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视角下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践路径研究
2021-12-28杨君
杨 君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 350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社会对就业的评价标准已逐渐从就业数量转向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能否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事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素质和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就业率居2020届各类毕业生就业率首位,呈现高就业率的特点。但是,高职教育依然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情况,存在着家长宁愿支付高昂学费选择民办本科院校、“专升本”持续升温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难以满足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期盼。
一、生态位理论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关联
生态位理论是由约瑟夫·格林奈尔在1917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每个物种都有相对应的生态位,同一物种在同一生态位内为了生存存在竞争排斥关系[1]。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物群体,可以按照学校和专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也对应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工作岗位,任何层次和类型的毕业生都能在就业市场中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位”[2]。根据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当工作环境满足个人的内在需求达到内在满意,实际岗位胜任力满足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要求达到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就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从而获得价值感。[3]将生态位理论用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能够系统、深刻、科学地观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生命成长逻辑,以此寻找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规律,从而促进高职就业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发展。
二、制约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成因的生态位透视
(一)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毕业生职业心理生态位定位异常
以福州地区为例,高职院校校系两级均有专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也开设了就业类的必修、选修课程,但多半停留在简历制作、信息搜索、面试礼仪等求职实践方面的指导,就业活动也多以讲座、竞赛、招聘会等形式展开,存在简单、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忽视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关注。就业市场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长期存在,原因之一在于毕业生职业心理生态位定位异常,求职过程存在不切实际的求职愿景及择业标准偏离市场需求的就业取向[4]。
(二)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存在偏差,就业生态位较窄
一是学校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够,不能及时捕捉市场热点而提前布局学科建设、抢占新业态就业市场、拓展毕业生就业生态位。例如,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在就业市场有着相当大的缺口,但福州地区始终未开设相关专业,仅有部分学校在电商类专业开设直播课程。二是专业设置中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失误,导致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生态位被挤压[5]。例如,福州某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与保险专业,但毕业生求职时只能和本科生竞争银行、证券等职位,就业生态位处于劣势,而保险业就业市场需求虽然旺盛,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保险相关工作,导致该专业就业生态位被严重挤占和压缩。
(三)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就业生态位重叠且分异能力较差
大量同类专业的开设,使得合作企业资源也变得有限。例如,会计是备受社会青睐且开设成本低的专业,福州地区不仅每个高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本科高校也大量开设会计专业,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数居高不下,就业生态位重叠现象严重。而且,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更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优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大多是根据课本案例或者教师提供的数据进行模拟记账和沙盘演练,未能参与实战演练,缺乏实战经验,只能承担基础性工作,在专业技能方面与本科会计类毕业生相比不具备优势,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三、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思考
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应从生态位理论出发,构建关注毕业生就业生命成长、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大就业”格局。
(一)构建精准就业指导体系,突出就业能力培养,拓展就业生态位广度
1.构建“观念驱动型”就业指导模式,树立积极理想生态位
理想生态位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梦想和期待,具有引领性的作用。“观念驱动型”就业指导模式主要致力于改变学生就业心智模式,将树立积极职业理想生态位置于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积极理想生态位,能避免出现诸如扎堆大城市、追求高薪高待遇的理想生态位重叠现象,以及忽略自身现实生态位不切实际的理想生态位盲目放大现象[6]。因此,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大势,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在学校内形成上下合力的强化价值引导的良好氛围。一是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习知识的同时同频植入个人与祖国同发展共命运的核心理念;二是以团学活动为载体,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主线,强化劳动者角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脚踏实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三是发挥朋辈的榜样力量,开展校友走访活动,用校友现身说法的方式使在校生形成积极的理想生态位,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校友生涯访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
2.构建“技巧攻略型”就业指导模式,拓宽表象生态位
表象生态位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如学历、各类证书、学业成绩、毕业院校等外在条件,是高职毕业生开展求职活动的基础,具有展示性的特点。[7]“技巧攻略型”就业指导模式主要针对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通过求职技巧培训,达到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加大求职生态位宽度、提升求职成功率的目的。一是加强职业成长档案标准化管理,采取一生一档的方式管理职业成长档案,详细收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奖情况、学生工作情况、社会实践及求职意向等方面的内容,辅导员对职业成长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调整分析学生职业成长档案,预测学生职业生命成长走向;二是实行导师包干负责制,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兼任学生就业指导员,专业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似的专业学习背景和行业求职经验,能及时为学生的求职行为把脉问诊,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三是开展职业突击训练营活动,针对学生求职技能匮乏情况展开特训,邀请专家及企业招聘人员开展招聘信息搜索、简历诊断、面试礼仪等求职技能培训,并参照企业招聘流程开展简历门诊、模拟招聘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从而提升求职率;四是辅导员团队组成心理辅导小组,对学生开展心理关怀,对学生求职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防止毕业生因求职失败引发就业焦虑,出现就业逃避行为。
3.构建“能力拓展型”就业指导模式,压实现实生态位
现实生态位指的是求职者的个体特征和所拥有的成长支持,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特点。求职者的个体特征包括知识能力、性格品质以及兴趣价值观等方面,是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所有职业活动的起点,决定了毕业生职业生命的质量。“能力拓展型”就业指导模式关注毕业生就业生命成长,致力于激发毕业生提升内生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一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三导师制。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梯职教集团联合政校企力量,组成由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德育导师、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技能导师、企业管理阶层担任创新导师的导师团,一名学生对应三名企业导师,实现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三重培训。二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衔接。首先,将企业文化渗入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商文化长廊,凝练企业文化,营造“启商、扬商、励商、研商”的文化氛围,用新时代商科人才行业标准“润物细无声”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其次,将企业文化融入通识课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元素。再次,将企业文化规范框架嵌入专业课教学,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同步学习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内化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知识组成必不可少的一块。最后,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技能,重视实训室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规范学生实训室技能操作行为。
(二)关注就业生命成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就业生态位
采用“软硬兼施”的方式形成关注学生就业生命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包括岗位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培养。从硬技能着手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岗位技能的无缝对接;从软实力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命成长力,注重挖掘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就业生态位。
1.校企协同培育过硬技能,提升岗位胜任力
学生的硬技能往往通过专业能力展示,反映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高职院校应用足用好校企合作带来的教学资源,协同培育学生过硬技能。一是“双主体”协同制定标准。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梯职教集团,根据电梯行业标准与中职学校、电梯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电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及岗位培养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对接,实训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确保学生电梯维保技能与电梯行业岗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二是“双主体”协同授课,采取“一课双师”的授课模式,专业课程由讲师团联合授课。讲师团由企业技术能手、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组成,讲师团内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来提高授课质量,企业技术能手分享交流岗位实践技能,学校教师分享理论知识和教学教法,在互帮互助中优势互补。讲师团联合授课,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齐头并进。
2.注重培育学生的“软实力”,凸显职业发展潜能
“软实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虽然无法像硬技能那样通过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得以证明,但它却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说硬技能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那么软实力则决定了毕业生的岗位后续发展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凸显技能培训,忽视了“软实力”的培育。高职教育应该培育的是大国工匠,而不仅仅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软实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熏陶,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显著地方。通过“软实力”的培育,涵养出一所学校学生独有的气度,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选定校友联络员,参与校友联络工作,挖掘和提炼优秀校友身上优秀品质,以此引导学生成长,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三)推行三创教育,实现人才培养分异,泛化就业生态位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三创教育),采用多元化战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避免专业同质化设置带来的激烈竞争。一是推行“专业+三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挖掘所有专业的创业元素,引导师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专业,挖掘专业内的新就业岗位,从而拓宽就业生态位。例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在汽车运用专业中开设三创课程,引导师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在福州市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从事汽车维保工作的情况下,独辟蹊径,与华夏汽车城联手培养汽车销售人员,抢占了汽车销售市场。二是普及三创教育,坚持三创教育的全员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在全体新生中开展三创普及教育,实现全覆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激情;二级学院依托专业教研室通过第二课堂、讲座、专业选修课和各类比赛挖掘技术能手和创业苗子,做好创业苗子的孵化;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模拟市场环境开办创业园,在创业园内扶植优秀项目,进一步巩固专业创业的成果。
四、结语
从社会层面而言,高质量就业能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在质量内涵上的需求,扎实推动区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从高职院校层面而言,高质量就业使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8],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良性循环;从毕业生层面而言,只有高质量就业才能实现人人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