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梁启超中国文化观与新思想崛起

2021-12-28河南谢珂珂广东陈育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梁启超主义革命

河南 谢珂珂 广东 陈育胜

如何将宏观史实和高考真题进行有效对接,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高考改革内容承继“一核四层四翼”的教育宗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则稳中求进,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高考北京卷第37 题考查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时代担当、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考查。本题引发了笔者对《梁启超游记》中传统文化观不同的认知,带着疑问从高考真题、模拟题来探索梁启超的心路历程。心路的变化折射出“文化自信”,自2016年提出“文化自信”后,《考试大纲》逐渐向文化纵深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笔者首先阐述1904年至1920年间梁启超思想转变的缘由,再把视野定位于1920年各类主义的盛行,这种最新的“史学新情境”冲击着高中教材的滞后性。总之,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观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置于近代中国士阶层思想解放潮流中去考量

(一)《新大陆游记》撰写之前梁启超状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料结合的意识,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长时段的练习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笔者试图将梁启超游记与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15 课相结合,用人物游记给教材注入新鲜血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受西方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解放运动的潮流。梁启超1904年归国后,倡导回归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他目睹了美国政体的黑暗,个人主义各营其私,因此彻底放弃“破坏主义与革命排满主义”。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充分联系教材与学术论著。《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8 页探究与拓展,佐证了“1915年8月在《大中华》第一卷第8 期展开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大讨论”,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是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思想解放的近代化探索,有效地衔接了将梁启超游记与各版本教材。

(二)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反思科学万能

在梁启超思考国体的同时,世界局势风云诡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启超以外交官的身份造访欧洲,在欧洲大陆目睹了科学万能造成的影响,社会革命暗潮涌动,文学风格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自我感受”的作品层出不穷,充分展现出国民愤怒、悲观、失望的复杂心理,呼唤“后现代的探索”,且2019年高考题全国卷Ⅰ第35 题就考查了现代主义的内容。“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反映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了侧重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由此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发生了转变,否定与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观点集于一人,是近代中国面对多层级变革交会的一种反映。

二、视野定位20世纪20年代各类主义的盛行

1920年,中国大地出现了各类主义泛滥的现象,缘由是高压桎梏的政治环境。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下,梁启超为了实现知识分子对故土文化与世界接轨的愿望,筹建讲学社,邀请世界文化大家授课。以梁启超、严复、梁漱溟、章太炎等为首的新知识分子掀起了捍卫传统文化的运动。以传统的“东方文化派”为开端,形成了“现代新儒学”,对近代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民版教材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讨论了这一时期,在回归传统与全盘西化的两级对立之上,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文化战士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崭新口号,代表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总之人民版教材弥补了其他版本的不足。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6年出版社迁至北京。“以此杂志为舞台,产生了种种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以胡适为中心的文学革命,其次是钱学同计划改良汉字,提倡汉语罗马拼音化,故称文字革命,再次是陈独秀倡导的思想革命”,陈独秀在创刊号撰写了激情喷涌的《警告青年》,以尖锐、独到的思想和自由、生动的文风引起了社会的热情关注和巨大反响,但同时也招致了意见不合者的仇视和围攻。

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北方吹来的十月之风,又将国内五四运动迅速点燃,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和集体意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引起旧营垒的惊恐,也受到了新文化阵营内资产阶级学者的抵制和反对。1919年夏天,发生了有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7月31 号《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并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改良旗号阻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回击《再论问题与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上学术观点和新情境下的高考真题冲击着历史教材的滞后性和模糊性,只有通过史料对比,才能进一步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的真相。以下高考真题充分反映出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艰难中前行。

例1.(2012·全国课标卷·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C)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2.(2013·山东卷·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B)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例3.(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C)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例4.(2019·浙江卷·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D)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纵观历史发展潮流,1920年思想文化领域不同主义的盛行,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历经百年重新分析中国文化可以发现,中国文化须在现实环境下求生长,文化决非照搬理论而生,而是来自于现实的需要,这就是历史精神,历史文化的柔韧性便在于国民的继承和认同。自2016年提出文化自信,《考试大纲》便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试题的命题趋势日益彰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查和研究,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情境教学,利用新材料、新角度,设置新情境、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关注时代和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梁启超主义革命
新写意主义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近光灯主义
中国的出行革命
梁启超的开场白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冬日 新碰撞主义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