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基本概念,建构知识框架
——关于小说“叙述”的六个维度

2021-12-28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叙述腔调祥林嫂

浙江 晏 铌

从2017年开始,《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中国小说阅读都有叶紫的《古渡头》,这篇文章来自2014年全国卷Ⅰ。这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叙述方面的知识,这一知识点在《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个话题中有阐述。

不妨先来看这道题的参考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答案中涉及了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形式)、速度控制等四个方面。这恰好就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话题中所阐述的四个方面。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浙江卷就开始涉及“叙述”这一考点。2016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所选材料为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其中一道试题是: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017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材料是白居易的《采地黄者》,也考查了该知识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2019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其中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的试题。这道题直接要求考生就选文的“叙述特征”进行分析。

那么,“叙述”这一话题到底包含了哪些细化的知识,答题时又大致有哪些思考的方向呢?笔者拟以《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的知识为依据进行梳理。

方向一: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或视角,是指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在叙述角度方面,第一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鉴于此,作者和读者都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故事情节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比如,孩子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祝福》的故事为什么是“我”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讲,中间为何又穿插“中人”卫老婆子(“交了好运了”)和祥林嫂(“我真傻,真的”)的叙述?这些都会影响小说的主题和表达效果。

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事人所知受视、听等限制,读者需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才能理解故事。一般说来,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有限视角运用得相对多一些。但也不乏两者结合转换的情况,比如苏教版高一必修②教材中《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则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气质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既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打上了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相对客观又全面的印象。

方向二: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第一人称(我)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是听话人,第三人称(他)是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此处不赘述三种人称各自的使用效果,重点谈一谈同一篇小说中人称转换的问题。浙江省2011年语文样卷现代文阅读(二)是秘鲁作家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的《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篇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两段却转换成第一人称。这种人称转换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同时还故意隐藏胡安的心理等叙述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外国小说欣赏》中《安东诺夫卡苹果》一文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在第三节庄园狩猎的倒数三段却变成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意味着叙述者“我”移位到了小说之外,有欣赏、依恋和倾诉的意味。而且“你”的称呼和表述,极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小说的节奏也由前面狩猎时的紧张激烈变得舒缓平和起来,充满了慵懒、安宁、甜蜜的气息。总之,人称的交叉或转换,能让作品同时具备几种人称的表达效果。

方向三: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一般来说,小说都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的,也就是顺叙。这样讲述的好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某种效果,也会采用倒叙的方式,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凄然死去,也就是先说故事的结局,再来讲述祥林嫂的一生。这样不仅设置了悬念,还有力地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插叙和补叙都是顺叙的补充,也就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插叙的作用一般为:使情节更加完整,更有逻辑性;使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使人物形象(性格)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补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撼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一般是简短的点睛之笔。二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时间和人物进行补充交代。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如下:

①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②补叙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③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平叙一般出现在长篇小说中,考试时出现的可能性极小,此处不予讨论。

方向四: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自己的节奏,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去。小说的生命魅力与生动性,恰恰体现在速度的不停变化和恰到好处的节奏上。当小说要加快叙事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约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事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详尽的描写。比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大量的场景描写,《山羊兹拉特》中关于环境变化的描写,《礼拜二午睡时刻》中对火车所经过的几个一模一样的小镇的描写等,这些都使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

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中“分析文本叙述上的特征”一题的参考答案第③④点如下: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发现,这一表述是不够准确的。准确来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不属于“叙述”特征。我们不妨重新组织答案: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场景描写,描写细腻、生动、传神,使整个叙述节奏舒缓,呈现散文化特点。

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写历史、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插入神话故事、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也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另外还有延迟、摇摆等手法的运用,也能起到调节情节的作用。比如《牲畜林》中,六次采用延迟的手法,迟迟不让朱阿扣响扳机,整个小说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在朱阿紧张的情绪中,却让人感觉到一阵阵的轻松,别有幽默感和喜剧效果。

方向五:叙述腔调

莫言说,腔调,并不仅仅是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也就是说,腔调是作家创作或者叙述人讲述故事的一种独特风格,但也有一些作家会把自己的腔调抹除干净,完全让人物自己在那里说话和活动,比如海明威的“零口吻”或者说“无腔调”就是这种类型。

有腔调的小说一般以“讲述”为主,也就是说小说中有许多叙述者的叙述,其中还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判断;而无腔调的小说一般以“显示”为主,叙述者不夹杂主观情感,客观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相对来说,“显示”重客观呈现,讲述人一般是旁观者;而“讲述”带有主观色彩,讲述人为亲历者、参与者,和故事及故事的主人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桥边的老人》重“显示”,而《祝福》重“讲述”。《祝福》的叙述者“我”——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因此,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体现自我的省察。

方向六:表达技巧

恰当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加强叙事效果的作用。比如,《桥边的老人》一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小说情节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的对话。该小说的对话简单高效、简洁节制,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而《墙上的斑点》则以意识流的方式来架构和推动整个小说的发展。《祝福》《牲畜林》《清兵卫与葫芦》等则采用了重复叙述(事)的方法。《祝福》中多处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三次重复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两次写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清兵卫与葫芦》中,两次写到清兵卫是如何细致地处理葫芦的,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由衷热爱和朴实又高超的处理技艺等。《牲畜林》则是情节重复,作者六次让朱阿摸到扳机却到最后一次才扣响扳机。《祝福》还采用了多重叙述或称复调的叙事手法,不仅“我”在讲祥林嫂的故事,卫老婆子也在讲(“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交了好运了”),祥林嫂自己也在讲(“我真傻,真的……”),三重叙述互相补充、相互印证(有的小说中是相互颠覆,比如芥川龙之介的《莽林丛中》),完善了情节。除了以上这些手法之外,还有铺叙、渲染、对比等手法的运用都能加强叙事效果。

以上六个维度是考查叙述特征时可以思考的六大方向。除以上六个主要方向之外,还可以从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等方面思考它们对叙述的影响。比如,铺垫、伏笔与照应、延迟、一波三折、困境设置、危机爆发等有加强叙事效果的作用;再比如,口语化的明白晓畅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的朴实客观的语言等也能突出叙事效果。

必须注意的是,不管是叙述还是其他的技巧,都是为情节、人物、主题服务的,它们都有各自的艺术效果。

2018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文本是阿成的《赵一曼女士》,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这道题是对“叙述”这一考点的细化考查,是在常规题型基础上的创新。这可能是全国卷试题的一种趋势,即答题方向细化明确,让考生无套路可寻。但不管试题问法如何改变,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解答此类试题并不是难事。

猜你喜欢

叙述腔调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