的耳目”。但,我们看,妙玉却单独约了黛玉、宝钗到耳房吃体己茶,宝钗可以上她的榻,黛玉可以坐她的蒲团。喝茶时,给宝钗用的茶具是天然瓟杯,给黛玉用的茶具是犀牛角杯,给宝玉斟茶的杯子,则是妙玉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全是名贵的器具。
分别心何其明显!
身在庙里,心在俗世,看似修行很久,实则连一点点的悲悯心都没有,没有悲悯心也就罢了,还这么多的恨和怨,还有着这么鲜明的分别心。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的“洁”和“空”,恰恰是她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所以注定“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说完了妙玉,再回到凡俗的我们。
在人世间行走,每个人都有诸多的不容易,为了活着多一些美好,我们每个人着实都需要修行。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呢?
首先要摒弃分别心。
站在俗世的台阶上,看世间的人来人往,这种世俗性决定着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产生一定的分别心,往往会不自觉地就把我们身边的人根据需要划分出一个等级来。谁地位高、权势大,我们就付之热情,予以奉迎;谁地位低、无权势,我们就可以拿其不当回事,予以轻视。
马德说,这是人的聪明之处,也是人性的奸诈之处。
因为分别心,呈现在我们眼里的世界是非客观的,我们感受到的,也往往是经过我们主观忖度出来的。
所以,人一旦拥有了分别心,就容易成为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心机重重,帘幕无重数。
只有摒弃了分别心,我们才能修得平等待人的视角,以一颗平等心,真诚待人。不论尊贵与贫贱,不论位高与位低,都能给予对方以应有的尊重与良善。
其次,修一颗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就是说,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将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理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有了它,就有了感同身受与仁爱,就可以尽可能地消除挑剔、抱怨、指责、嘲笑等,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欣赏、赞美、鼓励、谅解与扶持。
《红楼梦》七十六回,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
面对俗世,修一颗同理心,润一副悲悯心肠,何其重要。当我们的心中有了这样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和谐与友好。
漫漫人生路,“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当我们都能修得一颗同理心,怀一颗悲悯心行走,平等与宽容也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一份祥和。那么,每个人遇事、遇人,自然也就多了一份承受的能力、化解的能力与融合的能力。
这,是不是我们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