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西尼沟村产业富民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12-28王风娉
王风娉
(中共卓尼县委党校,甘肃卓尼 747600)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西尼沟村位于纳浪镇东南方向,地处岷合二级公路沿线,距卓尼县城42 km,与定西市岷县西寨镇接壤,与临潭县隔洮河相望,是甘南州卓尼、临潭及定西市岷县的交汇地带,是卓岷经济交流通道和藏汉文化交汇前沿,是黄土高原进入青藏高原之“门户”,是进入“九色甘南”藏区的东大门,有着“甘南东部第一村”之美称,也是百里洮河风情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1 西尼沟村基本情况
西尼沟村总耕地面积73.33 hm2,林地292.53 hm2,草地1 272.34 hm2,全村辖3 个自然村,6 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人口375户1 455人(户籍户数364户、1 395人),其中藏族784 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全村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蚕豆、油籽等农作物,以及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主要从事的职业有钢筋工、瓦工、电焊工、运输工和餐饮服务等。养殖以牦牛、犏雌牛、藏羊、猪为主,养殖中蜂280 箱。近年来,西尼沟村逐步发展起乡村旅游业,2019 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 000元,先后荣获“甘南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卓尼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 西尼沟村产业富民现状及成效
2.1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西尼沟村旅游资源丰富,村内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有待开发,小型瀑布、次生森林资源及“三荒”(荒水、荒地、荒滩)等极具开发潜力的自然资源。
不断挖掘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全力打造生态观光游、温泉康养游、文化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全面丰富旅游体验,巩固脱贫成果,探索旅游产业富民新路[1]。为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西尼沟村根据州、县党委政府的统筹谋划,在全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背景下,西尼沟村立足实际,以“梦幻西尼 童话家园”和旅游专业村为定位,谋划实施了“五彩西尼沟”的小康村建设项目,建成了全国第十二个,甘肃省第一个彩色村庄。
在全面打造百里洮河风情线的过程中,立足藏汉交界、藏区门户的区位优势,努力将西尼沟村打造成为对外展示甘南藏文化,对内提升全域旅游品味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窗口”。同时,大胆创新、统筹安排,以对口援建为平台,整合国家投资和社会资本注入,先后投资3 000 多万元实施了着力体现乡村味道、具有藏区特色的村貌改造、文化展示墙、景观大门、观景栈道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系列工程,并对全村民居住房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倾力打造甘南东大门“卓尼第一村”,从而使西尼沟村有欣赏九色美景,体味藏家风情的独特魅力。
2.2 农家乐发展情况
近年来,西尼沟村依托村内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阿迦·善巴”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梦幻西尼 童话家园”和旅游专业村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以开办生态农庄、农家乐、藏家乐、民俗酒店等提高群众收入。2019 年底,全村已建成运营生态农庄与特色农家乐4 处。
可观的收入,引爆了村里发展旅游的热情。2020年,西尼沟村咀背后自然村(西尼沟新村)被列入全州“一十百千万”重点项目建设范围,定位为旅游专业村,借助西尼沟“彩色村庄”建设,依托九洞山省级森林公园与村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注重扶智、扶志,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兴办“农(藏)家乐”、民宿酒店等,计划总投资200 万元,计划扶持农家乐7 户,民宿酒店3 户,以及景观栈道、亮化绿化等旅游基础设施。2020 年8 月已开业1 家,还有9 家正处于装修阶段。
2.3 经济组织发展状况
西尼沟村有农名专业合作社9 个,截至2020 年8 月,运营规范的有3 个(卓尼县尕扎纳养殖专业合作社、卓尼县绿野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卓尼县广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较规范的有5 个(卓尼县西尼沟南泥潭养殖专业合作社、卓尼县宏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卓尼县司日纳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卓尼县西尼沟加参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种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运营的1个(卓尼县绿之林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9 年,将61 户已脱贫户48.8 万元(0.8 万元/户)产业扶持资金量化入股卓尼县司日纳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89 户未脱贫户178 万元(2 万元/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到卓尼县司日纳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南州香巴拉蕨麻猪养殖公司及广繁养殖农业合作社,共带动了150 户农民,卓尼县司日纳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每户每年至少实现分红640 元,甘南州香巴拉蕨麻猪养殖公司及广繁养殖农业合作社每户每年至少实现分红1 600 元。同年,扶持有中蜂养殖意愿的农民46 户,每户发放了8 箱中蜂,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3 西尼沟村产业富民中存在的问题
3.1 村级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产业富民发展中,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不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部分党员党性淡薄,私心较重,只顾自身发展,帮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村党组织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农牧村有知识、有文化的中青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导致村级组织后备力量不足。
3.2 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依然落后
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改变生活。在产业扶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动员广大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但是少数农民,由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耕种方式传统守旧,传统耕作方式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认识到参与产业扶贫的重要性,也没有积极改变自身的贫困生活现状,甚至还会将自身的贫困问题归咎于政府,使得产业扶贫效果并不理想。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农民并不具备专业的生产技术理念,政府也没有对农民进行相应的产业培训,很多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也无法积极地参与到产业扶贫的政策之中,产业扶贫开展的效果不够理想。
3.3 富民产业单一
富民产业低端且单一,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链。扶贫产业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村一品”战略的开展虽然可以加强特色产业地集聚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产业单一也增加了市场风险,一旦整个行业市场低迷时就会成片遭殃。西尼沟村的产业是农业种植养殖业为主,消费替代性较强,很大程度上依靠品牌宣传和价格优势,因此扶贫产业往往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3.4 富民产业技术含量低
村经济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化水平低,新技术、新品种引用、推广力度不大,菜单式技术服务落实不到位。
4 产业富民对策建议
4.1 加强基层党建促引领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需要县乡村各级基层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承担起引领、组织、管理和服务等职责[2]。1)坚持从严治党,抓好支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不断提高基层党员综合素质,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推本村的产业富民。2)建立人才管理后备库。集中开展党员发展程序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各支部业务水平,吸纳大学生、致富能手等一批优秀人才入党,加强村级优秀人才后备储蓄。3)抓好产业规划实施。围绕脱贫攻坚要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凸显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好特色优势资源,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4.2 大力转变观念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扶持更多有能力的农民开办农臧家乐,组织他们到外县或者本县力赛村、博峪村的“农家乐”,观摩、培训、学习经营理念。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确保产业扶贫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人实现到家门口就业;通过扶贫办、民政、人社、援建帮扶单位等部门的资金扶贫,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砌筑工,钢筋工,缝纫、种植和养殖等各类培训,引导村民到对口帮扶企业务工、劳务输出,解决本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开阔眼界,转变观念。
4.3 提升产业技术含量
驻村帮扶队要积极认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通过入户走访、拉家常等方式,宣讲扶贫政策,制定帮扶措施,帮助群众争取贷款,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和土蜂养殖,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引导农民学技术,通过学习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以增强自己发家致富的本领。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把致富能人发展为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同时,通过品味西尼沟村“山野菜采摘体验行”,开展“草莓特色种植采摘体验行”“西尼休憩养生游”等活动,让外地游客体验到藏族人民的热情、激情与豪情,让外来游客也能品尝到脱贫攻坚下高原群众的胜利果实。
4.4 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在村中组织一支兴趣浓厚的锅庄舞队伍,在旅游旺季的傍晚开始锅庄舞表演,让游客体验藏族歌舞,参加篝火晚会,提升旅游资源的趣味性、参与度。为了增强人气,在东大门设立全县啤酒广场,吸引岷县、卓尼、临潭三县来此消费娱乐。在游客接待中心后院设置一处特色餐厅,主营藏式餐饮,承接旅游团体餐饮和家庭式旅游餐饮,同时鼓励游客以租赁等方式进行户外烧烤体验,为游客提供特色烤全羊现场体验等相关内容服务。游客可以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吃招牌菜,给游客一种家的感觉。利用“甘南东大门文化墙”,内容涵盖藏族文化符号、甘南著名景点集绵、卓尼四大名牌等内容,开展甘南文化游,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西尼村旅游的吸引力。
5 结语
通过产业富民和“环境革命”工作的全面实施,着力把西尼沟村建设成洮河百里风情线东起点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其成为甘川藏旅游黄金线路上游客休闲消费的重要驿站之一。同时使全村群众接受现代气息,享受现代文明,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小康梦”,以旅游产业促经济稳步发展,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