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下本溪精品民宿示范区打造研究
2021-12-28郑婧雯
郑婧雯,张 超
(辽宁科技学院 外语系,辽宁 本溪 117004)
1 打造本溪精品民宿示范区的必要性
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加强旅游环境保护以及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总体要求,本溪市正以大生态、大旅游产业为牵引,积极打造自己的民宿品牌。
1.1 助推本溪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本溪现有的地理优势,将地方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与村镇文明创建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弘扬传统文化,美食文化、乡土文化,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营理念。
1.2 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本溪有着天然的自然资源,宜赏宜居、亦美亦实、生态相依,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特别是人文凸显的民宿风光,能更多地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1.3 打造精品民宿,实现自我需求
随着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追求生活品味,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地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也会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区,既能符合游客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又能实现自我需求。
2 本溪精品民宿发展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本溪精品民宿发展模式
根据本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局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本溪的民宿现状,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农村,具有比较浓厚的“乡村”味;也有一些是建在城市或城郊的边缘、按照乡村风格建设的民宿。本溪乡村民宿有花溪沐云溪七养民宿、枫香谷温泉度假酒店宝枫苑民宿香川、爱民牛仁民宿等43家民宿,主要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以森林和温泉为基础的生态养生模式、以养生文化为灵魂的休闲康养模式、以田园风光为魄的休闲度假模式以及以游学研为主的综合体验模式。
2.2 本溪精品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7年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乡村民宿经营中,要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特色为要;根据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新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民宿是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本溪精品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5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政策扶持。本溪民宿中多为租赁住房改建为民宿客栈,房屋来源中有13.3%为自有住宅,67.7%为租赁住宅;同时银行贷款的满足度的综合评价也不高,民宿业主对于银行贷款方面也持不满足态度。
(2)缺区域特色。同质严重,轻视创新,无论建筑设计,还是运营模式,都相互沿用,千篇一律;不但整体规划、项目建设同质化,就连资源开发、服务模式也趋于同质化。
(3)缺民宿文化。民宿最大的价值在于具有“自然味、乡土味、人情味”。一些民宿,忽视了突出个性,无法传递给游客特色的乡土风情、乡愁情怀,造成似有还无的失落感。
(4)缺科学管理。民宿虽然风头正劲,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准备不充分,均未形成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大多流变到无序的自我发展状态。
(5)缺营销策略。由于民宿存在无序发展、宣传力度不够等短板,不能很好地吸引大量的游客,严重阻碍了民宿的发展。
3 新业态下本溪精品民宿示范区打造的对策
为全面落实2017年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现阶段本溪民宿绿色旅游发展存在的 “5缺”问题,应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食宿规划、设施管理、营销策划等五大层面,通过“机制+” “文化+”“生态+” “互联网+”“ 智慧+”等方式打造出以“传递生活美学、追求产品创新、弘扬地方文化、引导绿色环保、实现共生共赢”为宗旨的“红+绿+蓝”融合的本溪精品民宿绿色示范区,实现旅游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3.1 注重精品民宿顶层设计,加大“机制+”的扶持,实现共生共赢
(1)制定政策标准机制。明确精品民宿的设立条件、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等级评定标准等内容,制定民宿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制度、民宿行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和卫生监督体系,规定民宿经营资格、运营质量、服务监管等方面规模,促进民宿产业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2)建立扶持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吸纳社会资本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的瓶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收益分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民宿有效经营。
(3)建立联合推进乡村旅游工作机制。加强与旅游、农业、林业、环保、国土、爱卫会、文明办、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作,逐步走合作化、市场化道路,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民宿企业多方共赢的经营模式,形成农民自主、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中介参与、市场调节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民宿和乡村的共生共融。
3.2 加强食宿规划,打造 “生态+”休闲养生,追求产品创新
民宿是乡愁的寄托,民宿主人以民宿的独特性吸引游客,要想增强消费者的重购意愿,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5个方面。
(1)民宿居住方面,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温清化的居住环境,给他们带来“世外桃源”般的美妙感受。
(2)民俗文化方面,结合景区自然、人文资源,开发文化体验项目,尤其是结合评书、戏剧、书画等陶冶情操的文艺活动和满族、回族、朝鲜族民俗习惯以及枫叶节、剪纸节等节日宣传,开展美食文化主题活动,带给旅游者生态养生文化的深度体验。
(3)土特饮食方面,将剪纸工艺展示、游客体验和核桃、板栗、山楂、参药、蘑菇等土特产相结合。在食材选用、色香味和菜品上创新,注重怡情悦性。
(4)特色种植方面,发展蔬菜瓜果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草莓、苹果采摘业等产业。将发展民宿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相融合,让广大游客亲身体验特色农产品“种养加”的全过程。
(5)文化创意方面,针对市场需求的“释放压力”“增加精神乐趣”“增强情感交流”推力因子和“环境优美”“乡土风俗”“民间美食”拉力因子来策划出红色记忆——抗联文化、农家地道菜——乡村文化——钢铁文化等食宿亲情化的服务。
3.3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 “文化+”精品民宿,弘扬地方文化
民宿是文化包裹下的经济产业,把发展乡村旅游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充分发挥本溪乡村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以“红+绿+蓝”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具体地应采取如下4个对策。
(1)景观营造艺术化。以历史、文化、艺术为主题,注重本溪县的农民画、社火等实物展示和艺术创意,民宿的住宿与满族民风、本溪百年工业文明、煤铁之城、抗联史记、辽宁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等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地方性与民俗性景观,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全要素体验。
(2)空间布局情景化。将农民画、木艺木雕、核桃雕等工艺展示、 “山、水、林、洞、泉”自然景观和游客体验相结合。客人住在森林边缘,随时亲近森林;别有一番情趣。
(3)装修装饰人文化。无论是地域文化的器物表达,还是民宿主人文情怀的坚守,都要传递出人文素质,保护并深入挖掘本溪古人类文化、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铁刹山道教文化、抗联文化、地质文化、工业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展示本溪满族萨满节、本溪国际枫叶节、本溪冰雪节、燕东山花节、满乡枫情节、航空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游客的人文素养。
(4)旅游体验传承化。这种传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绿色文化传承。为旅游者提供山野菜采摘、探险、游历交流体验、儿童乐园、中小学绿色教育、户外运动等活动,倡导亲近自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等绿色生活方式,以满足旅游者一站式田园需求。
第二,蓝色文化传承。为游客提供摄影采风、婚礼婚宴、商务会谈、艺术展览等场所、依托森林大氧吧、山青水秀、气温宜人等生态环境,提供温泉养生、避暑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多种养生场地,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第三,红色文化传承。以抗联特色旅游为主线,以“重走抗联路”为经济发展动力,能够有效提升游客的内生动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
3.4 完善精品民宿基础设施,提供“互联网+”服务,引导绿色环保
民宿向精品民宿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互联网+”服务为精品民宿的绿色环保提供了宣传保障,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通讯建设、水电供给建设,商业服务和卫生事业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加强区域基础配套条件,包含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突发状况应急措施等;加强洗衣房、卫生室、小型超市、公共餐饮、劳务派遣、交通等民宿相对聚集地公共配套服务的规范;加快景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设施以及公厕、停车场、环境整治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提升民宿企业“互联网+”服务能力。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依托,与游客的抖音互动,达到服务人性化。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渠道传播这些图片或视频让游客感受到民宿主人的尊重和温情,对单身客人可与主人共餐,提供免费深夜食堂自助夜宵,提供手绘地图和旅游线路,达到服务品质化。
3.5 策划精品民宿营销策略,实施“互联网+”宣传工程 ,传播生活美学
将“智慧+”引进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旅游实现质的飞跃,推动新业态下的精品民宿迅速崛起。通过“政府、旅行社、民宿主人、高校合作”四位一体的融合,加速新业态下本溪精品民宿的发展,为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又满足了游客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政府大力扶持和加强智慧旅游官网建设,应在现有乡村旅游网站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本溪民宿的吃、住、行、游、购、乐的信息,为游客提供多维度一站式的旅游服务。
第二,旅行社搭建本溪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向游客提供景区的相关资讯,包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服务热线、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触摸屏、旅游导览手册等。实现创新、共享、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的有效实施。
第三,民宿主人打造出智能化、一体化的网络营销平台,建立由旅游、农业、文化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库,定期反馈旅客信息动态信息,及时综合汇总旅行社、游客和民宿等各部门的相关信息。
第四,与高校合作,培养民宿管理人才,与民宿主人互动、协作、共赢,打造一批有情怀、具有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