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教学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反思
——以《梭伦改革》一课为例
2021-12-28陕西唐业森
陕西 周 宏 唐业森
审辩式教学将审辩式思维贯穿于育人、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三环节和十要点”出发重构课堂,它强调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追问、求证的过程,得出理性的判断,引导学生经由深度学习、态度转变,进而形成人格特质。在这一过程中,审辩式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一、精选“育人目标”引领课堂全局
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追求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途径。课堂的设计构建,直接影响着育人的结果,即学生能否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辩式教学强调的育人视角,是追问这一内容(知识)到底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方向上能够育人。即这些具体的知识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育人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基于这些知识点在育人方面进行实践,落实育人功能。
审辩式教学在备课环节强调:“育人视角,知识选择,抉择导向”,即选择知识呈现的角度,创设历史情境,践行抉择导向,以达到育人目标。以上三点所表述的是操作原则,即一轮复习中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和落实,这是教师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的重要路径。例如,在落实“史料实证”素养时,审辩式教学首先思考的是史料的育人价值,选用史料时要基于育人功能及效果的角度设计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当时面对的情境,以当事人的身份努力思考可以抉择的方向,并以后来人的身份评析古人的抉择存在的优点与问题,这就是抉择导向。这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教师带领学生神入历史,对古人的一种温情且深入的理解。
以《梭伦改革》一课为例,整合课本知识,教师在备课环节可以思考:《梭伦改革》这一课的教学立意是什么;学习这一课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在教学中将其转化为育人的直接作用力。明确了前面几个问题,教师就可以设置并践行以下抉择导向:其一,雅典人民有什么样的向往;其二,为实现这些向往雅典人民做出了哪些牺牲;其三,梭伦改革给今天的改革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教师可以此为线索来设计这一课的复习框架。
二、坚持“追问质疑”涵育学科素养
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遵循“知识铺路,追问质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 的操作流程,即坚持有依据的追问,坚持不懈的搜证,实证后的立论,强调的是在处理知识点时应坚持的原则。审辩式教学是课堂活动形式的思维基础,是选择课堂活动的理论依据。初期运用时,教师应选择一节课中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让学生展开较为充分的深度学习,待教师的专业水准有所提升且学生相对适应这样的方式之后,就可将此环节泛化到所有课堂问题的追问中,因为从原则上来说审辩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十要点是从人类思考活动中抽取的带有一般性的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对其加以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遴选合适的知识角度组织课堂教学。在复习《梭伦改革》的背景时,教师可以精选一段史料,根据史料追问学生:第一,雅典城邦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第二,假如你身处其中,站在不同阶层的角度思考,该如何解决雅典当时面临的危机并实现人民的向往;第三,每一种不同的方案又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结果;第四,为何雅典人民会选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今天而言有什么启示。
通过搜证求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当时的雅典城邦问题,雅典人民的抉择有以下几种:一是平民暴动彻底推翻贵族统治;二是贵族消灭平民势力建立僭主政治;三是平民和贵族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四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当教师把这个历史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就已经开始走进历史。当然,基于现实的考量,部分学生可能会指向第三种,即选择妥协。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是站在历史见证者的角度去思考古人的抉择。但在审辩式教学看来,教师不是要强调梭伦改革的这一必然性结果,而是强调基于哪些可能的因素,使雅典人民选择“妥协”的方式来解决城邦危机。既然选择了妥协,接下来就要探讨如何妥协,梭伦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了出来。
最后教师缘据立论,“梭伦改革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对于雅典平民,尤其是工商业者阶层来说,物质上的富裕与政治地位低下的不平衡是他们斗争的焦点”。学生自然就能认识到,“妥协”的实质是“用财富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这样既让贵族尽可能地保住了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让平民看到了奋斗的希望,即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学生也能够理解,遵循“中间路线”的改革活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认识,是经历了追问与求证的过程后得出来的。通过这一课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改革实质上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妥协是要付出代价的,选择妥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改革还需要持续下去。上升到现实生活层面,改革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从审辩式教学角度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并明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路径。其次,通过分析不同选择背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引导学生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经历选择之后的后果并力行担责。经此,教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高考也是建立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下,考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审辩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从本质上来说,生活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落实检测评价助推能力提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要求“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审辩式教学检测评价环节倡导“概念推敲、搜证行为、论从史出”。推敲概念是学生聚焦问题、进入正确思维路径的外显行为,在课堂教学及考试中,学生这一行为的出现及程度是判断学科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搜求证据并运用思维能力对结论加以论证,表明学生已经进入审辩式思维的运用过程。课堂上教师适当提问“你从何而知”“你有何证据”等问题,能够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检验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强度并做出有依据的判断,是学生审辩式思维结果的呈现方式。论从史出,本质上是“实事求是”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表现,是唯物主义史观的直接表达。关于《梭伦改革》这一课的内容,在高考习题讲解课中时审辩式教学检测环节的应用如下。
例.(2018·全国卷Ⅰ·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D)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第一步,概念推敲。认识“奴隶制度”“权利平等”“人文精神”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题干内容与选项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奴隶制度、权利平等与材料关联较小。第二步,搜证求解。研读材料可知,时空限定是古代雅典城邦,结合材料“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可知,作者强调的是,面对财富和作恶,贫穷和道德,好人宁愿选择贫穷,也不愿为财富而放弃道德,说明道德是永恒的。第三步,论从史出。基于以上证据可以判定,“当人的道德与财富的拥有发生矛盾时,道德更值得珍视,即做一个好人比拥有财富更有价值”。这一核心主旨与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道德至上”的内涵相一致,故D 项正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这三个思维层级所表现出的行为,主要是确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形成、表述、交流、优化自己的方案。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从宏观上来说,只要题目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据此判断,那些能够很好地解决设定问题的学生更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潜力。在实践中,这样的检测评价环节既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习题、试题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以获得反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学就怎么测,同时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怎么想,就在实践中怎么做。
四、教学启示
从审辩式教学角度看,“立德树人”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知识选择为落实育人目标服务,同时也包含了落实知识本身的育人功能。而育人目标达成的落脚点是实施抉择导向。在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习得的生成性过程中,学生用思维与古人共情,为当事人出谋划策,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怎样利用资源,才能做出更合理的抉择。正是因为教师带着学生经历历史上人物们做决定的过程,分析决定所带来的结果,学生才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在于选择,历史在于选择,不同的选择结果不同,做选择者无论是否愿意,都得承担选择的后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践行审辩式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问题导向
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以侧重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呈现。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并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主干知识体系的建构,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2.落实生本地位
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就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3.教师示范引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活动纪律的维护者,理应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比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经历以下环节,即有依据的追问,追问后的求证,求证后的选择,选择后的担责。基于一定的历史知识情境,在学习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替代性经验,而这一经验经过内化吸收,最终影响人的行为,并朝着期望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教学中按照审辩式教学“三环节、十要点”的操作模式,以夯实“必备知识”为基础,以涵育“学科素养”为抓手,以培养“关键能力”为重点,以遵循“核心价值”为引领,让深度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为学生的未来工作与生活奠基,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