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粤边特委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2021-12-28邓思静

南方论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特委理想信念

邓思静

(中共平和县委党校 福建漳州 363700)

关于福建漳州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仅有三件大事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一件是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第二件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进漳”;第三件,就是黄会聪领导的闽粤边特委,及其他们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一、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概况

(一)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概况

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共闽粤边特委,领导福建、广东边界根据地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兵力,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面对中央苏区严峻形势,黄会聪同志接受任务于1934年5月建立临时特委,8月在平和南胜邦寮山召开了中共闽粤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黄会聪为书记。在特委领导下,闽粤边革命根据地三年间打了一千多场战斗。在面对几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围攻,与中央失去联系情况下,闽粤边特委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抗租与分米谷斗争,变敌人的“守望队”为我们白皮红心的“赤卫队”,开辟大芹山根据地,最大程度地牵引敌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出色完成中央军委交给任务。特委活动区域遍及闽粤两省十几个县,开创纵横五六百里的闽粤边革命根据地。

华北事件后,全国抗日形势高涨,闽粤边特委审时度势成立漳州抗日义勇军指挥部。此时抗日义勇军达1000多人,抗日救国会会员达3万多人,大大加强了红军的政治、军事力量,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1937年闽粤边特委率先与国民党驻军157师进行国共合作谈判,签订6.26政治协定,成为南方八省15块根据地中最早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漳浦缴枪事件后,卢胜等30多名红军突围,重新组建新红三团,至1938年初队伍又壮大300多人,2月开往龙岩集中,与红九团一同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1938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闽粤赣省委,至此闽粤边特委完成著名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使命,为闽西南根据地党和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二)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

一是缓解苏区压力,策应中央战略转移。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住闽粤周边地区敌人精锐兵力,有效地减轻敌人对中央红军的压力,掩护了红军长征北移,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二是拓展革命根据地,形成烽火燎原之势。在与中央失去联系且敌人重重包围情况下,红三团坚持斗争,求生存、求发展。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党在南方的革命火种和战略支点,壮大了队伍,培养了一批干部队伍,后来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领导干部。如,被授予中将的卢胜,中校的林少克,龙溪地区行署副专员陈天才。

三是率先建立统一战线,成为南方根据地典范。在南方15块革命根据地中,闽粤边特委最早组建抗日义勇军,并且主动与国民党军队谈判,签订合作抗日协议,唱响南方各游击区中最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

二、闽粤边红军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闽粤边特委及红军精神最集中体现。在环境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理想信念为内核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支撑红军将士战胜艰难险阻,这在这支红军队伍领导者、指挥者特委书记黄会聪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黄会聪因病逝世时年仅28岁。他秉持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无论是敌人重兵围剿、与党中央失去直接联系,还是卧病在床的情况下,始终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黄会聪刚刚担任特委书记时,领导红三团300多名红军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面对的是国民党数百倍的悬殊兵力,特别是在国民党调动中央军第80师,粤军第9师等部重兵压境时,他仍然一往无前,面对困境,依靠苏区群众,英勇机智打出外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黄会聪重病期间,为使党中央及时了解闽粤边区革命情况,他亲赴上海、北平找党中央无果,他忍受着病痛带来的极大痛苦,临终前一笔一字写下了二万五千字的报告,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他带领的红军队伍的光辉业绩是可圈可点,他带领闽粤边红军开展1000多次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不仅完成掩护了红军长征北移的使命而且开辟了横跨闽南、粤东十多个县,纵横五六百里的游击区域。

没有信念,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闽粤边的革命精神,正是有黄会聪这么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带领众多闽粤边红军战士,他们始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所以取得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成为南方八省的一个典范。

(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闽粤边特委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时,善于捕捉信息,分析研判、提出对策彰显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创新精神。

首先第一个,善于捕捉信息,想方设法收集国内外各类消息,分析形势、研究对策。特委在独立领导三年游击战争中,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就派人到沿海信息比较灵通的城市厦门、汕头、漳州收集各类报刊,分析国内外动向,判断形势,主动作为,体现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捕捉到时局的变化,积极地转变斗争的策略,也是这支队伍的显著特色。1935年12月25日闽粤边特委发出《坚决地为着开展反日的统一战线而斗争》宣言书。特委机关起草之日正是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之时。特委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各项主张,同《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精神基本相符。1936年4月,闽粤边特委在其机关《战斗报》发表《福建危机与党目前紧急任务》一文,敢为人先号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不分党派宗教信仰姓氏,在反日旗帜下团结起来,开展广泛的民族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不再捕捉富农和争取国民党下层官兵的策略。1936年6月,开创性与国民党157师签订“六·二六”政治协议,开启红军游击区国共合作抗日先声。这些创新实践体现闽粤边特委及其红军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洞察力和首创精神。

正是由于闽粤边特委敢为人先前瞻性地提出了符合党中央精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使特委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走在了南方各省游击区的前头。在民族危机的关头,我们顺应了全国抗日的这种大形势,云集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为红军队伍的壮大打下基础,所有这些都体现他们敢闯敢创、敢破敢立、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印证这么一句话大白话“敢拼才会赢”!

(三)扎根群众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是闽粤边革命胜利源泉动力之所在,是革命胜利的根本。

1935年,国民党发动移民并村和残酷“三光政策”,特委调整策略,让未暴露党员、游击队随群众一起移民并村、签名自新,深入敌人据点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瓦解国民党地方政权,保护群众利益。闽粤边特委采取“白皮红心”策略,把党的群众工作发挥得淋漓尽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闽粤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闽粤边革命精神的根本。

1939年4月19日,国民党保安团得到消息包围闽粤边特委机关印刷所东坑土楼,特委机关虽然提前转移了印刷所,但是时任平和县委书记林湖鳅同志还来不及撤离,情况十分危急!在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时,红军老接头户杨丹机智勇敢,果断将林书记带到牛棚。杨丹迅速扒开牛棚中牛粪,叫林书记躺下,更为巧妙的是将平常挑牛粪畚箕盖在林书记脸上涂上牛粪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的地方,任凭敌人怎么搜查,也无法想象底下竟藏着我们的红军干部。这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这就是人民群众跟我们人民军队的血肉相连,所以让我们的领导干部躲过了一劫。

正如卢胜将军撰写的《闽粤边五南苏区红旗飘》的回忆录里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依靠和动员群众起来斗争,才能排除困难,取得胜利。”闽粤边特委扎根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再次证明,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闽粤边革命精神的根本。

(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物资匮乏、敌强我弱、环境恶劣条件下,闽粤边特委及其红军能够完成使命,秉承的是奋斗和牺牲精神。

国民党在清剿期间大部分都是粤军157师,以其擅长山地作战、有较强战斗力且装备良好的特点对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展开凶狠残酷的剿杀。国民党军队常常整营整连上山埋伏游击,一旦发现红军游击队,就紧追不舍包围搜山;敌人十分狡猾,嗅觉灵敏,用“清晨看露水、白天看火烟、晚上看火光,岩石看青苔、密林看树叉”的方法来追踪游击队;有时还学习我们游击队战术搞夜袭,甚至利用本地民团包围红军队伍,到处设埋伏捕捉地下交通员,切断红军游击队的交通线,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烧林毁屋、搜查上山粮盐食品,手段无所其极!妄图消灭闽粤边红军。

在这种极端艰难困苦的处境中,闽粤边红军的斗争意志像钢铁一样坚强。为了保存力量红军退入深山密林与敌周旋。饿了挖竹笋摘山果采野菜充饥;累了在大树下或山洞里休息,缺医少药许多战士病倒。正是由于闽粤边红军们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极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与敌人斗智斗勇,迎来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曙光。

三、闽粤边红军精神的现实启示

闽粤边特委及其红军精神是党性教育生动教材,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能够更好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一)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坚定信念是闽粤边红军精神的灵魂,革命先辈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能够无畏牺牲战胜一切困难,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党的精神旗帜,是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动摇、滑坡,“总开关”出了问题,蜕化变质在所难免。坚定理想信念就要讲政治、对党忠诚,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革命绝对不可能取得胜利。闽粤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的根本原因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黄会聪等特委领导人和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吃共住,形成一道打不垮推不倒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永恒命题,开启新征程,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坚定不移。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论断,“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它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党无穷的力量源泉。

(三)必须始终坚持实干担当。

闽粤边特委及其红军敢为人先的创举,始终秉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地调整战略战术,彰显实干担当优良品质。201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以来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九大把求真务实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再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鲜明体现,也是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要在真抓实干上下苦功,做到忠诚、干净和担当。

(四)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传统

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闽粤边特委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游击战争中,闽粤边红军啃地瓜配野菜住草寮宿山洞,条件艰苦,当时陈天才、钟骞、卢炎三位机关领导只有一条裤子没有补丁,谁外出办事谁才穿这条裤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不能变、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然必须要靠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挖掘红色资源,共同重温闽粤边红军精神,把大力弘扬闽粤边精神与加强党性修养有机结合一起,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去坚持党性、磨砺党性,在传承闽粤边红军精神中,铸牢党性之魂,让党的革命基因在血脉中传承,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活在党员干部的心中,使全党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党员干部。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特委理想信念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共奉天特委主要成员被捕前后
中共北江特委总交通站遗址
坚持游击战争——毛泽东·赵锦荣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