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创新性与教学启示
——以2021年全国甲卷选择题为例

2021-12-28四川谢俊杰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5期
关键词:选择题本题考查

四川 谢俊杰

高考改革是持续的工程,是持久的样态。在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继续关注时代发展,着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延续稳中求变的命题风格,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试题的创新命制。许多一线教师认为与2020年全国卷Ⅲ相比,2021年全国甲卷的选择题难度明显提高。本文以全国甲卷选择题为观察对象,尝试寻找高考全国卷的新变化,探寻新高考背景下,命题改革的趋势,思考有效应对的方法与手段。

一、考查能力层次升级

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查学生的四大能力,可细化为12 层级。其中发现历史问题处于考查的最高层级,体现的是高阶思维。命题者在命题时一般将这类能力考查置于非选择题,尤其是开放性试题中。然而全国甲卷选择题出现“反常”动作,在选择题中留下了考查该能力方向的痕迹。

例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B)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分析与解读:本题首先引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辟召制度。根据材料的介绍,辟召属于官员招募下属的行为。题设部分要求学生回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确保这一制度能够有效、正常地运行。在短短数十字的题干中包含了如下思维过程:自行辟召属官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形成利益小集团的状况,要确保真正的人才能为相关官员所用,形成人才与官员在辟召中的良性循环,需要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呢?这个过程中带有较高能力层级考查的方法论导向:发现问题——辟召的实施中易出现的不良状况;分析问题——任人唯亲与得天下贤才显然是矛盾的;解决问题——将权力关进笼子,以良性的制度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约束。虽然本题作为选择题,有可能会影响到上述能力的测量结果,但将其视为命题尝试,未尝不能反映高考改革的某种趋势。特别是本题最具干扰的D 选项,它在保障辟召制度运作时也产生了一定作用,它的出现增强了题目的开放性。这恰是命题者们所强调的“开放性选择题各选项的论述不可能全是虚谬的”“各选项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的程度不同”。

据此,复习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开放性试题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主要着力点。其次,教师还需要借助改革史的一般逻辑:存在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效果,使学生形成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二、历史想象受到关注

历史虽不能假设,但并非不可想象。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需要本着实证精神,通过缜密思维解释历史、还原历史,同时也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基于事实的想象,用想象“脑补”历史画面,寻求对历史的最优认识和最佳理解,但教师应强调的是历史的想象并非“想当然”。2021年全国甲卷第32 题即是以历史想象为途径,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当然,虽说本题也有一些瑕疵,引起不少争议,但对历史想象的考查仍属新颖。

例2.(2021·全国甲卷·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C)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分析与解读:本题提供的情节非常简单,也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关键在于材料并未明示该陪审员火气消后,进入法庭会出现何种审判情境,学生唯有结合材料前文与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想象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如陪审员变得更理性、更客观公正地参与司法审判;或被被告“感动”,情感的天平向被告倾斜,作出偏袒被告的选择。这样一来,会造成答案不具有唯一性的情况,影响了试题的严谨性。即便如此,本题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命题探索仍然具有价值,也昭示着历史想象力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关系。

高三复习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思维能力。一是续写故事,以史实为据,对材料提供的故事进行情节续写;二是结合场景揣摩人物心理,描绘人物内心感受。

三、比较类题目丰富内涵

观察法是人类最早应用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在观察中蕴含着比较因素。一般情况下,高考历史试题的比较类题目分为共时性比较与历时性比较,前者即横向比较,后者即纵向比较。2021年全国甲卷在传统比较类题目的基础上进行“扩容”,出现了主题式比较。所谓主题式比较指以某一话题或主题为中心展开,在主题引领下涉及若干相关历史现象,对现象进行比较,并且部分比较内容貌似与主题有某种分离,其表达实质是“形散神聚”。

例3.(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C)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分析与解读:本题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比较内容为欧美西方国家与俄国在无产阶级以及革命方面的差异性。与以往共时性比较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比较直截了当,透过比较项能较准确揣摩题目的意图;而本题令人感觉既立足于无产阶级,又似乎回避了中国的话题,主要述及欧美、俄国,仿佛在“顾左右而言他”,让学生一开始便觉得扑朔迷离,无法明确题意,反而可能选择易错项B 选项。事实上,纵览材料的逻辑结构可以发现,试题巧妙之处在于借欧美与俄国的比较,实际表达中国与俄国国情的相似之处,学生只有突破这层关系才能准确理解题意,个中的关键环节就在材料中呈现的主题。

本题的创新性较强,其创新点主要有三点:①比较项目是在主题引领下有效推进的,主题才是比较的真正核心;②差异性与相似性比较共存,既有欧美与俄国的差异性比较,又有中国与俄国的相似性对比;③隐藏二次比较,即俄国与中国国情比较。上述三点中任意一点都会对学生造成思维障碍,加之干扰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最终实现考查的区分度。

针对比较类高频题目,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三点内容:①注重常规比较,找差异、寻共性,如将西欧东印度公司与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进行对比;②历史与现实对比,如将清朝人口问题与当今中国人口问题进行对比,增强历史问题的现实感和现实话题的历史感;③以历史逻辑为线,运用转换手法,用隐性比较进行知识点的解释,如理解洋务运动为中国版的工业革命,实质是比较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的相似之处。

四、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再考查

关于历史人物形象问题曾经在2013年全国卷Ⅱ第28 题中进行过直接考查,而2021年全国甲卷中再度考查该方向时,角度变得十分隐蔽。

例4.(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分析与解读:在本题四个选项中,B、D 两项属于史实错误,而易错项C 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了人物脸谱化成分。因为结合题干,材料中明确提到重要人物——慈禧太后,不少学生会下意识地将她与顽固派联系在一起,这就明显犯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错误。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论和思维来重新认识与评价慈禧,其实质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与形象的复杂性。这恐怕也是命题者们设置该选项的目的——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

出现上述错误选择,可以从教学中找到些许原因。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某派别的形式将历史人物进行简单归类。这本无错误,它只是针对人物的某一方面所进行的归类,也是为了突出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某方面的表现、立场与功过是非等。但是学生在不加辨别的情况下,会自动给历史人物打上标签,难以全面认识历史人物。本题的C 选项即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认识、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因噎废食,不因学生可能出现“贴标签”的现象就排斥、回避基本的派别名称;其次,教师在运用派别概念时,必须强调其特征,让学生理解相关群体称谓的由来与对其称谓的观察入手点;第三,适时适度补充史料,在讲解历史现象时,补充一些精英人物的其他事迹、思想史料,让学生知晓历史人物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对人具有很强的塑造力。

五、直指社会现象,从书本到生活

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关注社会热点是不争的事实。高考题对热点的关注更集中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倾向于社会宏观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关心国事、天下事的责任意识,但很少会映射到社会生活。2021年全国甲卷第26 题用事实说明,高考不仅关注国家发展,也关怀普通民众的日常;学生不仅要了解国家、社会,心怀天下,同时要从课堂、书本回到生活,努力成为完整意义的“人”。

例5.(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B)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分析与解读:本题以宋代的婚俗为切入点,谈及宋代婚俗中的物质性,引入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的评判。众所周知,宋代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某种变化,在婚姻中开始涉及物质财富追求。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当今婚姻关系中,过分注重物质的陋习陋俗,例如高额的彩礼、车房、铺张浪费的豪华婚礼等现象。如此种种,无一不是以物质为支撑,生活离不开物质,但以物质财富为婚俗的中心,乃至唯一标准,极易陷入拜金与奢靡的泥沼,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观不合,与国家大力倡导的节俭观不符。

因此,本题具有较强的移风易俗的引领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财富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事,留心生活事。本题价值导向明确,“立德树人”目标突出,充分反映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注意收集社会、政治、经济等热点话题,以历史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层递进开展分析:第一,该热点可以对接的历史学科知识点与考点;第二,能考查的角度与方向,鼓励学生对社会现象大胆思考、科学解释,跳出教材,回归社会,重新审视历史。如对国家的“三胎”政策,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思考,既可以考查上述任意单一的话题方向,也可综合考查几个关联性问题。

上文所列的2021年全国甲卷在选择题中的几种情况,有的是过去高考不曾出现的全新变化;有的是在既有考查基础上的新角度、新形式、新思路;也有的拓宽了原有考向的内容,赋予其新内涵。总之,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新”意彰显的是高考改革的渐进性与趋势,教师复习教学要以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学科思维为培养目标,多重发力,形成培养合力,实现“应万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选择题本题考查
单项选择题狂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