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析

2021-12-28李千乔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校园院校

李千乔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督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广泛兴起和应用,信息的充分交流为思想传播提供了更多便捷渠道,然而,网络异质化信息也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日趋尖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已经成为影响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因子。到2020 年,超过1 000 万的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和原住民,是使用互联网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让新时代的主旋律在高职院校奏出更强音。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骨干和都市蓝领,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沿阵地。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大多是“00 后”,成长在新时代,在自身素养、专业特长、职业规划、人生目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使得他们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重性特征。

(一)互联网是网络意识形态形成的催化剂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集合,在形成过程中受个人先天性格、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舆论引导等因素叠加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同样如此,其中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互联网。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2]216,网络空间以不可逆的趋势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环境。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教育主体自由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信息裂变化、教育环境世俗化的网络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网络意识形态也反作用于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因此,审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机理,必须正视互联网与网络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其作用效果与影响边际,以便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深层逻辑。

(二)微环境是网络意识形态成长的主战场

网络微环境主要是由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微社区等微媒体组成的互联网空间,网络微环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微环境具有强渗透性。网络特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带来传播内容的多样化、无边界化,这使得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缺乏必要的监管。网络信息发布者往往抓住高职学生群体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但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软肋,借助网络热点来营造舆论大环境,获得那些缺乏理性且鉴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支持,从而达到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走向的目的。其次,微环境呈现去中心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够不受学历、身份限制,可以无差别享受“平等”的尊重,在充分彰显个人主观意识的过程中,淡化了自我张贴的“高考失败者”“前途迷茫者”标签,推动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最后,微环境的泛娱乐化。网络信息在与大学校园文化结合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过度追求视听刺激,放大感性情绪等特征,这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以虚假炒作为手段的“泛娱乐化”宣传,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容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滋生的温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校园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多元化是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的塑造者

一是参与主体多元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范畴不断延伸,普通人能够更加便捷的进入网络空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新时代,社会各类群体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之间以最真实的平等姿态,进行高密度沟通交流,彼此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二是传播方式多样化。为了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年轻化、多样化需求,网络平台建设在整合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资源的基础上,又充分吸收新媒体融合效能,发展出短视频、智慧校园App 等特色媒介,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平台和途径。三是传播内容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多元与传播方式的多样产生“N 次方效应”,使网络信息内容更加海量分散,这使得各种思潮流派、异类观点在网络空间获得发声机会。同时,网络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算法设计,实现传播内容的“私人订制”,这也导致了网络不良信息识别审查难度的加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困境

互联网一方面可以给高职院校教育赋能,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育活动带来一些困扰。比如,互联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很多不良思想从网络空间产生,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一)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足

当下,网络意识安全已经成为互联网监管的重要领域,其话语权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现实地位。一方面,网络空间产生的舆论无界化,为部分别有用心者肆意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为危害国家安全、民族统一的舆论提供了便利。比如,近年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在网络空间煽风点火、鼓吹造谣,大肆宣传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3],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变化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小,削弱了其内在的道德约束能力。同时,网络空间还会按照兴趣、爱好、特点将不同群体进行高效聚集、有效分类,这些群体中往往夹杂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一些低俗、媚俗、恶俗的网络信息侵蚀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难度。

(二)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感淡薄

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其思辨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加上网络监管机制体系不健全、传播渠道不畅通,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首先,网络信息选择更多元化。新教育模式下网络信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少,自由主义浪潮以文化传播为口号、以娱乐消遣为载体传入校园,形形色色的价值标准和信仰选择扰乱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西方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误读。其次,个体甄别能力有偏差。高职院校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辨别分析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取舍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一些标榜“中立化”“模糊化”的价值判断,表面上不偏不倚,实则是给主流意识形态贴上“左”倾标签,让个别大学生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进而远离主流价值观,加大了网络意识心态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软环境欠佳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高职院校的网络意识形态软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经费不足、技术滞后、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从数量上看,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平台远低于重点本科院校,且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运行平台形式简单等现象,难以发挥舆论先导作用。从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传播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延续性,内容要么晦涩难懂,无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么缺乏学术内涵,内容空洞,最终导致网络平台出现停摆状态。从导向上来看,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内容与交流方式存在自主选择公开化的特征,导致信息传播内容监管审查难以全方位覆盖,主要体现在网络舆情信息溯源和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使部分学生无视道德底线,肆意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成了负面舆论的传播者。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和校园环境的微观反映,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也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从校园实践出发,加大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一)抓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来看,西方“普世价值”观念是当前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阻碍。因此,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

首先,以传统文化为重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要紧扣学生思想特点,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内涵,总结出高契合度的价值观念,做到内化于思想信念、外化到实际行动。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补好传统文化校园教育课程,充分挖掘国学、儒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涵养校园文化的思想源泉。

其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化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一课,也是养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必要一环。要通过思政课堂深刻剖析非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对比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在学习感悟英烈事迹的活教材中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最后,以守正创新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促进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要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采取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知,提高自身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能力。

(二)净化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4]高职院校只有把网络空间建设成清朗明净的“绿水青山”,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能释放最大正能量。一方面,要强化网络法治建设。法治是打击和监管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要主动用好法律武器对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渠道、平台进行有效治理,依法依规取缔非法网宣平台、严厉打击非法、不良、虚假信息的传播,规范引导网络文化平台健康发展,把法治贯穿到网络空间“管、用、治”的全过程,确保高职院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5]。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园德治教化。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健全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时刻保持道德底线,自觉抵制虚假信息和非主流文化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风气。要强化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不断丰富网络道德实践。通过延伸校园公益、慈善募捐等线下实践课堂,建立更多“网络+公益”“网络+慈善”线上运行模式,充分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氛围。

(三)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综合治理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空间中信息呈现的内容与方式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和内容审查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高校必须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全方位综合治理,切实保障校园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安全、稳定。

首先,要大力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引导高职院校师生增强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提高师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学习研讨、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演讲等方式,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教育学习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师生对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辨别与防御能力,为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保障。

其次,加强高校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凭借技术和信息优势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6],以此主导主流舆论走向是未来一段时间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讲政治、懂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网络人才队伍,通过发挥网络人才专业优势,在网络空间做好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工作,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可控性,不断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能力。

最后,建立健全防范预警机制。应对网络空间的复杂多变性,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传播内容防范预警机制,面对非主流和自由主义思潮要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各类涉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定期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把准校园舆论导向,在实践中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始终保持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四、结 语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网络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冲击。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已经成为校园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高职院校必须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筑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防线,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使高职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