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

2021-12-28内蒙古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法家史料统一

内蒙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学生通过对史料解读建构自身历史认识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情况的系统性检阅,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看法的标志。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基础,也是重构与认识历史的证据。史料教学是策略性地引入史料,创造新的探究情境,选定议题,掀起讨论,让学生感受历史探究的开放性和争议性,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教学方法。这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史料教学也是一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呢?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浅见。

一、以教材为中心,确定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对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引领作用,是对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教学立意在宏观上能树立一节历史课的教育价值与视野,在微观上能统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决定并整合与之相应的教学逻辑和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确定以教学立意为核心观点的历史解释,进而为学生建构历史解释作出示范。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的背景、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因此,本课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领会秦朝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创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其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二是通过秦朝兴亡的具体史实,探讨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基于此,本文以“统一”为核心,以“统一之因”“统一之策”“统一之思”为主线,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和有效拓展,树立历史解释培养的示范。

二、以史料为载体,促进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要建立在理解历史材料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史料的使用,合理地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选择史料是探究历史的必要步骤,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选择真实性高的史料,史料真实是历史求真的基础。在历史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为寻求教学的生动性而选择未经验证的、不可靠的史料,应以第一手史料或权威专家和学者的论述为主。第二,选择核心史料,即选择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史料。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可避免知识本身的碎片化,为史料的选择提供了总的指导。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核心史料。

例如,在讲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分别选取了司马迁《史记》、张岂之《中国历史》、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关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具有权威性和核心性的三则史料:

材料一丞廷尉斯等皆曰:“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丞相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太尉原称尉、国尉,是朝廷首席武官,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地位略次于丞相,是负责监察的大臣,位列上卿。“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实际上,所谓的“九卿”的官职并不限于九。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三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为此,他建议承袭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唯独廷尉李斯不以为然,他说: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对于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当即予以肯定,他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时期》

教师可根据材料一设问:嬴政确立了什么称号?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设问:秦统一后如何构建中央政治管理制度?试分析其特点。根据材料三追问:对于地方管理,丞相王绾提出了什么建议?廷尉李斯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做出了怎么样的选择?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公元前221 年,秦初并天下,嬴政和群臣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臣为他更改名号,他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了三皇五帝。这次朝议诞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称谓,皇帝制度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特点。秦朝的中央官职设有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官员。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三公九卿实行分权,互相制约,权力层层集中到中央,最终集中到皇帝手中。

针对地方管理,丞相王绾主张继续推行周朝的分封制,把新扩张的地方分封给王室子弟。此观点得到其他大臣赞同,独有廷尉李斯反对。他认为西周分封同姓子弟众多,关系越来越疏远,相互争斗,周天子也不能禁止。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这次朝议的最终结果是促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出台。为配合这个制度的推行,官僚制度取代了贵族政治,郡县制及更基层的乡里组织的设置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使皇帝的权威能深入每家每户。

通过阅读史料和不断追问,教师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在理解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三、以问题为聚焦,深化历史解释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他认为,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主导因素,论证中的每一步都有赖于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取一些具有新颖性、思辨性的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思考,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深化历史解释素养。

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或升华点,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这类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冲动和思考欲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其研读材料、独立思考、分享交流的兴趣。第二,问题中的材料要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使已有知识和材料中的信息产生联系。这一环节就是学生的思维激活过程,化生为熟,用已有知识解读、诠释材料,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思想方法,深化历史解释素养。第三,在学生捕捉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推动教学的进行。

例如,在讲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课本介绍了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秦亡原因的不同观点,学习比较和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

材料四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概括地讲,这个原则就是“重刑”。秦统一以后,秦王朝的统治者更加迷信法家学说,无视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将其推向极端,使其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使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

材料五法家理论并不必然地导致暴政,将法家的重刑思想解读为秦王朝暴政之根源是对法家思想的误读。秦王朝施政缘法以治,但其统治思想却并不是单纯的法家思想。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不论对于秦王朝还是秦始皇,都起到了相对于法家思想而言更重要的作用,它提供给秦始皇的理论自信成为其严刑重罚、暴虐无度的心理依恃。汉代以降,将秦的速亡归因于缘法治国的传统说法应该受到质疑和反思。

——乔松林《秦亡于法家说质疑》

问题:秦是否亡于法家思想?你能否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以上两则材料是与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灭亡截然相反的论述,材料新颖,具有冲突性。问题设置具有一定思辨性和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可以同意其中的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也可以兼顾两种说法,辩证性地论证问题。总之,呈现新颖的、富有争议性的观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设置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只有读懂了史料,启发了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猜你喜欢

法家史料统一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史料二则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统一数量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