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基础化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1-12-28王今朝毛翠丽
王今朝 ,毛翠丽
(1.辽宁省孤儿学校 中学教务科,辽宁 沈阳 110000;2.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发展规划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的,要始终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价值观引领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科技日新月异,经济不断发展,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不断调整固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过于直接和生硬,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让科学知识为人的发展服务,实现课程思政,打通潜移默化的育人主渠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基础化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1 穿插典故
通过在教学中穿插化学史上科学报国、立志图强的故事和人物事迹,可以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本领、为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是满足好奇心、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同时更可以引领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因此,可以讲述化学史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介绍化学学科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正向的价值追求.例如,18世纪下半叶随着现代纺织业兴起,纯碱的需求量快速上升,但是直到1964年,制造纯碱的方法才被侯德榜研究出来.他本可以靠制碱专利赚取亿万美元的专利费,可是他却将制碱方法公布于众.作为一名化学家,侯德榜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他的无私奉献使其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尊重度,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2.2 剖析实例
结合实例介绍、剖析化学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和人文情怀.化学能和我们身边很多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具体实例,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认知,不迷信、不盲从.通过对充满生活气息的化学常识的讲述,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怀,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以及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例如,在生物化学部分讲解糖代谢时,分析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的原理和案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思索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意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科学地指导身边人健康地生活,关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让周围人正确看待养生保健和疾病,避免一些迷信的解释和无知的误导.
2.3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探索创新、团结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行动导向教学、探索式教学、小组教学、混合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增加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感性体验,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例如分组合作完成一项实验,一起探索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哪些学生态度认真,哪些小组合作方面表现最优秀,哪些学生思维最严谨,哪些学生总结归纳最到位等等.对于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增进实践感悟,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内化的能力.
2.4 解读热点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在与环境互动,化学学习和研究与此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将其引入课堂当中,对其进行分析解读,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立德树人.例如,讲解温室效应时,介绍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平衡的意义,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还可以给学生延伸介绍以下内容: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呼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逃避国际责任,退出 《巴黎协定》,追逐经济利益至上,放松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受到广泛的批评.特朗普政府对于气候变化及国际责任方面的消极态度,体现在各个方面,这样的价值观也使他们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应对不利,使美国成为疫情极为严重的国家,特朗普也在大选中落败.还可以接着延伸讲解“碳中和”这一热点,以及当代中国青年在这方面可能产生的突破.
2.5 参观体验
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厂车间了解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听取前沿科技介绍,了解已取得的激动人心的成就,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强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参观体验,同时兼具趣味性、新奇性、教育性,学生是非常乐于参加的.例如食品加工行业的先进工艺,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服装新材料的使用,让人们穿着更加舒适;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得房屋更宜居;新能源的应用,使得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人类朝着幸福生活又前进了一大步.在惊奇与感叹中,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为社会贡献所学的信心.
2.6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等青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够鼓励学生开拓进取,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创新创业;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例如,有的学校在化学社团里教学生做香水、饮料、护肤品等,既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以将其作为礼物向亲友表达感恩、感谢,促进人际交流等.
2.7 尝试写作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学术观点,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化学周报、科技学刊、专题演讲等平台进行专题写作.在进行科普宣传和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发表个人意见、陈述学术观点、汇报研究发现、解释科学原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追求科学突破,奠定学生未来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良好基础.
3 基础化学课程思政努力方向
3.1 提升教学理念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课程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德育品质、教学艺术.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要实现专业知识培养和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关键是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促进,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多在教学设计阶段下功夫,自觉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主动探究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途径和方式,成为课程思政正式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力量.
3.2 丰富教育资源
信息化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立体的、多元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进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程思政协同备课研究.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各个环节资源的上传、点评、使用和分享,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并通过赚取及花费积分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有一些企业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学校可以参与资源库建设或购买资源库、教师可以通过会员方式来获取这些资源,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3.3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
课程思政对新时代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了解先进地区和学校的做法与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改革,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信心和能力.
3.4 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判,需要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性质和特点,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考试和考核的过程,通过多元化、多维度的过程性考核,加强对学生思政化学习效果的检验与监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设具有特色的思政化教育标准体系,融入督导机制,通过听课督导、示范观摩课、专题研讨、教案检查等形式,促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落地推广.通过学校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要求,是教育向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过程的必经途径,势必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课程思政在客观上有隐蔽性、随机性、渗透性的特征,但是随着教师课程思政培训的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提高、课程思政保障制度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必将逐步深化,效果必将会显现.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打破原有学科思维的束缚,将立德树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时时树立课程思政的目标导向,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