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研究
2021-12-28李小贤
李 小 贤
(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活跃于“05方案”实施以来。已有的研究成果规划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探索方向,为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整体来看,研究内容还比较笼统,具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正是这一探索的积极尝试。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是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协作,或者与高校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协作,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实现多部门间师资协同、基地协同、经费协同,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思政性。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的课程,对于解决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关键性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它不同于一般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的专业实践,其首要特征是必须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化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二,实践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长期在封闭的教室里进行理论学习,思维较受局限,实践教学则提供了大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和运用理论的桥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必须围绕实践来考虑做什么、谁来做和如何做的问题,既要契合教材上的重点难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还要具有可操作性。
其三,多元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元性体现在教育主体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但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中,而且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校外的教育基地、慈善组织、志愿者协会等机构也积极协助。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大思政的育人目标,多部门协同作战,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为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而共同努力。
其四,协同性。一方面,高校内部的思政课教师、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部门之间协同,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协同不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而且也应该向外拓展,例如邀请校外的相关机构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多部门间师资协同、基地协同、经费协同,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五,开放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场所开放、管理开放、活动开放、活动形式多样、考核方式多样。大学生既可以参与思政课教师组织的校内讨论、辩论,也可以参与团委组织的社会调查,还可以参与公益组织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开放式的实践环境、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的必要性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其实践价值已不再局限于培养个体思想素质的微观领域,而是党和国家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坚定广大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识形态活动。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实践条件、安全保障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多少存在难以落地、落实、落细的困扰。探索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应然趋势。
(一)多元协同是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重要举措
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课表、计学分,但是在一些高校,其教学效果与实践育人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通常是选派少数大学生代表参加,拍一些照片,录一些视频,一些大学生没有全身心参与实践,只是充当看客。二是部分思政课校外实践有“放羊”观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因为受师生比严重不足、实践基地容纳量不够等因素制约,高校一般都安排在假期让大学生自主进行,大学生只用提交实践报告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是否从事了实践调查、是否通过实践活动巩固了课堂知识,则不完全清楚。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在一些高校不尽如人意的根源在于: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师生比严重不足。通常每名思政课教师每学期要带几百名大学生的实践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每个人的实践活动。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牵扯部门多,组织难度大。例如:思政课教师要想组织一场宣传抗疫精神的演讲比赛,就需要申请场地、找音响、摄像,组织颁奖、找经费;如果思政课教师想带自己的几百名学生去校外调研,就要协调车辆,协调食宿,协调对方接待,保障学生安全,等等。这些都不是一个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问题。三是思政课实践基地不足,不能满足大批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又受实践经费的限制,实践活动难以扎实开展。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和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的某些活动或者校外公益活动合并进行,由思政课教师提供理论指导,由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进行组织管理,由校外相关机构提供免费的实践基地和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便可以迎刃而解。
(二)多元协同是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新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2018年4月,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牵头,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共同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以上指示和要求都清楚明了地指出高校思政课要避免单打独斗,要实现多部门、多项目、多资源的协同联动。这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多元协同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多元协同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在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激发大学生的盎然兴趣,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各科学业,还要参与很多社团活动,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基于实践基地不足、经费不足、组织难等实际困难,思政课实践教学即使教师想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单打独斗而显得力不从心。
如果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大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够参与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竞赛或社团活动,可以同时拿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大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升。或者大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来感受思政课服务社会的价值,也会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的可行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校内外部门、平台组织的活动,具有对象的重合性、资源的互补性、过程的耦合性等特点。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提供了可行性。
(一)对象的重合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巩固课堂知识。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活动,参与人员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锻炼自身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虽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大学生历来都是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参与其中能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校内的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活动,校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的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具有对象的重合性。这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提供了可行性。
(二)资源的互补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拥有的资源优势在于指导教师政治理论水平高,而资源劣势是实践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全体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的要求,以及实践经费不足,组织实践教学时学生数量多、管理困难等。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拥有专业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队伍,有活动经费。校外的公益组织拥有很多实践基地,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之间及校外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充分发挥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的组织管理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实践基地优势,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的互补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显得尤其必要。
(三)过程的耦合性
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巩固课堂知识,探索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最终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部门开展各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在于能够开阔视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提高服务社会、实践创新等能力。以上活动过程都贯穿着大学生德育教育,都致力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最终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过程的耦合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模式构建
高校应抛弃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协同模式:包括校内统一联合模式、校内项目协作模式、校内自由实践模式、校外专项服务模式、校外互助合作模式,打造实践教学“金课”。
(一)校内统一联合模式
校内统一联合模式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统一的领导协调中心,协调高校内部资源和有关机构,通力合作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资源的统一协调问题,三是任务分工与考核问题。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组建由学校党委主导、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协调中心,并由该机构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管理文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行宏观指导。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协调中心要多方调研,筛选出合适的思政课协同实践项目,找到大家能够集中力量的发力点。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协调中心整合实践资源,科学规划实践过程,同时督促教务处划定思政课实践的学分标准,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让大学生在教务在线进行选课。第四,思政课教师分工对选不同实践项目的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和结果考核,由其他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过程管理和过程考核,实践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构成。第五,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协调中心不仅要监督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实施,而且要对教师和各部门进行监督与考核,还要对优秀的实践作品给予表彰和宣传。
(二)校内项目协作模式
校内项目协作模式是充分利用校内常规性实践项目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思政课教师通过项目指导把思想性政治性融入校内常规的实践项目中,大学生在正常参与原有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能够深化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获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现在各高校普遍参与的“挑战杯”项目、“三下乡”项目、大学生义务支教项目等,都可以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校内项目协作模式的步骤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教师分成小组,参与校内已有项目的指导工作,负责对各项活动的顶层设计,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指导。第二,学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要根据项目进程做好通知与宣传工作,落实资金、场地并对大学生进行组织、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活动按计划进行。第三,大学生所在学院要协调解决生活困难,协助大学生完成必要的调查研究任务。第四,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政实践结果进行评判,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第五,团委、宣传部等对优秀的实践项目予以表彰和宣传。
(三)校内自由实践模式
自由实践模式是以过程录像或者成果结项为评价标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思政课教师设计一些可供自由实践的教学项目,比如阅读经典、观看视频等,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进行实践,最终提交实践过程录像或者实践成果,获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思政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合适的实践教学自选项目,制订过程评分标准和结果评价标准。第二,大学生自由选题,自己组队,自由发挥,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践课程并进行过程录像。第三,大学生以自己参与的思政实践活动为素材制作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结果评价要求提交实践结项成果。第四,思政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对作品进行评判,筛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内展示。
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成功遏制住了疫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师可以给大学生布置一些自由实践项目,如寻访抗疫英雄、通过中美两国抗疫差别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书写抗疫感受、传唱抗疫歌曲,引导大学生从抗疫实践中领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培养大学生与祖国、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四)校外专项服务模式
校外专项服务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大型特色服务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完成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校外专项服务就是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本地特色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联度,设计合理的思政课校外专项服务实践教学计划,并亲自参与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第二,学校应加强宣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校外专项服务实践,给予参与者素质拓展学分和思政课实践学分,并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大学生予以表彰。比如,洛阳某高校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开幕式,思政课教师便把文化强国的实践教学与之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参加牡丹文化节的实践,谈谈对于文化强国的看法。又比如,洛阳某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大学生2018年以来多次参与农村村貌的设计与改造,思政课教师便把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教学与之相结合,让大学生结合改造农村面貌的实践,谈谈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五)校外互助合作模式
校外互助合作模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允许大学生进入红色基地、科研院所、养老院等社会机构,以讲解员、调研员、志愿者的身份提供服务,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志愿服务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5]。校外互助合作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多赢。首先,校外机构实践基地众多,可供实践的机会众多,在选择时有较大的余地,所以会大大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其次,校外参与多元协同的机构可以得到大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工作岗位,提高服务质量;最后,思政课教师不用为实践基地不足、实践经费不足犯愁,可以从繁琐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理论指导,把好考核关。
大学生可以参与的校外互助合作项目举例如下:第一,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红色教育基地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历史知识储备和演讲能力,能够将红色故事、革命文化通过现场讲解的方式传递给游客。这一实践项目能够使大学生在讲解中重温历史,深植爱国主义情怀。第二,科研院所调研员。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工作者的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缩影。大学生作为调研员,能够深化对思政课爱国精神、职业精神等内容的理解。第三,养老院志愿者。进入养老院照顾、慰问老人是每位志愿者应尽的义务,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校内项目协作模式实践
大学生“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尝试,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需要参加社会调研,这和团委的社团活动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对社会、时政热点的把握能力、理论分析和论述能力,这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洛阳某高校在“挑战杯”项目上,进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协同的积极尝试。
在“挑战杯”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洛阳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如下:第一,制订标准和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挑战杯”人文社科类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免修,成绩为优秀。第二,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家为“挑战杯”竞赛选题,精选既符合社会、政治热点,又适合大学生调研的社会问题,进行项目论证。第三,在全校范围内海选“挑战杯”队员,组建参赛团队。第四,邀请专家对思政课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进行社会调研的理论培训。第五,思政课带队教师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践方案,制订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请求校团委或者各专业学院团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第六,思政课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的写作,直至项目结项。团委的职责是:作为“挑战杯”活动的领导机构,负责项目的整体运作和管理。包括及时下发比赛通知,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挑战杯”各团队;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预验收,及时发现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项目结束后进行考核和评奖。各专业学院团委的职责是:积极协调和解决参与“挑战杯”的大学生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举全学院之力协助调研,确保调研顺利进行。
2019年,洛阳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由思政课教师李某某指导、材料学院学生参与的“从吃力到吃智的跨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能型农民向科技型农民转变的百村调研”项目荣获省赛特等奖、国赛三等奖;由思政课教师关某某指导、人文学院学生参与的“榜样引领,照亮初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调查研究”项目荣获省赛二等奖;由思政课教师牛某某指导、人文学院学生参与的“龙门石窟‘互联网+’智慧旅游研究”项目,由思政课教师朱某某指导、计算机学院学生参与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农村改厕情况调查”项目,由思政课教师李某指导、人文学院学生参与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研究——以洛阳市高校为例”项目,由思政课教师范某某指导、会计学院学生参与的“乡村生态振兴的开篇之作——河南省农村‘厕所革命’现状调查”项目,由思政课教师侯某某指导、教育与音乐学院学生参与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对接研究”项目,均荣获省赛三等奖。
实践证明,各部门协调配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协同模式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成“金课”,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