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生态视域下的连云港方言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12-28邱莉芹闫安阳
邱莉芹,闫安阳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一、语言生态概说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和言语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复杂关系。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豪根将社会人文环境中的语言和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作隐喻类比,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这个概念,并由此逐渐衍生出语言生态观。语言生态观认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只通过一种通用的语言以一种共同的方式传播和传承下来,它需要能够反映其特征的特殊的语言即方言来共同承载其广博而深远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语言生态中,方言和共同语由于语言职能上的不同,分别处于相应的主次地位。共同语作为不同地区间通用的语言,在语言生态中始终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有着共同语所无法取代的情感联系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处于不同生态地位中的共同语和方言,只有在平等共生的语言格局中协同发展,才能构建多样而又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同时,近年来随着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深入普及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迁徙等原因,汉语方言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有些方言随着使用人数的大幅下降逐渐边缘化甚至濒临消亡。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好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之间的关系,维护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生态和谐之美成为语言研究者与文化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1]。
笔者将从语言生态的视角出发,分析连云港方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连云港方言传承与保护的策略,以期对连云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连云港方言生态危机的原因
笔者在关于连云港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成人组中完全会说连云港方言的人数占比为61.13%,而小学生中只有14.20%的人具有较好的连云港方言的听说能力,69.58%的小学生完全不会说连云港方言。连云港人方言能力的强弱和年龄大小成反比,年龄越大,方言能力越强;年龄越小,方言能力越弱。另外,连云港方言的生存空间也大大萎缩,在最容易使用方言的居家环境中,只有24.79%的成人用连云港方言和家人交流,而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占比更少,只有14.1%的小学生在家使用连云港方言,连云港方言的使用现状令人担忧。笔者认为连云港方言危机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话推广和普及挤压了方言的生存空间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语言政策。特别是自1994 年国家对各级各类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认证后,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成为教师、主持人等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之一,所以多年来普通话一直保持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和宣传语言的统治地位。但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打压方言、消灭方言。1958 年1 月,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道:“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并且明确指出“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推广普通话,要区别老年和青年,要区别全国性活动和地方性活动,要区别今天和明天,不能一概而论。相反地,只会讲普通话的人,也要学点方言,才能深入各个方言区的劳动群众。”[2]7
方言和普通话有着不同的语言职能。人们可以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所的不同自由选择语言。一般来说,在家庭内部或朋友、同乡之间较为私密的语境中,方言一直是人们的首选语言。因为方言是群体认同的纽带,熟悉的乡音土语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依托,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然而,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普及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连云港方言作为家庭邻里之间强势语言的地位日渐式微,普通话已势不可挡地成为家庭强势语言。另外,无论是在学校教育、日常工作生活中,还是在大众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日常信息的接收和传递都是通过普通话输入和输出的,普通话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言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二)人口大量迁徙使方言的代际传承趋于断裂
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保守,大多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家庭中夫妻双方往往来自同一个方言区,日常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方言也就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下一代。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为了学业、生计等原因纷纷远走他乡,人口流动十分频繁。连云港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输出性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甚至城市人口外出打工,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客居他乡养成了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所以当他们和孩子沟通时自然而然地会使用普通话。另一方面,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燕尾港和徐圩新区等化工园区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口,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连云港安家落户,自然就成了连云港的新移民,他们与连云港人或与孩子沟通时大多是使用普通话。上述背景下,家庭的语言环境日趋复杂,“普通话进入了家庭语言交际圈,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或与方言并用形成双言局面或成为家庭第一语言,由此实现了语言转用”[3]。
无论是连云港城市生活的大环境还是家庭生活的小环境,人口籍贯与经历的混杂使得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方言,转而更多的使用普通话,连云港方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连云港方言的家庭代际传承功能因此日渐受阻,甚至趋于断裂。
(三)地域文化认同感的降低造成了方言认识上的偏误
地域文化认同感是指长期共同生活在某地域的人们对其所在地域的文化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肯定性的体认。这种主观认识和该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而人们究竟选择何种语言形式“取决于多种多样的因素,而社会力量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在对语言的价值评判方面”[4]135。连云港市作为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城市综合影响力一直排名靠后,这大大影响了连云港人对其城市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这种对城市文化的不自信无疑也影响了人们对其方言的认同感。人们往往认为说连云港方言是一种落后、没文化的表现,所以有许多连云港人即便在熟悉的亲朋好友中,也习惯使用普通话来显示自己所谓的有文化和有教养。正因如此,很多长辈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时宁愿操着十分蹩脚的普通话,也不愿意说地道流畅的连云港方言,他们怕影响孩子的语言习惯,耽误孩子优秀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此外,受地域文化等人文视野的局限,许多连云港人只把方言单一的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没有认识到方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联结功能,自然就没有方言传承和保护的意识。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采取保护方言的措施”,认为“语言大一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连云港方言传承不存在危机”等等。上述种种言论显然是对方言认识上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连云港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连云港方言内部的复杂性,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连云港方言处于江淮官话和北方方言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中连云港市区、东海县城和东海东部、灌云和灌南几个县区属于江淮官话区中的扬淮片;而东海县西郊和整个赣榆区属于北方方言区,两个方言片区的语音有很大差异,并且其中的赣榆方言具有一些胶辽官话的语音特点,它与江苏境内的其他方言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就使得两个片区的人们在言语交际时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往往分别舍弃各自的方言而共同选择普通话。
三、连云港方言传承与保护策略
面对严峻的方言生态危机,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连云港方言成为政府和语言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首先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其次地方高校的语言学者要积极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此外,家庭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方言传承的教育功能,调动广大语言使用者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学者支持、大众参与”的多维模式[5]。
(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在坚持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法律地位的同时,努力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传承相结合,使方言与普通话各司其职、同生共荣,从而实现语言生态的健康和谐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语言生态管理的时候应该避免“一刀切”的刚性处理,对不同层级和不同性质的单位、部门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市级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说普通话的硬性规定,而对于非窗口单位的机关工作人员则不用强制性规定说普通话;对于县区级机关工作人员也不用规定说普通话,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操着同样口音的老乡们,用方言沟通反而会增强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社会相关部门也要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营造浓厚的方言氛围,成为宣传连云港方言的窗口。如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可以开设方言节目,向市民宣传连云港方言,营造学说连云港方言的氛围;也可以在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如公共交通、博物馆、商场、影院等场所适当增加方言播报,让连云港方言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旅游部门在向外地游客介绍连云港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同时,可以融入趣味性的方言词,提升连云港方言的代入感,扩大连云港方言的影响;街道社区也可以发挥退休人员的作用,通过成立方言志愿者协会,动员他们定期教本社区的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说连云港方言,彰显连云港方言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爱上连云港方言。
(二)地方高校语言学者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
方言的记录与整理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它需要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以及言语交际学等语言学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这就需要连云港几所高校的语言学者积极提供语言学方面的专业支持。语言学者一方面要带领学术团队进行方言田野调查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细致地记录和整理连云港方言的各种资料,规范方言发音和方言用字,并设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一套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的连云港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此外,也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吸纳并培养方言志愿者,争取有更多的连云港方言的研究人才,并且可以通过讲座、学术研究会等形式宣传连云港方言,积极撰写连云港方言研究的论文、著作,努力为政府决策与制定连云港方言保护法规提供学术参考。
(三)家庭和学校充分发挥方言传承的教育功能
学生是城市的未来,也是方言传承的主力军。针对当前连云港中小学生方言能力弱、方言使用频率低以及对方言认可度不高的现状,迫切需要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方言情感认知的教育以及方言习惯和方言能力的培养。语言习得有两种途径:一是自然习得,二是后天正规的教育习得。前者主要得益于家庭语言氛围的熏陶,后者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因而家庭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方言传承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传承方言的纽带,也是方言习得的最佳场所。父母要坚持和孩子说方言,并鼓励孩子说方言,营造浓郁的家庭方言氛围,培养孩子方言的意识和兴趣。学校在保障普通话教学语言主导地位的同时,可以在课余或课外尝试优化学生的母语环境,推进方言的传播和学习。学校可以开设方言社团或兴趣小组,用方言讲述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名人故事;也可以用方言学唱地方童谣或儿歌;也可以通过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学习学唱淮海戏、五大宫调等地方戏曲,等等。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方言活动彰显连云港方言的魅力,激发学生们对方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们学说方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使说好连云港方言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结 语
语言生态的和谐之美,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2019 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出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6]的意味深长的话语。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它不仅仅是母亲手中的一缕饭香,也不仅仅是故乡一抔温热的黄土,而且也是广大游子魂牵梦绕的乡音土语。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从学说一句乡音、一个土语开始,让越来越多的连云港人会说、愿说、敢说连云港方言,让连云港方言在连云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