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26顾国欣张高旗
赵 如,顾国欣,张高旗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0 引言
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正式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随后,京东、菜鸟、苏宁云商、DHL、顺丰、亚马逊等一批物流理念先进的电商、快递企业逐步在业务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智慧物流升级,并在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
在智慧物流时代,随着一批物流智能设备的落地使用,传统物流行业中单一重复的人工作业将会逐渐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机器所取代.智慧物流将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智慧物流岗位用人数量也会大大精简,智慧物流人才向“技能型、创新型”方向发展[2].因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提升智慧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1 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智慧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更多地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更倾向于使用更加智能的设备与技术取代低效的人工[3].因此,智慧物流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区别于过去.
1.1 设备操作及维护人才需求增大
由于智慧物流的本质就是设备取代人工,那么大量的设备势必造成维修保养、运维的压力.企业对具有设备维修保养、设备系统运维、场地实施等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提升[4].
1.2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人才需求增大
随着信息系统趋于智能化、智慧化,物流各方、各环节产生了大量数据,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筛选、甄别、分析与使用,例如设备运行状况分析,采购、仓储、运输及配送效率分析,物流系统运行报告和优化改进、调整升级的意见和建议等.
1.3 人才需求更倾向于创新型、复合型
传统物流中,物流从业者的工作趋于重复化、同质化,而智慧物流人才不但要熟悉生产过程、明确如何运用物流管理系统,而且要能够熟练地操作物流智能设备,能够从事物流规划、进行物流数据采集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等[5].
基于对智慧物流本质的探索以及对智慧物流行业要求的总结,同时结合行业调研及专家访谈,可将智慧物流领域相关岗位群归纳总结为智慧物流规划与决策类、智慧物流数据分析与运营类以及智慧物流操作与维护类三大类岗位群,其相关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优势
之所以将本研究置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框架内,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于应用技术型,是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新型教育探索,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岗位连接得更加紧密,因此对于新形势物流产业出现的变化更容易适应.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学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倾向于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多地选择与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实践课程,例如物流信息平台实训、智慧物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6].
2.2 学科交叉与融合更加顺畅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发,可以突破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例如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既保留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本质,又兼具了信息技术特色,为未来更多新型岗位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7].
2.3 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更深入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更容易契合,与企业的合作不仅限于实习就业,还可以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开发、应用型科研、师资共享等层次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与企业岗位工作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3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3.1 围绕人才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和规格
随着智慧物流时代人才需求的变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及时调整,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培养的智慧物流人才应达到以下标准:
(1)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物流系统设计、供应链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3)具备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
3.2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
3.2.1 物流业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依据智慧物流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包含但不局限于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与设计、智能物流设备操作、智能物流设备的维修保养、仓储布局规划、物流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智慧物流行业前沿科技,掌握智能仓储的规划设计以及智能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运维和部署等,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物流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智慧物流,满足智慧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贴合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真实还原智能设施、设备在物流企业中运用的场景,打造符合智慧物流人才需求,并与课程体系相互配合,形成配套实验项目的工具平台,包括实验系统、实验设备、实验数据.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水平、个人认知的同时,锻炼学生岗适应能力,从而更快地胜任工作.
3.2.3“校企合作”搭建与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上,要与相关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动实验室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也要积极选取合作企业,共同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
3.3 与培养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智慧物流人才一体化培养不是简单的学科交叉复合,也不仅仅是带有信息化特征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设计,更需要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按照学科逻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将适应专业学科的教学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探究式教学、研讨室教学等,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适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评价.可将教材选用、课堂效学、考试难度、考核通过率、课下辅导情况等多个因素有机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考查指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要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单位满意度及毕业生发展四个维度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数据主要来源于毕业生跟踪及第三方机构社会调查.
4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与5G 时代的到来,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的积极落实,物流行业正逐步向智慧物流阶段迈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完善智慧物流实验课程,搭建智慧物流模块化实践平台以及由智慧物流设备组成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质量评价体系,为企业培养适应智慧物流发展趋势的技能型、创新型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