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育人机制构建

2021-12-28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巨鲜婷

内江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职业院校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巨鲜婷 高 鹏 洛 辉

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关注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院校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教育是实践本位的教育类型,充分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阵地,劳动教育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作用举足轻重。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其正确劳动观念是否具备,劳动技能是否娴熟。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12月公布了“双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名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高职学校和专业,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1]。“双高”建设任务明确要强化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改革,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1 劳动教育开展的意义

(1)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职院校须紧紧围绕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要途径。

(2)是“双高计划”实施必由之路。人生第一教育是劳动教育,青少年通过劳动获取幸福生活、以智慧劳动创造生活。“双高计划”背景下,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必须构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改革,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人才。

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普及短板化

从教育体系来看,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较为系统,而在高等教育层面存在制度不完善,缺少专门组织机构和有效管理机制[2]。尤其是在各职业院校中实施片面化,载体主要是专业实习,侧重实践操作,“有劳无育”或者“有育无劳”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劳动教育理-实严重脱节。劳动理论、技能、精神不能很好地渗透进学生的“三观”之中,终使得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

2.2 意识弱化

很久以来,劳动教育被人们理解为体力劳动,比较肤浅,社会群体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认识不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轻视家庭劳动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后,以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也使得劳动教育的意识逐渐弱化,大学生认为劳动不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脑力劳动,希望通过努力获得一份脑力劳动的工作。

2.3 内容形式单一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有劳无教”、“有劳无范”、“有劳无师”现象比较严重,劳育主要表现为打扫教室、清理公共区域卫生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未能做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途径多措并举。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劳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偏向生产技能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实习活动内容过于单调,学生缺乏劳动成就感、快乐与价值,更不能将实践劳动的精神进行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教师,且教师也不能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去引导,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感和生动性。

2.4 育人价值虚化

“双高计划”明确劳动教育为一项育人任务,是对学生生活劳动、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育美、强体、增智”育人价值。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劳动教育载体创新,落细落实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机制设立不合理,导致劳动育人价值虚化现象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缺乏对学生劳动自觉性培养。

3 育人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把“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并列,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完善为“德智体美劳”,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之中劳动教育存在普及短板化、意识弱化、教育形式单一化、育人价值较为虚化等问题,且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这对于“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高职院校使劳动教育内容规范化、严谨化,开展“劳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家校社”劳动育人格局、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多元师资队伍、建立劳动资源库、强化劳动考核,从而构建新的劳动教育机制。

3.1 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于2020年3月颁布,《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意见》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活动需在16学时以上。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实施“尚劳修身”计划,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除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职业院校须开展与专业对口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校内劳动、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劳动教育活动,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开展劳模进校园、学生进工厂等劳动主题实践活动。

3.2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格局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又协同配合、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加强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和体验,才能促进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养成[3]。

家庭教育是载体。在劳动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基于此,学校可通过布置特殊的“假期作业”来开展劳动教育,低年级学生聚焦孝文化,倡导学生假期回家通过为父母做道菜、为父母分担家务等;高年级学生聚焦职业发展,倡导学生假期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学校教育是规范。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学校。学校应发挥劳育主阵地作用,除了理论授课、劳模工匠讲座、校园劳育专项培育等多种形式以外,结合“互联网+”,注重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线上活动,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

社会教育是延伸。社会实践除了宣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还要进一步开发社会实践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公益活动,教育者要注重在活动中引导和教化,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和劳动素质、进而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3.3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双高计划”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避免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的“独角戏”,要抓好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是建立校内专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负责“劳动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二是整合校企合作资源,可通过建立劳模工作室、园长工作室,充分发挥校外师资力量。三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培训,确保其能在任教中融入劳动教育,同时在劳育中渗透德、智、体、美德教育[4]。

3.4 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

劳动既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教育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形态单一的教育实践难以承载新时代劳动育人功能,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将各种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让资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

一是整合“就业指导”为“劳动与就业指导”。将劳动法规、劳动制度、劳动价值、劳动关系、权益保护系统纳入。二是对接行业需求,开展调研分析,研究教育部行业技术规范,可设计或直接购买相关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改变传统课堂式教学,学习实现双向互动形式,在线课程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利用案例视频与仿真实验的互补,提高情境化教学质量,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实景化的体验,可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

3.5 强化劳动教育考核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评价,探索劳动教育清单制度体系,制度要明确劳动内容和要求[5]。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学生管理部门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优化设计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内容、课时和活动时长以及考核评价情况。要列入教育档案之中。

一是要创新劳动教育课授课方法,探索采用理论、体验相结合,讲授、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二是细化课程考核评价,在不同方法中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各学习环节、学生职业素养、劳动安全、协作精神学习等表现内容进行综合考核;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报告》形式完成,评价内容由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色自定,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按照不同比例(如终结性占60%、过程性占40%)综合之后即为劳动教育课成绩。

二是加大奖惩力度。设立劳动教育学分,将劳动教育学分作为奖助学金评定、推优评优、推荐就业、入党等评优树模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将劳动教育学分作为毕业必要条件,也可设立“劳动教育专项奖学金”、评选“劳动之星”等活动,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优秀、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4 结语

劳动教育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伟大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双高计划”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构建课程体系、多维度育人、建立劳动资源库、打造师资力量、强化考核多维度劳动教育体系,助理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数说高教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