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世界有点意思
——写作的审题与立意

2021-12-28江雪松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偏题跑题应试

江雪松

有人说,我手写我口。于文学创作而言,这自然没有问题,但是于应试写作而言,却有商榷的必要。应试写作取胜首在审题,通俗地说,必须先明白命题有什么要求,即知道“要我写什么”;其次则在立意,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应表达什么意思,即确定“我要写什么”。审题是立意的起点与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与落脚,只有审题仔细,辨析清楚,才能立意切题,立论明确。

先说审题

1.明白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往往告知文体确定还是自定(记叙文、议论文,读后感、演讲稿、书信、评论稿等),立意已定还是未定,标题是不是自拟,字数该是多少等等。

2.清楚命题类型

常见命题类型有三种,即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其中还有不少具体的细分,不同的命题类型需要不同的思考,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写作方向,写作内容自然也会有很大差异。

话题作文,往往框定写作范围,提供写作由头,立意未定,标题未拟,也不提供议论思辨或记叙描述的材料。

命题作文,有全命题与半命题之分,有规定标题,有确定主题,有确定立意,有圈定范围,有提示方向等。如,直接命题(“最感人的一刻”)、含蓄命题(“一道光”)、观点命题(“近墨者未必黑”)、散文命题(“怀念江南的雨”)。

材料作文,相对复杂一点,既在练习中常见,也在测试中常用。从材料内容上来说,它的常见类型有寓言象征类、名言警句类、新闻叙事类等。从内容呈现形式来说,有文字类、图画类、表格类等。类型不同,审题的要求不同。

3.确定限制范围

话题作文表述方式,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所给话题不是文章标题,虽没有立意限定,取材范围较宽泛,具开放性特点,但也并非率性而为。如,以“感受美好”为话题,它就有四层限制:非生活、非美好、非身边、非感受。凡限制的内容被写进作文,那一定是跑题、偏题、不切题。限制是一条“高压线”,碰上它非“偏”即“跑”。

命题作文限制范围,要求更甚于话题作文,如“拒绝平庸”,对象内容一定是“平庸”,过程状态一定是“拒绝”。如果写成“追求卓越”,看似等同于“拒绝平庸”,实质已经改变了命题,“追求卓越”,起点可以是“平庸”,也可以是“优秀”;“拒绝平庸”起点是“平庸”,但终点可以是“卓越”,也可以是“优秀”,还可以是“平凡”,而“平凡”与“平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写成“追求卓越”便属于跑题。可见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要求较高,有时也较为隐蔽。

材料作文,由于其材料寓意的丰富性和引发思维的多样性,对考生创作个性的束缚较少,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写作练习形式。但也应看到,由于为“考”而设,材料是经过多轮打磨,多含有一定的倾向性,必须更加注意其暗含的限制性,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偏题以至离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材料作文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相互依存,这也是材料作文在应试中更受青睐的原因。

4.理清核心词语

核心词语,实际就是关键词,是对写作内容与表达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严格意义而言,任何命题都会有关键词,表现在它承载的是写作最主要、最核心、最重要的思想信息。抓住关键词语,常常能确立文章的写作重心,确定写作方向。如,命题作文题“热门话题”自然是“热门”为关键词,“时间在流逝”虽然“流逝”值得关注,但此处“在”才是关键词;材料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辩”,“强”“弱”便是关键词。

再说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核心与灵魂,是文章的关键。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构思、行文,乃至文章的深度。无论是哪一种命题,都必须跨越多角度审题立意的门槛,进入高远深刻立意的天地,才可以落笔为文。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其立意的多角度性尤为明显。深刻独特的立意,常常因其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引人耳目而为老师激赏;平俗普通的立意,往往以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出一辙而泯然众人矣。

首先要有“意在笔先”意识。这是就日常写作训练而言。面对许多感性的事例材料,应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每次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我的文章有主旨句吗?”中心意旨,用一句话或两句话,以旗帜鲜明的态度,或肯定或否定,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干句,这样不仅有利于(阅卷者)阅读,又有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文章会变成一地鸡毛,根本不是文章。

其次要有在“符合题意”之下的“凸显关键词”意识。这是就日常应试写作而言。立意要在题意范围之内,保证写作不偏题,这是写作的及格线,也是基本要求;立意凸显关键词,意味着让文章重心突出,始终切题,这是写作基本要求的升级版,文章有成为好文章的可能。

更要有在明确具体之下的“活”“深”“新”意识。这是就应试写作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骑绝尘而言的。写作者应在立意的迷宫中多方探寻,扬长避短,甄别筛选,择优选取。

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立意的角度选择的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即便面对同一则材料,但是只要巧妙转换角度,立意会令人眼前一亮。

一般应试写作,常用三种立意法:

1.顺向立意。根据材料的陈述,联系实际,提出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自然延伸与演绎,相对具体化明确化而已。如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这种立意方法,其“意”常“立”在材料之内,即材料在规定确定的范围内,不会产生跑题偏题的现象,基本切题,具备了正确性,写作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逆向立意。以原命题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或者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拒绝平庸”为命题作文,有同学这样说:“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作者联系生活实际中的自己,提出“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麻雀”者,平庸也,似乎是“拥抱平庸”,与“拒绝平庸”南辕北辙,但我们听到了一只平凡“麻雀”唱响的精彩之歌。此文以“逆向”切入,以“顺向”落脚,让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效。这种逆向立意方法,其“意”常“立”在材料之外,需要深思,更需慎重,思维能力达不到很容易跑题。若是全命题作文就不怎么适合这种反弹琵琶。

3.辩证立意。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看材料。辩证思维是洞幽烛微的一面明镜,能提醒我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审视观照。如论述学习“苦与乐”。这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有同学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如果换一种眼光呢?当明白“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立意马上便会别开生面。比如,有人认为体育训练是很辛苦的事,可有同学为打篮球却可以忍饥挨饿,依然高喊今天真快乐。如论述“体育之效,强弱之辩”之“强”与“弱”,是不是也是这个理?

绝佳之立意绝非一蹴而就。它需我们想出一堆,定准一点。如果面对应试,依次有这样三个阶段的思考,便有了多个立意,然后不断进行甄别与比较,最终确定一“点”,立意便容易呈现出或不同凡响或高远大气或独特新颖的追求,文章就具有了高人一等的远见卓识,就具备了超越平庸的真知灼见,就拥有了独抒己见的崇论宏议。

立意当求准求新,所以聪明的同学往往会在立意上努力经营,反复打磨,力避大众化、低幼化、庸俗化,力争平中见奇,淡中见深,让人眼前一亮。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在不一样的眼光观照之下,常见的世界会变得与众不同。有篇小说名叫“这个世界有点意思”,如果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思考,这个世界确实会很有意思。

猜你喜欢

偏题跑题应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李强平面设计作品
情书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馨月语录之“扣分”篇
错别字先生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