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数字词隐喻义比较
2021-12-28季艳
季 艳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人们交际的目的就是彼此沟通,理解彼此说话的意义,进而确认双方的表达意图,意义的获得和准确捕捉是交际主要的环节和终极目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若要弄懂对方的言语意思,就必须具备某种语码的译码能力,因而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能使双方共享的语码。由于第二语言共享的语码难以跨越母语文化的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出现仅仅懂得某些词语的基本义,却无法准确理解其概念隐喻义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语言符号是一种文化载体,跨文化交际中的译码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的解释,还需要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解密。
“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1]440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数字词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系统,数字词除了表达最为基本的数量意义之外,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定文化涵义的隐喻义。正因为如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经常会因文化冲突而在数字词方面产生误会。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对数字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隐喻义的异同点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数字词的文化涵义异同对比
从数量上说,数字词不胜枚举,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新的数字词不断涌现。譬如在汉语中,以前没有任何涵义的数字词现在却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如“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因此,我们要想将这些数字词全部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也没有这个必要。比较稳妥的方法就是重返源头,从一些最基本的数字词入手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撷取几个典型的数字词,对它们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表现出来的隐喻义进行对比。
(一)“零”与“zero”
“零”的本义并不表示“无”“没有”的意思,而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有对“零”的记载,《诗经·东山》中云:“我来自东,零雨其濛”[2]217。“零”在这里的意思是“零星”“零散”,这也是“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本义。《说文解字注》释“零”为:“零,余雨也,从雨令声。”[3]578表示如零星般淅淅沥沥飘落下的雨声。其次,在后来使用的过程中,“零”又引申为“孤单”“衰败”,如成语孤苦伶仃、断香零玉等均表示此义。再次,“零”还表示“细碎、不完整”的隐喻义。如成语零七八碎、五零二落等均表示此义。此外,“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还表示一种计量单位的起点。如“零点”“零时”“零度”等,后来改为阿拉伯数字“0”了。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zero”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zero”也表示某一单位的起点。如,标尺上标注长度单位的起始点就是“zero”;温度计上水混合物的温度值起点是“zero”,起点以上为正,起点以下为负;地理学概念中,海平面的高度起点设置值是“zero”,起点以上表示高于海平面,起点以下表示低于海平面。在13世纪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zero”就由“0”来表示了。其次,“zero”表示“无”“没有”的隐喻义。如“zero mistake”(无错误)、“zero defect”(没有缺陷)、“zero emission”(没有排放的)、“zero noise”(没有噪音)等等;此义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虚无”的意思,如“When we pass away,everything is zero”(在我们去世的时候,一切都是虚无)。再次,“zero”引申为“无足轻重的”隐喻义,如“an official zero”(公务中无足轻重的没有地位的小人物)。此外,“zero”还引申为“全神贯注”的隐喻义,主要用于“zero in on ”(向...集中火力或注意力),如“The congressional opponents zeroed in on the bill”(国会中的反对派把矛头集中指向这项议案)。
(二)“一”与“one”
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一”表示万物起始之意,是世界万物的始源。如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谓一元者,大始也。”[4]37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云:“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5]109《淮南子·诠言》中云“一也者,万物之本也。”[6]208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一”由起源义引申为喻等级或者顺序的首位。如第一、一审判决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还喻指整体、统一体。北宋张载《正蒙·太和》云“不有两则无一。”[7]129(若无对立面就不会有统一体),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体现,如一路平安、一辈子、言行不一、上下一心等等。
英文中的“one”,根据古希腊南意大利学派对“one”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one”也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one”中引发出“two”,“two”从属于“one”,且是具有与“one”不同的不确定性的属性,从完美的“one”和不确定的“two”中产生出各种数字。此外,在西方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往往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合成一个整体。这些都显示了在西方“one”也喻指世间一切的本原,且还有整体之意,示例如下。
例1 One is all, all is one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例2 We must be united as one (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one 指一体、整体)
由其整体义而引申为“一对”“一副”“一套”等含有两个东西的概念。如:a knife and fork(一副刀叉)、a bowl and chopsticks(一套碗筷)等等。
(三)“二”与“two”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一直以来对“二”这个数字都是十分喜欢的,它是个双数的概念。双数意味着是一个会给人带来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的数字。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中国人凡是遇到人生至美至满的事情,会偏爱使用双数,取得好事成双的美好寓意。如比翼双飞、名利双收、文武双全、贯斗双龙等等。但是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中“二”出现了新的含义,指一个人呆板,愣头愣脑,有点蠢之类的,也可用于朋友之间互相调侃,使用时要注意场合,不能随便乱用。
在英语文化语境下,据考察,数字“two”起源于“die”(骰子)的复数形式“dice”,而“die”这个词又含有“死”这个义项,因此,一般认为“two”是个象征不祥、厄运的数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义的变迁,“two”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已经演变为一个毫无贬义色彩的中性词了。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举两得)。
(四)“三”与“three”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三”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数字,喻指完整性、尊贵、吉祥之意。《说文解字注》中对“三”的解释是“天地人之道也。”[3]9“三”字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天,最下面的一横代表地,而人在二者间生存,天地人和谐共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体。《三字经》里总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8]43这三样构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最朴素的世界观和最基本的社会准则的基础。完整在一定意义上寓意着完美,所以“三”还隐含完美、吉祥之意,如古代结婚时要行“三拜”,祭祀要供“三牲”,科举有“三试”,录取名次有“三甲”,恭贺新年会说“三阳开泰”等等,汉文化中,与“三”有关的寓意美好吉祥的习语、俗语数不胜数。此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超人能力的哪吒,拥有三头六臂,力量无穷。因此,数字“三”又被赋予了神奇力量的隐喻义,如“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入木三分”“三足鼎立”等等。
在西方,人们同样也偏爱“three”。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three”是一个完美的数字,代表着世间万物发展的“开始、发展、结束”的三个阶段,“基督教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象征数字“three”的圣洁、吉利。因此,西方人乐于用“three”表达诚挚的祝福及美好的愿景。例如“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The third time must be lucky”(第三次必带来好运)。
综上所述,同一个数字引申出来的文化含义有一些共性,也有许多差异性,有的则完全相悖。
二、英汉数字词文化涵义异同产生的原因
英汉数字词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共通与差异,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宗教、神话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宗教在许多国家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生活中,宗教甚至像一只无形的手,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起着操控作用。在西方社会,基督教对数字词的文化含义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就是“three”“seven”和“thirteen”。在英语中,人们喜欢数字“three”就是依据基督教文化里“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另外,也是受到古代神话的影响,在古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顿和冥王普路托,他们都与数字“three”发生某种关联,主神朱庇特的权威来自三叉雷电杖,尼普顿依赖其三叉戟,普路托则是一个长着三个头的狗。西方人也无比喜爱数字“seven”,也是跟《圣经》里的故事有关,最为著名的就是上帝利用七天创造出了人间、天地、万物和人类;上帝说的话就像是被锤炼过七天的银子般纯净无瑕;患了麻风病的乃缦按照吩咐,到约旦河沐浴七次,就完全复原了。“thirteen”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禁忌数字,这也是源于宗教文化。根据《圣经》的描述,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的时间是十三日,而被称为救世主的耶稣,遇难日也是在十三日,而且背叛他的人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宗教在中国的历史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对数字“三”的崇拜也有迹可循,从道家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可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12;佛教中“三生有幸”的说法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因此,在中国人眼里,“三”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二)民族心理的影响
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性格、爱好、感情和习惯等就是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对数字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中国《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0]32的宇宙观衍生出了“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朴素辩证法对汉民族的数字心理偏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个和谐共生的独立个体,两个独立的个体合在一起又可以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因而在汉语中双数蕴含着美好、吉祥的内涵。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极,而当阴阳调和时才能滋生万物。中国人特别喜爱双数,体现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衬托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的精神信仰。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均衡对称。对称也是美学上两两相对的体现,体现一种对称的美感。而西方文化推崇个性美,美的来源是事物的不对称和不和谐,在西方人眼中不和谐才能展现个性,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成长。正是这种思想,使得西方人视奇数数字为大吉,如“一”“三”“七”“九”等(除了“十三”和“星期五”),而视偶数数字为不详,由偶数数字构成的短语往往含有贬义色彩,如“be in two minds”(三心二意)、“the four letter word”(下流语、骂人的话)。
(三)语言特征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结构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所表达的概念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去表达无限的概念,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同音、近音等语音现象,由此产生谐音现象。具体来说,人们常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使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本字,构成修辞格,增强表达效果。谐音现象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但是汉语中表现尤为丰富,谐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心理基础。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喜联想趋吉避凶的心理,这种心理附加到语言中就形成利用谐音来表达美好吉祥寓意,或者传达某种负向情绪而提醒人们尽量避开。所以,在汉语数字体系中,由于数字“六”“八”和“九”分别谐音“禄”“发”和“久”,它们表达的是一种正向的美好的吉祥如意的含义,备受中国人的喜爱,而数字“4”则谐音“死”,这显然是不吉利的,被认为会给人带来厄运,所以受到中国人的嫌弃,在生活中会尽力避免使用带有“4”的数字,如一般送礼不会送400 元,电话号码不喜欢使用含有4 的数字等等。
三、英汉数字词隐喻义异同探讨的时代价值
中西方宗教文化特质、神话传说、民族心理的差异导致英汉语言中数字词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修辞效果及思想内涵等多方面差异。数字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绝非是一个或者一串冷冰冰的表示量的关系的数字。当这些数字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造时,人类就会把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和现象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转化为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也就会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构成文化符号。我们需要透过这些数字词所表达的基本义,去领悟和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文化隐喻义,进而深刻感悟数字文化的深邃和无穷魅力。
当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同时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国大力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密切了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贸易、投资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相比,“一带一路”在文化沟通方面的内涵更显丰富。文化交流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对在其基础上实现民心沟通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可以使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一些语言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细微的差异进行对比探究,尤其是涉及文化隐喻义区别的语言问题更要进行系统的比较,这样可以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本土文化的特点来处理数字词,使外来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隐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站在他者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字词,准确理解这些词汇在西方语境中的深刻涵义,通过这种互学、互证、互释,最终实现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