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谨的用例,饱满的情感
——《伶官传序》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2021-12-28陕西柴双政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陕西 柴双政(特级教师)

议论性文章,无论是从阅读还是写作来看,都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议论”是常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文”也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写作文体,因此,甚至有人将议论文归为实用类文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议论文写作曾一统高考天下。直到高考出现话题作文及新材料作文,由于其文体自选性强,加之许多学生写作时有意避开议论文,才打破这种一统局面。而当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虽标榜“文体自选”,看似余地很大,实际还是“议论性”占主导,即使是诸如“演讲稿”“辩论稿”之类的“实用文体”,也不过是借实用文体之“新瓶”,装议论文写作之“旧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读写相生,注重教材文本对写作的示范作用。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一些议论性文章,如领袖文章、名家之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大距离,甚至高不可攀,无以为训。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是部分教师对教材开掘不够,读写结合不紧的缘故。如果教师尽力开掘教材文本的写作资源,会给学生作文以模仿、借鉴,为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辨力的提升拓展出较大空间。

下面,笔者以《伶官传序》为例,分析其在用例及情感语言上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一、精谨的用例:以一当十

1.选例。和记叙文以情动人不同,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这个服人之“理”的支柱,是充分的论据,因而论据的选用至关重要,如果论据是劣质的“豆腐渣”,论文之“厦”便会轰然坍塌。选例(论据选用)原则有四条:一是针对性,即为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意图选例,并且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与观点统一”;二是准确性,即论据确凿、真实、可靠;三是典型性,即所使用的事例具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能恰如其分地证明论点;四是新颖性,要尽量选用能体现时代性的事例,以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

《伶官传序》堪称选例典范。

北宋时期,土地、财富高度集中,民族矛盾尖锐,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统治集团却日益腐化,苟安享乐。欧阳修写作此文的动因就是要告诫统治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讽谏其要摒弃享乐,励精图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欧阳修借编修《新五代史》为《伶官传》作序之机,删繁就简,没有全面取例,而是萃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故事,来阐明“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针对性极强。同时,欧阳修煞费苦心,没有把庄宗在十五年间得失天下的过程再叙述一遍,而是选了一个在当时流传甚广的“晋王三矢”的故事来写,这样既典型,又精粹、新颖。为保证论述效果,他在这个故事前冠以“世言”一语,如此就使论据更有说服力。

仅此一例,以一当十,针对性、准确性、典型性、新颖性无不得以凸显。

学生议论文也有类似范例。2001年高考作文题,以“诚信”为话题,重庆一考生的作文《人言鬼诡》,从错写“阴谋诡计”说起,然后精选初中古文《宋定伯捉鬼》反弹琵琶,大做文章。先是推想论证“也许那鬼本是一个命运凄苦之人,因为受不了人世间的险恶和尔虞我诈,才以死作为对生命的解脱。可有一点他没有想到,那就是他死后也未摆脱人类对他的欺骗和迫害”,从而提出“鬼有何计?唯人有计,唯人最诡”,进而呼吁“还我诚信”。该文以一当十的选例加之尖锐犀利的笔法获得高度评赞,被推为当年高分作文议论文之首。

2.叙例。事例选好后如何录入文中,这是有讲究的。一般认为,议论文中作为论据使用的事实,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记叙文中写人叙事讲究细致、生动、形象、完整,而议论文的论据则要简洁、概括,突出有用信息,为证明论点服务,因此,切忌详叙,尤其不能精雕细琢,否则便会喧宾夺主。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在叙例方面,除了简洁、概括,还应根据读者对事例的熟悉情况来定。读者熟知的可一笔略过,读者相对陌生的,可作较详细的叙述(杂文尤其讲究这一点)。常见的叙例方式有“截取”和“概括”两种。“截取”就是选择论证最为需要的事件片段横截下去,这样,既可节俭笔墨,又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后续议论打下基础;“概括”就是将复杂、漫长的事例根据论证需要进行压缩,如此一来,可避免事例论据的繁复冗赘。

《伶官传序》在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时,两种叙例方式兼而有之。写庄宗接受遗命时,采用了“截取”方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晋王殷殷告诫,庄宗谦恭聆听,父语凄切,画面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写庄宗执行遗命时,则采用了“概括”方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用动词“遣”“告”“请”“盛”“负”“驱”“纳”,寥寥数笔就让庄宗十五年来不忘父命、矢志复仇、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忧劳”形象跃然纸上。用这两种叙例方式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使人印象深刻,为后文议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为中学生议论文叙例的典范。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优秀作文片段:

①古往今来,勤于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德。回望历史长河,田野里,农人们辛勤劳作,日日锄禾当午;工地上,秋浦炼铜人的冶铸之火熊熊燃烧,亮照天地;科技领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人类印刷史上的创举;艺术创造,李白倚马可待,杜甫拈断茎须……②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出精神财富。如樊锦诗者,扎根大漠,以敦煌为家,将莫高窟的文物和遗址的安危视如生命;如白先勇者,年逾古稀,还要做拼命三郎,紧握传统艺术的火种,牡丹、玉簪、西厢,从前的白雪遗音,如今姹紫嫣红开遍;如王有亮者,35年故宫岁月,全部奉献给了青铜器的修复,追求极致,修旧如旧。冯友兰先生曾言:“人类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作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诚哉斯言,正是这些人在精神领域努力劳动,才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文明得以延续。(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湖北考生优秀作文《天道酬劳 铸就华章》)

作者深得叙例之妙,第①处所举古人之例,尽人皆知,就以“截取”的方式略作拓展为要;第②处所举今人之例相对陌生,作者所叙略详,用诗意化的文笔“概括”讲述,兼顾论据与文采。

3.析例。在议论文写作的“摆事实,讲道理”方面,学生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只会“摆事实”,不会“讲道理”。往往用例后不会分析,甚至连“事实材料+分析论证+推出结论(扣合论点)”的基本模式也不甚了了,常常是从事实材料直接跳到结论或论点上,使得论证链条断裂,最终是有例无证,以例代证,说理缺失,不足服人。

我们看看《伶官传序》的析例。

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晋王三矢”故事后转入议论,评价庄宗的盛衰得失,阐明中心论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材料+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分析论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结论)

在这一段,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名言引证和归纳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前两句叙议结合、寓议于叙,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接着运用假设论证,用了两个反问句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既引人深思,又寓分析于疑问中。接着又引用《尚书》名言作答。通过叙述和分析论证,自然而然地凝练成鲜明的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此,全文意旨得以深化,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作文如前例《天道酬劳 铸就华章》第②处,在举过樊锦诗、白先勇、王有亮三个例子后,又引以冯友兰的名言,即是引证,也是对前三个例子的分析,最后又以“诚哉斯言”句回扣分论点,分析有理,说理有力,结构严谨。

二、饱满的感情:情理交融

关于议论文,由于教师经常强调“批判性思维”“思辨性”“深刻性”“理性”等,学生便以为议论文应该摒弃情感、热情,应该是冷峻的,甚至是冰冷的,似乎只有这样,作文才是理性的和深刻的,才是富有逻辑性的和思辨性的,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写作不是做学术研究论文:作者要节制,要“价值中立”,要讲求“零修辞写作”。我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亦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议论文是表达作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的,作者往往寓情于文,不吐不快,因此,这种认识和看法就不可能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们且不说鲁迅杂文如《拿来主义》《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使是领袖文章,如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也是感情饱满,寄意殷切,爱憎分明。古人作论,没有思维的先导性框约,更是充满激情、一唱三叹,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马说》《师说》、苏洵的《六国论》,这些文章,无不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就。如果我们的议论文理中有情,情中寓理,以理服人的同时又能以情动人,既沟通了读者,又展现了作者的才华,让人心悦诚服,一石二鸟,则何乐而不为?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虽为史论,但充满感情,甚至激情澎湃。我们看看这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1.词句。如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第四段:岂独伶人也哉?

开篇便用“呜呼”一词,可见欧阳修内心郁结之情深到极点,这便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三处句子一唱三叹,语气委婉,但感情饱满,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语段。如第三段前两句,对庄宗得天下时的“盛”,欧阳修以昂扬的情调、激越的笔势作记录,融入了自己对此事的情感态度,使读者感受到胜利者的喜悦和豪情!但是仅三年的功夫,庄宗就仓皇出逃,君臣相顾,泣下沾襟,场面是多么的狼狈和可怜,结局是多么的悲惨,“何其衰也”,笔势至此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使读者也感到心情沉重。金开诚评价“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类似情理相融、文采斐然的语段在一些中学生的优秀作文中也不乏其例:

干将莫邪好用吗?当然了,它们是天下神兵,削金如泥。可如果没有了创新,又哪来火药、机枪、重炮和导弹?人们防身御敌恐怕只能是短兵相接喽!高山流水好听吗?当然了,它们是千年绝唱,亘古不衰。可如果没有了创新,又哪来民族、通俗、摇滚和美声?人们充耳所闻恐怕只能是千部一腔了!

(《创新才能进步》)

这个文段,犹如一副长联,设问、反问加感叹,极富热情和文采,既形象生动,又把创新的作用之理说得很透彻,令人信服。读这段文字,想来不论是普通学生还是阅卷者,定会在心湖激起涟漪,引发共振共鸣。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思维导图的运用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