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物抒情有方法

2021-12-28张婷

阅读(高年级) 2021年9期
关键词:借物珍珠鸟信赖

◆张婷

借物抒情是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物是作者抒情时的好帮手,好似一个会说话的精灵,充盈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借物抒情更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未见之物,触到未传之情,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更为敏锐,继而形成深刻的生命体验。借物抒情,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一、眼中有物

眼中有物,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郭沫若笔下精巧的白鹭、许地山笔下朴实的落花生、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冯骥才笔下可爱的珍珠鸟……作家们是在平常的生活中选取了这些珍爱之物,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细致描写。

我们先来看《白鹭》一文:“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在美丽的水田中、明净清浅的小河边,经常可以见到白鹭的身影,它们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水田长者。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对白鹭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仅用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白鹭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再来看《珍珠鸟》一文:“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作家冯骥才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这些描写让那可爱的雏鸟犹在眼前。

在琦君的《桂花雨》一文中,是这样描写桂花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读到这一段,我们能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

物的形象将直接影响作者的感情抒发,因此,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挖掘事物的形和貌,仔细观察描述对象。观察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细致描写眼中之物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如果物写得好,文章的内蕴和情感将会丰实起来,韵味也会厚重起来。

二、物显妙用

借物抒情所借的物是有情感、有灵性的,是物人相通的。琦君笔下的“桂花”,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又或是课外阅读材料中巴金的“月”,它们都是物,可仿若又都不是物,因为它们是懂情感的,是明白人的心思的。

“桂花”似乎成了琦君思乡情感的寄寓处,在她念中学,全家到了杭州的时候,她也仍然会去一处全是桂花树的小山,在那儿欣赏桂花之美,桂花让她有了心灵的归宿。

“珍珠鸟”恰似冯骥才心中彼此信赖的挚友,共同诉说着对美好的信赖境界的追求,那只红嘴小精灵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也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月”映照出巴金一心改变冰冷世界,追求光和热的愿望。他把月比作一面明镜,明镜中有着自己和别人的面影,把读者一同带入寒光冷气笼罩的氛围中。

如此这样,物便不再平常,而是一份份厚重的情感所承托起的值得珍视之物,并自然而然地从中萃取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抓住事物与所抒情感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同时借助于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眼前物与心中情关联在一起,这样文章情节才会过渡自然,物的妙用才会彰显出来。

三、动之以情

写物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在写作时必须始终将立足点放在抒情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事物变化的过程之中,从而使情感自然而然地缓缓流淌出来。

在作家冯骥才的回忆中,当珍珠鸟害怕时,他是“不惊动”的关爱:“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当珍珠鸟日渐亲近时,他是“纵容”式的关爱:“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当珍珠鸟完全信赖时,他是“宠溺”式的关爱:“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当珍珠鸟竟然在肩头熟睡时,他则完完全全是“亲人”式的关爱了:“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他对珍珠鸟的情感,就在这样不断付出又顺其自然的过程中一步步彰显,一点点升华。

在作家琦君的回忆中,有迷人的桂花香气、摇桂花的快乐场景、阵阵桂花雨飘落的场景,那一段段绘声绘色的叙述中无不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怀;在作家许地山的回忆中,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每一件小事都传递着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赞美之情。像这样挖掘物背后的故事,寻找到物与情之间的共鸣点、生长点,写清楚心爱之物的来历、意义,牵动起自己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真实的感情融进去,习作也就有了独特性和可读性,达到以物传情的目的。

四、情胜于理

有些同学在借物抒情的文章末尾,常常生硬地加上一番道理,这反而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其实,借物抒情原本就强调借助事物的形象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落花生》中,许地山非常自然地将花生与石榴等果实进行比较,委婉、含蓄地把对落花生默默奉献、不图功名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读者对其中的道理也就顺其自然地照单全收了,所以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冯骥才的《珍珠鸟》中,没有长篇大论式的对“信赖”这一主旨的描写,而是在鸟与人的感情描写中,自然生成、流露出了那仅有的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反而更加触动人心。琦君的《桂花雨》中,感情在最后一段也是自然流露:“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古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巧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寄情于物、情有所依,让人、物、事有了充分的融合之后,情感的表达就会自然而真切。

猜你喜欢

借物珍珠鸟信赖
信赖相伴唱响新生 北京现代20周年再攀新高峰
珍珠鸟
珍珠鸟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说谎的珍珠鸟
在云水谣收笼一个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