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对青年文化引领的经验总结

2021-12-28孟凡榕林嘉丽

南方论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文化

孟凡榕 林嘉丽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探寻新时代党对青年文化引领的经验总结,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引领”是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文化资本演化、裂变、提升的全新导向思维和战略决策。[1]从历史学进程出发,党对青年的文化引领应该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与党的建设历程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的文化引领与政治引领内涵虽然不同,但其导向作用发挥一致。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文化建设迈向了新起点、新征程,尤其在建党百年之际党对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深厚情怀,提高了青年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筑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一、党对青年文化引领的历史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前:在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中萌芽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是文化认同虚无的时期,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扔进了“垃圾堆”,钱玄同把批判旧文化和废除汉字等同起来。中华民族文化何去何从?中国青年一直在探寻文化的伟大复兴。五四运动后,学术界几位教授联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这一宣言主要是关于文化发展的,致力于矫正复古和西化的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时局复杂,但仍然在文化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而且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延安时期边区青年干部的文化建设也卓有成效,尤其在农村地区普及了文化教育,对于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

(二)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摒弃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文化自卑”心理,不断出版关于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不断繁荣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科学文化领域出现“左”倾思想,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双百方针”,提倡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的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了“五爱”道德规范,此外在青年教育方面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全体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似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中国精神开始融入青年文化教育过程中,诸如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但是在文化引领方面也遭遇过挫折,十年文革时期对于文化建设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判断,对于一些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中华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在谈改革、议改革、干改革中不断丰富

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认识。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共抓”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要论述,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文化的引领工作,同时不断进行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文化发展过程中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部分。2011年两会结束前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出:“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强调国民素质和道德情操,就是要培养青年的理想与信仰,从而抵制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不良影响。

(四)新时代:在中国梦、强国志中逐渐发展

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三个面向的社会主义文化”[2]要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思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这些重要论述是进入新时代后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执政党,从整个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齐抓“五位一体”,坚定“四个自信”。青年作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后继力量,为培养青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近几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年推荐百种优秀读物,广电总局播放党建党史影视剧素材,对于提高青年人文素养、强化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觉、振奋民族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党对青年文化引领的基本特质

(一)觉醒与感知显现

新时代党对青年的文化引领集中表现在青年人身上的文化觉醒和文化感知。文化觉醒与感知最早体现在“五四”时期,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饱学之士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西方文化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标志着近代文化觉醒和文化感知。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然不再是以前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中华民族在国际平台不断彰显民族风范和民族威仪。这种觉醒与感知一方面体现在面对西方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得到了其他民族、文明的认同理解与欣赏。另一方面体现在主流文化的建设,我们的主流文化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我们的主流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深层内理,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力和民族个性,此外党报党刊、电视、出版社等主流媒体也发挥了文化传播的阵地作用,助推主流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青年也以自己的方式在网络渠道上发出公正理性声音,在自媒体渠道上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二)传承与发展延续

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国家历史、形象和尊严的代表,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尤其是不能囫囵吞枣的对待民族传统,做文化上的“啃老族”。2021年春节晚会火出圈的当属河南春晚,当各大卫视争相抢流量小生提高收视率的时候,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喜闻乐见,今年端午节节目《端午奇妙游》更是吸人眼球,可见运用新媒体技术搭载传统文化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着力点。这些参演的演员是青年一代的榜样,14位演员大多数是90后,她们也喜欢逛街、喜欢时尚,但是她们愿意用舞蹈叙写民族自豪。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7],在这个格局中,我们看到了针对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新出路,即为充分调动青年对于文化创造积极性和内在潜质,实现对青年创造力的真正激活,让青年深知民族传统文化的前行轨迹,切身感受到社会前景的美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知识和素养擢升

文化素养不等于文化知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充分表现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提高新时代青年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方式应是教育,教育是根本,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8]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9]提升青年文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最基本的要求是从经典原著和书籍中体会文化经典,认识和思考自身文化和他国文化,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培养青年文化素养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家不断打造文化精品,在电子阅读方面不断满足青年需求,繁荣数字阅读文化市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文化素养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础力量。事实证明,打造文化精品产业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而且能够提升青年的文化深度和文化品位。强调和提升青年的文化素养是更加关怀青年成长的重要一步,丰富青年文化知识是讲求理性、完善自我的重要课题。

(四)使命与践行并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勇担文化使命,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不断的包容、互鉴中茁壮成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共产主义文化理想上与我国儒家“大同”思想有着天然的契合,于是从五四开始,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烽火中凝聚民族力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引领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年有情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在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争做文化志愿者,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农村和社区进行文化宣讲活动,不仅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活力,而且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二是青年勇担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世界的考验也是对中国的考验,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意识。志愿参加抗疫的青年能发声的发声、能出力的出力,回到家乡的大学生勇担社区防疫志愿者,90后医护人员更是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彰显了青春力量。之所以中华文化有魅力就在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因此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个个青年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时代责任。

三、建党百年青年文化自信的生成理路

(一)传统文化是涵养青年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浅谈三种。一是文化载体。例如汉字文学,前面提到钱玄同把批判旧文化等同于废除汉字,作为中国青年学子,我们提笔写的是汉字,这些通过汉字表达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尽的生命力、感召力,从《诗经》《楚辞》到魏晋风骨,从史学二司马到明代四大奇书,从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到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价值。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清静无为”。三是政治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社会主义的一面镜子,政治意识和社会理想是奠定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培育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挖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强化青年的民族意识、文化觉悟,涵养青年的民族自尊、文化自尊。

(二)红色文化是浸润青年文化自信的智慧结晶

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中留下了革命事迹,这些革命传统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这些民族精神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诞生于不同的阶段,但其有着共同的价值底蕴。无论是井冈山精神还是延安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的形成的精神谱系,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值得中国青年深刻学习领会。此外,民主与平等也贯穿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例如在三湾改编时,“官兵平等、规定长官不准打骂士兵”,之后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贯彻平等的观念。民主与平等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渴求的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早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就成为青年学子追求的目标和批判旧文化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三)文化改革是鼓舞青年文化自信的鲜活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关于文化的纲领、政策、目标等等,进行文化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前进,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这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伟大实践的生动图景,也为青年文化自信筑牢信念根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深刻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也明确了党的文化引领工作的重要方向。几年来,文化自信在理论上、思想上、实践上取得了新成就,从中央宣讲团到课堂小讲台,不同的平台载体,先进的理论武装走进了千家万户。

(四)文化反思是解答青年文化自信的关键密码

世界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体现的是文化的觉醒”,这句话是发表在《新青年》第7卷第5号的箴言,当然也值得新时代青年去反思文化的自信之本是何物?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中国青年发挥主体创造性,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声亮剑,才是中国文化的自信之本,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主要在于通过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我国,大中小学是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因此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道德建设过程中,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仅如此,青年在国际社会上发声亮剑的本领也有所增强,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青年在国际交流平台上维护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党对青年文化引领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促进文化认同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新时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以坚定不移的信念、优秀的品格、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担文化传承的红旗手。当今社会国际文化竞争激烈,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对于青年的文化辨别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新时代青年群体,首先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文化价值上有主体思维。坚决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不盲从但也要发扬创新意识,用发展的思维发挥新时代青年主创精神,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不断多样的现实情况。其次应该充分了解党的文化建设过程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指引下的丰富文化成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认同党的领导是文化建设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带领中国青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不断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所以新时代青年要真正做到永远跟党走。虽然党内曾经存在一些不良文化作风,但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揭露、敢于正视,不断净化党内不良作风,杜绝形式主义。

(二)遵循历史进程与把握未来走向

从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到“树立文化发展观念”,再到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融入世界文化市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着重点。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保持面向世界的未来视野。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在文化交流中相互促进,也促进了各国人民对于不同文化的互相了解。青年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1934年,鲁迅先生曾在给陈烟桥的信中指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11]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后面被人们误读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虽然其后这句与原文原意存在偏差,但是在民族的东西如何走出国门、如何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他们所表达的内在价值是一致的。因此,青年要树立“大文化观”,学传统、知历史、面未来,既要对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充满信心,也要有面向未来的自信和雄心。

(三)提倡精神文明与抵制“劣质文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吃、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付出了极大的道德代价、环境代价。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素养,在市场化经济的驱动下,很多人体现出“没文化”,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丧失道德底线,造成社会价值混乱,有些学生为了按时毕业学位论文造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教育是提升文化素养的根本,物质文化带来的幸福是暂时的,达到精神的幸福才是无限的,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抵制色情、低俗文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新人”。学校也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培养,积极营造树人、铸魂、励志、向上的文化氛围,逐步使青年接受健康的、先进的文化熏陶,使得青年能够自觉抵制一切粗俗之风,警惕一切“劣质文化”的污染和侵扰。

(四)推进文化创新与培育当代文化人才

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自身不仅有一种推陈出新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我国文化创新应该从文化体制机制、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上有所突破。在文化体制上紧抓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在文化内容上反映人民意愿,在文化形式上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把握社会生活新特点,符合新时代人民精神新需求,在文化传播上运用新技术手段打造文化产品,通过传媒互联网手段提高文化传播力。此外培养一大批高素养文化人才,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注重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我国也在各个方面营造了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和条件,搭建理论与实践平台,现有的平台例如青年大学生网上主题团课,每一期会请优秀青年代表讲历史、讲传统、讲文化,他们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失传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年龄在60岁以上,那什么是当代文化人才,包括培养互联网建设人才,也应该包括培养“非遗传承青年人才”,这也是与新时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键课题。

五、结语

新时代党对青年文化引领,体现了党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文化的前沿,引领中国青年创造出能够体现新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主动介绍出去,这不仅适应了全球化进程,而且培养了青年道德情感,培育了青年主体意识,擢升了青年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使青年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面对文化渗透时能够重视文化安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