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手》:抗战英雄的多元叙事
2021-12-28纪紫玉
纪紫玉
(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中华民族经受的苦难和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影视剧创作的宝贵资源。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四十集献礼剧《猎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在播放过程中,该剧收视率不断攀升,最终荣获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冠军。该剧反映了上党地区的抗战,以河北、山西交界的地理位置为横向坐标,1943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纵向坐标,从猎户复仇视角出发,展现平民英雄成长,以点带面地塑造出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群像,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一、抗战中的成长
电视剧《猎手》塑造了“富有个性特征又能揭示我们生活本质的英雄形象”[1],这些形象深入人心,此剧通过探讨普通人的成长与转变、作为个体在矛盾与挣扎之下会做出何种选择,说明抗战中的革命理想与团结抗战的重要意义。
首先,该剧塑造的人物是逐渐成长的,人格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更为别致与庄重。以杨天柱为例,剧作者为他选取了一条独特的平民英雄成长路径,展现其“成长——转型——升华”的过程。“杨氏二十七代子孙”杨天柱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猎户家庭中,从一个注重家族观念、以乡土生活为底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杨天柱身上带有猎户打猎时“稳、准、狠”的特点以及未被雕琢的“锋利棱角”。他利用地形把日本武士引入捕兽陷阱,用手中利箭精准射杀日军,但也常不计后果地只身一人寻找猎杀日军时机。在与日军激战中,八路军救下被炮弹炸伤的杨天柱,杨天柱被八路军英勇抗敌的精神所折服,对同伴说:“八路打小鬼子真不含糊,我们应该跟着八路一起干。”至此杨天柱加入八路军,拥有了为民族生死存亡而战的人生信念。他前往日军A字工程核心区磨盘岭执行侦察任务,跳崖传递情报,却在磨盘岭保卫战的熊熊战火中失掉一支臂膀。通过对比杨天柱转型前后形象,展示出八路军对“潜在”八路军战士的包容性与引导性,突出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
其次,该剧书写的人物具有浓郁的性格色彩,在由个体观念向国家观念的转变中,表现人性的矛盾与挣扎。有别于以往抗战剧对典型人物的塑造,《猎手》中的杨天柱既不同于《民兵葛二蛋》中从蛮不讲理、贪恋赌博的农村二流子成为一名革命英雄的葛二蛋,也不同于《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顽劣固执、爱恨分明,最后却死在国民党枪炮中的悲剧英雄顺溜,而是一个由执拗武断的猎手逐渐成长起来的八路军战士。他是枣树村的猎户,有着高超的打猎技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的村长之位也即将让位于他,可一天之中所有的美好都成为梦幻泡影,全村被日军屠杀,从此他执迷于为亲人报仇走上猎杀日本侵略者的道路。他不听劝阻,执意解救因他而遭受无妄之灾的朋友马二龙,却因疏于防备导致岳父兰世贵被汉奸残忍杀害。他爱上常慧美,因怕她受到刘小凤的伤害,对其大声呵斥并说出违心话语。加入八路军后,他睿智冷静地飞身跳崖传递情报,但也意气用事,击落日军飞机要将飞行员就地正法。剧作者从亲情、友情、爱情、信仰相互穿梭的多个层面表现杨天柱从初期冲动莽撞转向后期坚守民族大义,但所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在面临价值选择时会有纠结与反复。人性具有复杂性,面对不同境遇与选择多重身份时,有利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此外,剧中其他人物同样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如接受新思想启蒙、心系民族危亡的进步青年的常慧美,勇敢离开父亲“保护伞”,走向抗日道路,启发杨天柱团结抗战。皇协军大队长常久宽对八路军持保守态度,告诫女儿“以后离这号人远点”,后深刻认识到“要想保护好亲人和下属,就要先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职责”,开始为我军提供情报,被日军批捕后,以绝食自尽方式结束生命。皇协军中队长李英杰在日军面前不卑不亢,身为伪军心酸自责,经历深刻的价值挣扎后,为掩护八路军行动,与日军决斗时以献出生命的方式完成心灵救赎。正是这些人物心中高亢的革命理想由生成到燃烧,性格不断地立体化呈现,在由家向国的转变中,“彰显了团结抗战的方针对推动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的重要意义”[2],实现了精神与情感上的升华。
二、抗战中的历史
战争是残酷的。二十世纪的反法西斯战争更是如此,抗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是刻骨铭心的伤痛。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随后日军侵略野心急剧膨胀,致使大半个中国沦陷,中华民族用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同时也面临着死伤无数,“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惨痛代价。如今已迎来和平年代,人民不再颠沛流离忍受战争苦难,但是这场由日本发起的侵略战争,是中国军民艰苦卓绝付出沉痛代价取得的胜利,应当被铭记。历史如浩渺的大海,战争剧仅取一瓢,这就要求战争剧创作要有格外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文学态度,有对史学和艺术的双重敬畏。[3]剧作者在这一前提下,从主人公的选择与剧情的呈现、日军形象的塑造方面,深入挖掘、不落俗套,彰显更具真实感的抗战精神。
首先,人物形象塑造趋于平民化与粗犷化,呈现更贴近抗战史实的剧情。在人物设计与造型上,主人公的角色未选用偶像明星和英俊扮相的演员,而是聚焦英雄主义与展现平民性,人物设计相比以往的抗战英雄有所改进,更为生动、有特点。长得像“热地瓜”的杨天柱在着装上更为朴素,不论是初期的宽大皮袄,还是中后期的粗布对襟上衣,都以深色系为主。他说话高音阔嗓,做事冲动、敢想敢干,猎杀日军不遗余力,展现的英雄形象更接地气,得到观众喜爱。在剧情上,剧情贴近抗战史实,还原抗日战争的残酷程度,力证每一次的细微进展与胜利都是战士的牺牲换来的。第40集中,随着冲锋号角吹响,磨盘岭保卫战发起,战士们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暗堡,与敌人同归于尽。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平凡人的存在,他们由“家”向“国”,冲到历史的前台,发扬了伟大的抗争精神。剧情极力还原历史场景,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观众由平凡英雄反观自己,产生共鸣。
其次,日军形象的去“脸谱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天下没有一个无性格特征的人,即使有一个毫无性格的人,那毫无性格也就成了他的性格特征。”[4]剧中的日军形象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剧作者没有对日军进行简单的丑化和矮化,而是注重对日军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有助于观众正视历史、反思战争。剧中着力刻画了三位日军形象,如小泉、山田、小泽,表现他们对于生命和战争的思考。日军指挥官野村命令年轻士兵小泉亲手屠杀杨天柱年幼的儿子,小泉虽心有不忍,但依然严格执行了命令,此后他时常神情恍惚,在承受被欺骗的愤怒和对杀戮的悔恨中走进日军军火库,从中烧掉家书并点燃军火。日军空军联队飞行员山田,他自大狡猾,被俘后他极力否认自己是日军山田将军独子,后来在八路军尽心的照料和感召下,认识到我军才是正义之师,主动交出日军A字工程的核心机密,这也体现在人道主义层面,八路军对待日军和战俘的区别。剧作的画外音交代山田回国后再次被洗脑,命丧太平洋战场,揭示日军受日本军国主义至深荼毒,控诉法西斯战争反人性、反人类、反和平的罪恶。第三位是日军联络官小泽,他的母亲是中国人、与常久宽家是世交,对他来说一边是亲人朋友,一边要严格执行日军工作,可他在与常久宽饮酒中无意泄露日军核心机密,为我军抗战提供胜算。小泽虽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作恶的一份子,但也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人性随着的环境、认识与地位扭转。
三、抗战的多元叙事
当下,电视剧抗战题材在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猎手》的叙事模式十分独特,描写战争场面运用写实手法、幽默与严肃相协调的叙事视角、抗战叙事中美学的融合与突破,展现全民抗战的革命图景。
首先,剧中在刻画战争场面时运用写实手法,达到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其一是地理位置选择,剧中选取的外景地为河北太行山和山西境内,空镜头转换大部分为辽阔的山川沟壑,展现了北方地域特色,这也说明华北地形地势对于抗战的重要作用——不仅承载着地缘文化,还是历史的枢纽,具有历史性与真实性。其二是逼真的战争场面。通过战事场面的烘托,体现英雄人物的顽强精神,展现英雄形象,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5],实现历史客观性与艺术创造的有机统一。剧中多次宏大的爆破场面增加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战争的悲壮感与激烈感。
其次,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呈现。《猎手》这类抗战革命题材,具有历史严肃性,蕴含着深层文化意义。但是对于战争的残酷与沉重,剧中融入了活泼戏水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观众紧张压抑的情绪,增强了电视剧的可观性。相反的,幽默、诙谐成分一旦成了剧情的基调,革命则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已,与历史的实际发生严重脱离。[6]《猎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融入谍战、爱情等流行元素,用蜻蜓点水式的幽默与战争的严肃性相协调。
再次,在叙事美学上,画面构成十分新颖,镜头里融入镜子意象,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7]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古知今,“镜子”在剧中多次出现。如第3集中杨天柱缓缓走到更衣镜前审视自己,忍受亲人被屠的巨大伤痛,剪短头发准备复仇;在17集的更衣镜中,小喽啰殷勤地为吴胖子捶背,在日军面前极尽谄媚之势、做小伏低的吴胖子,实则为狗仗人势的衣冠禽兽,此时他在“正襟危坐”地为日军招收特务,打听八路军和游击队线索。镜子意象在剧中出现18集,大约占全剧的二分之一,是剧中人物的无声语言,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既是现实的冷峻警示,还是未来意象的烛照。《猎手》中的镜子不仅映照出爱国志士为亲人报仇、救国寻找出路的勇敢与果断,还显现出特务汉奸卖国求荣的丑恶、狡猾与奸诈的嘴脸。正如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有些人被历史铭记,而有些人则被狠狠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四、结语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对民族史的挖掘与呈现,时或充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的载体,时或强化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8]电视剧《猎手》揭开民族史的面纱,通过更真实地讲述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成长,实现历史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故事,呈现对民族复兴“接力棒”的传递,彰显抗战精神的代际传承。但本剧也有进步的空间,如剧中重复镜头过多、女性人物塑造较为简单、人物情感逻辑编排上需更自然一些、需仔细雕琢人物与事件的逻辑关系,以此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形象与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铭记历史、发扬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