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专题调研报告
2021-12-28李海珍
李海珍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青岛 266071)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科技支撑能力现状及经验做法
近年来,青岛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坚持以“抓典型、建体系、重安全、提能力”的发展理念,实施市、区市、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布局,发展乡村振兴、循环农业、乡村产业,推进我市农村经济水平健康平稳发展。
1.1 全市监测站点分布日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从业人员水平大幅提升
青岛市实施了市、区(市)、镇(街办)、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截至2020年,共设有青岛市级平台4个,区(市)级平台6个,镇(街办)监测点133个。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员及组织明显增多,支撑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康稳定发展。
1.2 全市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步提升
近3年来,农业系统累计开展农、畜产品、环境等定性定量监测17000余批次,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测3000余批次,累计检测农残、药残、重金属等项目40余万项次。目前,全市已建成80个种植业镇级速测室、58个畜产品动检站,每年开展农残速测40余万批次、“瘦肉精”速测10万批次以上。全市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增强了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等关键技术措施,实施科技园区示范园和无公害生产基地推广示范,保障我市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的供应和生产能力。
特色农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一村一品”“三品一标”“青岛品牌”“市民放心产品”等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形成如“马连庄甜瓜、大泽山葡萄、里岔黑猪肉”等一批农业专业村、示范村。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点带面效应逐步扩大
围绕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工作,凝聚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平台,攻山头、稳阵地,发展典型,以点到面,落实相关文件政策,在农业科技攻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培训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突出问题
制约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科研立项-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成果推广-成果应用”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高质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较少
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资源缺乏统一的平台,农业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农业院所、大学、推广机构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跟踪模仿重复的研究项目过多,具有先导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与生产需求脱节,农业部门与相关单位对接的渠道不畅通,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对农业科技人员考核只注重论文和成果数量,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脱节,缺乏更有效科研评估机制。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
农业科技课题方向偏离市场需求,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向农业资源相对缺乏。农业科技示范应用平台较少,农技推广手段主要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农技人员联镇帮村的模式,但存在农村本身高层次农技人员少,高层次农技人员因组织限制无法全身心投入田间地头农技推广工作的情况。对帮扶村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成果示范无法得到全面应用。
2.3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高
目前,从事农业行业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在60岁以上占大多数,阻碍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家一户小农思想依然存在,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流于形式,基层农业新技术推广能力及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和手段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水平。
2.4 农业科技培训在内容和效果上存在不足
虽然近几年全市围绕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技术推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部分培训内容宽泛且多为政策解读或理论讲解,培训对象文化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一,有的收获不大。另外,还存在培训规模求大不求实效、实用等问题。
3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战略目标,实施餐桌安全、保护“菜篮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突破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制约瓶颈,形成从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示范推广和成果应用转化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3.1 强力推进“生态农业”技术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我市科研院所、大学及第三方检测机构资源丰富、人才荟萃的优势,通过成立技术联盟或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根据农业需求及存在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性研究,与生产、市场需求挂钩,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创新和推广。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无公害生产基地、高产创建示范田、“三品一标”示范基地等平台,引导科研机构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我市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新技术,完善以生态农业为导向的新技术推广机制。
3.2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支撑引领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立项及绩效评价创新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现代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水平。提高我市限制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针对相应技术难题,协同攻关。构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示范园区与农民个体一体化发展平台,引领带动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形成科技成果区域化发展。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队伍建设
以我市农业科研院所、大学及推广机构为主体,联合农业合作社、重点园区、家庭农场等企业,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组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产业化应用。组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加大集中培训力度,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壮大农业创新主体队伍。
3.4 探索建立用户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估制度
探索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业课题立项机制,增设用户参与需求及应用评价评估制度,实现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接轨。
4 未来几年的打算
未来几年在科研立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等方面有如下打算。
4.1 明确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把促增收保安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提高我市实验室人员检测水平,积极争取科技项目,建设绿色、高效、安全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在耕地地力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大力推广标准化种养殖、严格规范使用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畜牧业投入品,加强监测力度,促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4.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强化我市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扩大项目自主权,联合科研院所、大学等机构,引导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产业化示范园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成立农业科技园区、专家服务基地、研发基地、科技信息等服务平台,增强农业科技项目自主创新能力。
4.3 加强从事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及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加强科技团队建设,利用省部级或本行业培训机会,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发挥科技服务人员科技下乡、联镇帮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举办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4.4 加强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省市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检测强、监管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才有保障”工作理念,推动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检验检测在本地区农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质量兴农,技术先行”,成立并充分发挥检测平台的作用,组织平台参与单位联合攻关,创新检验检测技术,合作研发并修订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农产品安全问题,齐心协力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创新发展,全面加强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